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娜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应试教育作为传统教育时期的主流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也逐渐受到教育研究者与工作者的诟病。在教育改革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实现教学、考试的“反应试”化,让素质教育真正贯彻落实于中小学校园,已然成为当代教师迫切完成的任务。然而,二十世纪早期国内教育中的有识之士早已对先进教育的表现形式做出理论阐释,陶行知就是其中之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反应式”理念提出了不少至今仍切实可行的见解方略,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不作为主要升学科目,但并非意味着其学科地位的可有可无。该学科注重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主流社会价值的终极信仰,分数与升学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其人文价值远高于应用价值。思想品德课堂在小学教育阶段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贴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到知识学习的真正使用性质,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学习到的思想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1]。因此,处于回归生活的必要,思品教育较之数学、科学、英语等主要小学科目,更需要“反应试”理念的迫切灌输,以使教育主体获得全面发展的良好契机。
正如陶行知所倡导那般,现代化教育要打破劳力与劳心之间的隔阂,避免出现“书呆子”与“田呆子”并存的现象,实现“在劳力基础上做到劳心”的效果。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工具,社会体验务必在教育活动中放在首要地位。泛知识化的内容、金科玉律的要点阐述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传统教育时期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隔离问题。因此,小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固然要在课堂信息输出过程中,被视为圭臬之要与应有之义。
作为生活哲学体系中的教育重要分支,学好思想品德科目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人格、树立三观,究其实用层面,也蕴含着间接帮助巩固其他具体学科知识、从而懂得正确学习生活的必要性。思想品德与数学、科学、英语等科目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即哲学与系统科学之间联系体现在教育维度上的一种特殊形式[2]。通过对思想品德知识体系及人文情怀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小学生在学校及班级范围内自主谋创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在根本上为自身持久性成长进步,奠定扎实基础。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可视为终身教育体系中“最好的开始”,对其进行“反应试”改造,即可实现教育路上“成功的一半”。
陶行知教育理念最为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教育、知识教育为主要是手段,信仰教育和人文情怀的灌输培植才是有效方略和最终目的[3]。所以,仅仅将德育活动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践行落实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反应试”精髓势在必得。除了必然性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即便在当前仍处于素质教育改革的阵痛阶段,但依然具备马上实践探索及改造的可行性。较小的升学压力、并不艰巨的主科知识识记任务及小学生处于低年阶段与生俱来对生活的好奇与活泼天性,正是“生活即教学”体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动力引擎。教师应根据班级及校园的主要情况和环境氛围,适度开导学生在生活中领悟课本中的道理,进而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社会是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溯及在小学生的视野范围内,学校基本是一日生活的全部。既然“生活即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践行具有相当必然性和一定可行性,那么“社会即学校”这一陶行知另种教育理念,仍然可以在紧密结合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提升小学生人格境界,培养高尚情操。陶行知认为,社会、学校、生活应当紧密联系,融为一体,方可实现孩子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避免出现劳力与劳心相隔离、“书呆子”与“田呆子”并立的局面[4]。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务必打破传统单一讲授的思维,运用多媒体优势,可将贴合孩子审美需求与接受视野的相关新闻报道、励志故事以及相似主题的文艺作品引入课堂,一来引发孩子对社会热点及文化精神的思考,二来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打造小学德育体系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格局,为现代化教育的持续发力起到良好的示范榜样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佳效果,是想办法让孩子脱离教学,进而实现自悟成才。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认为,教育应以教师的讲授为基础,以学生的复习反思为过程,最后以学生引领他人为自我提升与知识巩固的终极成果。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期间师承杜威,又与叶圣陶同样常年沉溺于对国民教育的探索,在理念上自然与这二位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基于此,陶行知创办了“小先生制”,引导学生在领悟学习内容后,运用教导他人的方式进行消化、巩固、充实和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外延性大、互动性强、延伸范围广的教育活动,教师完全可将“小先生制”引入课堂内,以课前演讲、课后互动、小组交流等多种方法,让每一个孩子在接受教师讲授内容后,给他们自师他人的机会,既消化知识,更有助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培养外向性格。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时代具有重大体制改良价值,具体溯及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存在着众多潜在积极影响,首先便体现在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的方面。借助德育活动这一平台,教师按照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指引,将社会、生活、教育实现“三位一体”的改造处理,对于小学生听课识记能力的增强、健康人格的塑造以及社交能力的提升等,都可提供巨大的进步空间,进而间接有助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强化[5]。因此,教育社会化、知识生活化的改制对提升思想品德在小学时代的学科地位,存在着非比寻常的推动作用。
教育在小学生的任务范畴中,除了教师责无旁贷外,家长的责任更是义不容辞。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非但可在课堂上大有用武之地,也可在家庭范围内助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历经一天学习,孩子完全可在家长面前以教师身份将所学知识讲述一遍,复习知识的同时,对于实现小学生家庭氛围的逐步和谐,促进亲子关系,可谓大有裨益,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双得。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活动中具有巨大借鉴意义和参照价值,特别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领域中,大有实践和试验的空间。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代宗师,其教育理念恰逢素质教育改革的破冰期,正可加以进行对新一代中小学生的精神改造和教育政策的改良优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具有净化小学生精神世界、培养未成年人道德修养、引导新一代全面深入社会的功能,辅之以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良性引导,对于促进其成长进步,在德、智、体、美、劳之间寻求相互融合、相互帮衬的教育契合点,也蕴含不可预估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