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2020-11-19 04:01王永城
长江丛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普及

■王永城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一、人文素养培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培养是一种全面培植人性的教育,它利用优秀文化和环境的陶冶,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知识、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素养培养是通过人类在认识我,认识世界,思考物我关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形态。它使人具有感悟人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弘扬审美价值、道德价值的倾向与能力。

二、我国人文素养培养的历史发展回顾

在我国,人文素养教育的复兴历程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随着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展开而不断深入与转化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我国教育学者们和教师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与人”的研究,现代教育的以人本的新观念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渐渐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接受和认可。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许多院校也都陆续开展了有关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通过举办人文讲座,增设人文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此外,教育部也联合几所高校成立了“十五”课题组进行研究。有的学者认为“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仅片面地理解为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还要多渗透人存在的意义,即教育要重视人的存在价值。”也有学者认为:“需要从人学的视角对人进行审视和反思从而发掘教育的真义。”等等。我国于2001年9月开展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核心理念,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奠定基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进入了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人文素养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人文素养教育基地是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崭新平台,是大力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有效形式。人文素养教育基地的创建,对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和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拓宽社会科学普及范围

目前全国各级社科联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普遍受人员少、经费不足、联系面不够宽等问题的制约,通过深入企业、社区、农村等基层,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社会组织、学校等创建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可延伸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网络,拓宽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范围,扩大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影响和广度。

(二)有利于推动社会科学普及服务基层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干部群众、学生、农村居民。人文素养教育基地通常与基层群众比较接近,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同时基地类型丰富、内容广泛,而且能保持开展长期活动,活动方式多样,能更有效地发挥社会科学普及惠及民生的作用。

(三)有利于发挥社会科学普及示范作用

创建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可以“以点带面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全面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基地一般在开展常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优势,如依托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创建的基地,通常有比较完整的工作和管理制度,有一定的经费保证,可以持续不断地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能有效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四、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创新服务的途径

(1)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理念的传播,深刻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工作,传播科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及社会相关科普机构应加大力度宣传科普理念,倡导学生养成了解科普知识,培养科学习惯的良好风尚。现在高校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及工作的具体内容,高校主观上不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这对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阻力,因此应加大人文素养教育的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对人文素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使高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2)积极助力高校建立科协组织,建立健全高校科普宣传机构,鼓励学生建立科普社团。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科协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①除了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方式,如专题讲座、科学竞赛、科技图文展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公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比如,可以将社科知识融入到舞蹈、小品、音乐、绘画、动画、

书法等富有吸引力的元素中去,增强社科知识的传播效果。②以开放获取的姿态,将专家学者请进大学校园,向学生传递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们开拓眼界,扩大视野。③发动高校的专业人员、广大志愿者走出象牙塔,深入到中小学、社区、企业、农村等地方,把社科相关知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给广大的公众,帮助公众增长科普知识,提高科学素养。④加大科普APP的开发力度,同时根据青少年上网获取知识的习惯和爱好,创作各类人文素养教育的动漫作品、科普动画、科普短视频,促进人文素养教育融趣味性、内容性于一体,增强人文素养教育效果,提高师生对社科知识的兴趣,满足广大师生对社科知识的需求。

(3)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社科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人文素养教育基地是充分开发和利用社科知识资源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工作的一个平台,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在日常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应加大建设力度,充分挖掘基地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潜力。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图书馆及其组织之间的合作,有效开展信息素养衔接教育。重视图书馆及其组织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升他们的教学地位。同时,加强大学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及其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探讨衔接教育的标准与内容,有效地开展人文素养衔接教育工作。

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图书馆为例,作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金湾区信息素养教育基地,承担着阅读推广、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教育职能。五年来坚持开展“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人文素养教育活动近20余次,接待金湾区中小学师生家长2000余人;近两年来,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各类读者服务活动76项。其中,举办了主题鲜明、内容实用的 “1小时讲座”26场,读书沙龙14 期,专题书展12期、“真人图书馆”2场,为读者开启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丰富图书馆服务内涵,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普及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4卷总目次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人文社科
当代诗词创作的普及和提高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