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独特绘画语言与感受的培养

2020-11-19 01:5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画者油画绘画

■林 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百年前,油画这位客人到访中国,它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吸引的艺术爱好者的关注,讲述着西方的美学文化。随着“美育”的发展,油画创作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师范高校美术学专业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认知的不足,加上油画外来的特殊性,油画创作在中国还是出现了停滞状态,国内部分高校的油画创作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公式化、单一化等问题。油画创作不仅是画者基本绘画技法水平的展现,更是画者自身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讲述。传统的油画创作教学方式,已经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不利于对学生独特绘画语言和个人审美倾向的培养,制约学生独特思考和艺术创作的能力。面对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上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篇文章尝试探讨对现有美术教育模式改革和发展的修改意见,对学生独特绘画语言与感受的有效培养。

一、独特绘画语言与感受培养的存在问题

(一)教学方式程式化

在当今多元化文化的大背景下,油画创作应走向多种形式语言的交流,仍然会发现不少教学遵循陈旧的油画创作教学,“拿来主义”来构建所谓的“个人语言”,掠夺学生独特思考和创作的能力,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价值,在艺术创作中应该体验的过程。这种教学不仅错误引导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也磨灭了学生内心深处真切体验的结果,更甚至影响着中国油画新生力量。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一些高等院校在创作教学中,过重强调对于大师作品和技法的描摹,语言的临摹是必要的,如果大量时间做这样的工作会束缚学生自身语言的开发,难以发掘适合学生自己的语言形式。每一个体都是独特存在的,个体的存在具有独特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针对造型能力强的学生应当引导学生专注于造型的绘画;面对色感敏锐的学生加强学生表现绘画的练习,在不断地研习中学生探寻到属于自己的语言。教学方式的固化造成了学生程式化的绘画语言,并与真正适合自己的语言失去了交点。谈论到学生的创作能力,传统油画教学的评判体系习惯以传统的造型观念和表现手法评判。这种评判体系禁锢着学生独特自由绘画语言的呈现,大多数学生为了迎合这种评判体系,造成了学生油画创作语言机械、呆板、重复、贫乏,重复出现“影子”作品。

(二)创作思维与题材选择单一化

培养思路决定着教师授课中对培养内容的侧重,油画创作教学过程中,培养思路单一化造成油画创作思维的单一化,造成学生对绘画中“技”与“道”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造成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仅仅对创作基本技法的产生好感,出现绘画创作的单一走向。好的绘画从“观察”开始,用心灵去体味。个人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技法进行创作者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并与观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回到绘画的“真实”。我认为,一幅成功的油画作品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给观者展现出的美感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传递创作者的专业修养和文化素养。

当问及学生创作选题时,会出现交流的停顿状态,或者出现陈旧老套的绘画题材,更甚至脱离自身现实选题的迷茫状态。选题的迷茫,传递出学生感觉敏锐度下降或者消失的问题。学生对任何事物失去感觉,对生活的观察失去感知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绘画创作上是不会有发展的。绘画创作应当有责任有义务对社会负责,生活在当下就应去关注当下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生活体验,搜集创作的素材。学生的敏锐感觉能力(即画者对可视形象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受到重视。

二、独特绘画语言与感受培养的途径

阿恩海姆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①回归到部分高等院校油画创作教学中出现的绘画语言程式化、创作思维与题材选择单一化等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特绘画语言与个人感受。“艺术创作离不开情感、情怀。以什么样的情感、情怀去从事艺术创作,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品味、品质、品格。”②油画创作的情感、情怀的释放是通过绘画语言传递的,画者直观性的“看”对象,以“认知”和“感知”反复创作,走进真实,回归物的“道”,探寻“本真”。一幅有价值、有品位完整的油画作品是画者独特绘画语言和思想情感的统一。

(一)回归绘画创造性

传统教学认为,初学者或者低年级的学生应当客观的描绘对象,只有到了高年级学生才能主观的表现,写生不是创作,创作必须是高、大、上。这种“主、客分类”式教学看似是合乎情理情理之中,但是此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性表达,从最初的教学就已经给学生定格了,那么学生又怎能生长出独具个性的绘画能力呢?绘画是创造性活动,习作与创作都应有创造性,都应是挖掘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样子。有些油画创作课堂教学中,授课老师只是教授技法、规定题材,看似为学生迷茫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这种概念模式教学使学生暂时陷入某种特定模式的喜悦中,最终也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与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成为平行线。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感受当下,因为画者是以满足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与审美需要而存在的。也只用自己能感触到的事物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逐步引导学生寻找到具有自己独特性的绘画语言。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能够真实的感受油画创作中的趣味。

(二)回归事物本源

绘画是从观看开始,通过认知性和感知性以独特的方式回归事物本源进行探寻,解释世界的真实性。油画创作作为视觉艺术,应以一种纯视觉形式去理解创作对象,焦点始终指向我们的创作对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以一种回归事物本源的单纯的“看”重新审视创作对象。那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放下那些“先到的客人”,即经验性的认知。重新观看,回归事物本源,这样无先验的“看”才会有新的价值,才能落实到画者自觉的视觉层面和意识行为中,成为创作的开始。

学生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会引出各自独特绘画语言与感受,激发学生在创作中寻找兴趣点,对于培养学生个性化艺术发挥和创新创造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回归个人情怀

油画作品作为精神产品,它的创作过程蕴含着画者自身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如黑格尔曾讲过,“意蕴总是比直观显现的形象更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他又说:“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

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③油画创作在于思想的表达,对于学生在油画创作方面的培养,油画创作教学课堂已不再是只停留在一个概念技法层面,而是多视角全面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及个人情怀。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寻找并激发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与思想情感。画者独特绘画语言和思想情感的统一,才是油画创作教学课堂的意义所在。当学生创作的作品所呈现绘画语言和个人情感不能统一时应给予适当引导,不能一概而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部分高等院校油画创作教学中出现的绘画语言程式化、创作思维与题材选择单一化等问题,作为高校油画方向的专业老师应当加强学生独特绘画语言与感受的培养,从创造性绘画理念为切入点,回归到事物本源的“看”开始反复创作,走进真实,最后通过做作品达到画者独特绘画语言和思想情感的统一。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老师和学生在专业上一起交流学习和探究,才能使课堂中教与学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注释:

①孙建平.从强化感觉到构建个性语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③(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画者油画绘画
万类霜天(油画)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在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油画去哪了
撕画
美丑当辨
油画《惊涛拍岸》
美丑当辨
楚雨的油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