胡睿彬 李 余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在一部声乐作品中,旋律、和声、织体是组成钢琴伴奏的三大基本要素。
旋律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它通过清晰的线条,以最直观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绪和感受,是表现音乐最直接的手段之一。而单纯的使用旋律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内涵难免会缺乏表现力和丰富性,使作品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便需要和声的存在将骨感的旋律线条变得丰满起来。
和声利用自身丰富的音响效果对旋律线条进行填充,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清晰的旋律线和多样的和声进行构成了整首作品的框架,此时伴奏织体便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织体是指在伴奏中用不同音型对和声进行演化体现,它是由三和弦或七和弦内音演变而来的,可以综合旋律、和声、歌曲体裁、音乐风格、作品内涵等方面,根据速度、力度、音区的特点,演变出不同的形态,从而使整首作品三大要素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具特点。
音乐作品中常见的基本伴奏音型大抵可分为三类,分别为:柱式和弦、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
1.柱式和弦伴奏音型。柱式和弦伴奏织体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和弦音同时下键的一种形式,这种伴奏织体所奏出的音响效果更加厚实、丰满,为主旋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营造宏大的气势,从而强化旋律所要表现的情绪,通常适用于进行曲、或曲风庄重、伤感的乐曲中。例如《大江东去》,作者青主是一名拥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为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谱曲,将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融入其中。作品起始便开门见山,在旋律上配以有力的柱式和弦,与歌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呼应,营造一种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奠定了整首作品的感情基调。相似的作品还有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天下黄河十八湾》等,这类用以表现愤慨、豪迈、悲壮的情绪以及气势磅礴、庄严宏伟的作品都可借助柱式和弦更好的诠释作品的内涵。
2.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即我们平日所说的琶音式织体,指将和弦音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有规律的进行组合、逐个弹奏各音的形式,这种伴奏织体流动性强,易塑造出波浪流水的效果,且歌唱性强,具有舒缓、轻柔、富于动感的特点,通常适用于抒情流畅、委婉深情的作品。例如《我亲爱的爸爸》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独幕歌剧《贾尼.斯基基》中一首十分著名的咏叹调。全曲描述了女儿劳蕾塔奋力护爱,央求父亲同意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的故事。整部作品旋律舒展,加上左手配以分解和弦作为伴奏织体,增加了全曲的表现力、感染性,将女儿想要得到父亲准许的迫切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诸如此类的作品也有不少,例如艺术歌曲《诺言》,运用优美的旋律来表现主人公对心爱之人深情的告白,此时左手配以流畅的分解和弦式织体,用简洁的形式突出整体的圣洁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如《那就是我》,表达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作曲家运用紧密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来模仿故乡河水流淌的声音,以此为听众营造一种画面感。由此可见,分解和弦常被用以抒情或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应用十分广泛。
3.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是指和弦中的低音与和弦的另外两个音相互交替构成的一种形式,这种伴奏织体不但综合了柱式和弦的稳定性,以及分解和弦的柔和性与流动性,同时又具有自身鲜明的节奏性,常根据节奏交替方式的不同被用于舞蹈性歌曲和抒情性歌曲,描绘出一种轻松、欢愉的场面,适宜表现热情活泼、轻松欢快的艺术形象。例如声乐作品《七月的草原》,是由宋斌延先生作词,尚德义先生作曲,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新疆地域民族色彩,为我们描绘了草原上年轻的少男少女纵情歌舞的欢乐场面,体现了草原牧民美好的新生活。作品一开始,左手采用半分解的伴奏织体配合切分的节奏型,将哈萨克族代表性的节拍融入伴奏,以此模仿年轻人轻快灵活的舞步,为整首作品奠定感情基调,营造一种热烈、欢愉的气氛。诸如此类的还有《怀念战友》等作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半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在一些节奏性较强、情绪较明快的作品中被普遍使用。
作为一名声乐艺术指导,当我们为一首声乐作品伴奏时,织体的运用需从整体的布局方面,根据作品的主题、风格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来构思和考量。伴奏织体的发展和变化需遵从内容实质的需要,其运用也必须与音乐在陈说、发展、回落时的不同特点相契合。在陈述部分,织体的运用要尽量简洁一些,不要填入过多的加花装饰,形象要鲜明,调式调性要明确,伴奏的结构层次不要过分繁琐;在发展中段部分,织体的变化也要跟着音乐情绪和乐思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增强力度、加快速度、转换织体形式等以达到变化发展的目的;在尾声的部分,应具有总结的性质,通常具有两种情况:一是再现式的,即指在全曲的最后回归平静,与开头相呼应;二是发展式,即延续中间段,在原本的基础上层次加厚,持续推动情绪发展,最后强收。
只有将伴奏与歌唱部分的音律融为一体,音乐作品的实质才得以完美的展现。因此,为了更好的运用伴奏织体,便需要我们从作品的整体出发,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结构、揣摩作品意蕴,通过精心的艺术构思才得以很好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