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慧育/白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高校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以此为统领,当前全国各高校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开展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研究、教育和实践。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主要从以下七方面着手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模块,注重从文化价值、文化内涵、文化形式等方面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挑选、恰当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境,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史实、数据、论断等进行有理有据、有情有感的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引领、学习成才、社会实践等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抓实践、抓活动、抓社团、抓网络等手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文化血脉之中。着力建设“瀚海青年”“白师鹤巢”等网络平台,让互联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常态的网络互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生活的融合,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党员干部学习和继承。总书记曾在大学访问时表示,自己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并经常引用优秀传统文化金句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如何为官做人。学校注重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组织党员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经验。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廉政文化,教育党员干部争作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模范,使党员干部锤炼精神品格,培育崇高的价值追求,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学校积极筹建“博雅书院”,探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格律》《硬笔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通过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和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厚重学生文化底蕴,积极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标识建设、校史馆建设和其他楼堂馆所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积极建设唐鸿胪井刻石研究馆藏室,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学校获批“中国楹联教育基地”,面向学生开展“三个一工程”弘扬传统楹联文化。校园中坐落着全国高校第一条楹联文化长廊,百副古今名家对联,悬挂长廊内,为楹联文化教育和艺术鉴赏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每一门学科专业都有其独有的演变历程和文化特色。学校除了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大量的文化历史类专业课程,将专业历史文化融入教学,能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见识,有利于专业学习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学校积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吉林西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邀请长白山技能名师为音乐学专业学生讲授马头琴演奏课程,传承和发展蒙古族音乐文化和马头琴艺术;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了通榆年画创作技艺与技法和勾线平涂年画技艺与技法课程,聘请长白山技能名师、著名年画家为主讲教师,发展和传承通榆年画艺术,众多美术专业学生成为了通榆年画传习所的学徒;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增设楹联文化和吉林西部湿地文学课程。
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知识、艺术方面的丰富内蕴,聚焦创新元素,开启新思维,寻求新载体,使高校文化符号更具现代化、个性化、多元化。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精品,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探索现代表达方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和互动性,体现时代气息,展现青春活力。学校定期举办学人讲坛、文化节、女大学生文化节、社团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系列活动;开展“瀚海新声”新年音乐会、“丁香花开”诗词文化节、《雨花台》《雷雨》话剧展演等精品活动;开展“吾肆放歌”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千人快闪、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节庆日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投身校园文化建设,以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
地方文化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学校积极筹建“创新文化产业学院”,结合白师校园文化和吉林西部地域文化,推进校园手绘系列明信片、新生文化礼包、吉林旅游导航图、丹顶鹤北归线路文化之旅、科尔沁历史文化资源回溯等文化创意项目,产出了大量具有白师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了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学校建有吉林西部文化产业研究所,面向吉林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和分析,致力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品开发等,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白城师范学院与所在吉林西部区域文化互为依托、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地方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融合。学校汲取地方文化精髓,与地方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文化宫、名胜古迹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高等教育文化育人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听取报告、现场教学,通过地方文化记忆的鲜活再现,通过新视角、新介质,使学生重新解读地方文化,同时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新理念,拓展了新空间。
学校注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师范生师德师品和非师范生职业精神,注重与职业文化的交会对接。学校矢志教师教育,着力培养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未来教师,制定了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浓厚教师文化,涵养师德师品。同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丰富灵活的职业教育、创业就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奋斗意识、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在学生质朴的心灵里埋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种子。
目前,地方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耕厚植仍在持续深入探索,必须结合实际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在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在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上下功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才能促进地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