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0-11-19 09:48白晓剑睢宁县委党校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

■白晓剑/睢宁县委党校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在县衙的屋子里,听着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是听见了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着感情。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需要长期坚守的精神支柱,也是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一)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发出誓言,要为天下劳苦大众而谋幸福。党的七大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总纲。新中国成立后,党一开始就把保障人民生活作为头等大事,开展了“粮食、棉纱、银元”“三大战役”。改革开放后,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民生工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贯穿着党创业、守业、兴业的全过程。正是由于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才形成了与人民群众融洽的鱼水关系,才在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取得领导地位并不断得以巩固。

因此,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靠人民而兴、因人民而强。只有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初心,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获得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并且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把亲民爱民为民作为党的情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3万多字,“人民”二字就出现了200多次。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人民”二字出现了52次,而且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一个显著优势提了出来。这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鱼水深情的体现。习总书记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十八大以来,多次到基层考察调研,嘘寒问暖,对人民充满挚爱和深情,感受着人民的感受,快乐着人民的快乐,幸福着人民的幸福,同时,也忧愁着人民的忧愁,把人民疾苦时刻放在心上,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苦、共患难。因此,习总书记这种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

(三)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党的目标

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引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幸福,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努力方向。因此,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党就应该在哪里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切实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毫无疑问,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民幸福这一最终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实现的幸福是全体人民的幸福。要以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为引领,逐步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此同时,要大力弘扬人民群众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不断鼓励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创造幸福的生活。

二、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意思是,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因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①

(一)为民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民思想,自古有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讲的就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安定太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用水和舟比作老百姓和君主的民本思想,就是强调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统治的根基。

隋朝隋炀帝修通运河、开发西域、开疆拓土等,在今天看来,这些功绩是积极的。但是,对于当时的隋朝百姓来说,快节奏、高频率的战争和劳役,意味着残酷的苦难。百姓的愤怒就像一滴一滴的水,汇成一个愤怒的巨浪,最终推翻了隋朝政权。这就是在隋朝灭亡当中水是怎样覆舟的过程。唐太宗看到了这个过程,他明白“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所以,他能够接受批评,广开言路。这个时期的唐朝和谐、安静、美好,百姓就像是蓝天之下平静的海水,托载着唐王朝的大船向前走,因此人们称颂“贞观之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两个的百姓微不足道,但是当他们聚集起来的时候,就是国家兴亡的决定力量。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看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②正是因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依然更需要紧紧依靠人民,才能继续在新的长征道路上奋勇前进。

(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③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如果我们没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那么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所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党都要站稳人民立场,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革命战争时期,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获得了深厚的土壤。淮海战役中,老百姓推着小推车勇往直前冲向了战场。据统计,平均一名解放军身后有9名百姓“护航”,543万群众在66个昼夜的战火中,男女老少齐上阵,给解放军送武器、运伤员,送衣被、送军粮,动用了88万辆小推车。

回顾党的革命史,我们的胜利,不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群众从“红毛要吃人”到对我们革命信念的深深认同,靠的就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只要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情怀不变,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永远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章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而建立的,因此,一切党员的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

长征过程中,3名女红军用半条棉被,为我们回答了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党,那就是即使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心甘情愿送给老百姓的人。在今天看来,半条棉被也许微不足道,但它却蕴含着党和红军对人民群众的一片深情,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份初心。

今天,群众再也不缺棉被,但我们仍然需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因此,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党越是要长期执政,就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越不能丧失了自我革命的精神。这里强调的“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这个追问,根本上就是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所用的方法是,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的事情,一毫一末也要革除。“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④要贯彻落实这个部署,就要把关乎群众利益的所有事情,都细致到“丝发”和“毫末”的程度。

(一)实施精准扶贫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当前,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里的“全面”是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指覆盖的领域、人口、区域是全面的;而“小康”是指发展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走遍了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详细了解了贫困户家庭的衣食住行等情况之后,提出了“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上,争取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努力做到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体现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所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新期待,那么,人民的期待就是我们党的努力方向。

(二)保护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围城等,成为人民生存健康的困境。所以,我们需要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且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13个坚持和完善,其中之一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⑤因此,一次次新理念和新战略的提出,彰显出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高瞻远瞩。

2017年12月,习总书记考察徐州,来到马庄村,他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马庄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通过文化兴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因此,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是中国共产党为之不懈的努力方向。

(三)重视教育事业

学有所教,决定着每个孩子的未来,也牵动着无数家庭的悲欢,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希望。

2012年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提出,人民有“更好的教育”等期盼。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位列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第一条。这些提法必将进一步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的步伐。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把更好的教育作为人民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开启了向纵深推进的进程。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正在从梦想变现实,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新期盼。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会更加强烈,人民期盼着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够找到更稳定的工作、能够获得更满意的收入、能够居住更舒适、更优美的环境,能够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所以,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个又一个的新期待,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注释:

①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7-10-18.

②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2016-10-21.

④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9-10-31.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