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精品课程《西方文化入门》的应用研究

2020-12-17 05:17冯春园石梅芳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入门通识工科

■冯春园 石梅芳/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面向21世纪高等工科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4)的实施,我国理工科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受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及传统工科教育观的影响,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多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现有工科院校英语教学中,虽有拓展模块类课程,但涉及到人文类的课程较少且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基于此,外语界的不少老前辈如张中载、胡壮麟、杨立民、何兆熊、文秋芳、王守仁等教授就曾在论文集《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中,特别提出工科院校建设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张雪蓉教授(2015)也曾指出目前工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上存在课程设置未成体系、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考核方式松散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的路径和建议。在国外,通识教育在本科实践中已有100多年历史,并不断地走向成熟,美国高等教育专家约翰逊(D.Kent Johnson)、拉特克利夫(James L. Ratcliff)和盖佛(Jerry G.Gaff)等都曾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进行过实证调查,并总结了影响通识课程改革的内、外因素。这些研究对《西方文化入门》等外语类通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借鉴意义。

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课程团队构建并讲授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西方文化入门》课程。该课程在学校受到高度的重视并入选本科核心通识教育限选课,目前已成为学校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非常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实践创新并与不少在线学习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践平台。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授课要求,实行学校管理和督导监督、指导的方式来促进课程的进展。课程的开设对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鉴赏能力及对他文化的宽容、理解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将课程的设置、实践过程及考核方法做一简要的分析,以期对工科院人文类通识课程的构建提供积极的启示。

二、课程设置及体系的构建

《西方文化入门》课程的设置是根据英语通识类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思路,在充分研究和学习国内专家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所建设的外语类文化通识课程。因此,课程的构建也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课程设置前,课题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课程的开展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课题组对 2014、2015、2016和 2017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我校本科生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学生意识到了人文类核心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并对课程的开设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基于此,课题组针对工科院校英语课程要求和培养方案,制定了具体的课程知识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课程的知识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对西方文化、历史、文学、艺术和思想等基本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文化意识目标则以学生发展为本位,通过多元、多视角的文本解读,培育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西方文化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西方文学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圣经文学文化、英美文学文化、西方艺术思想、西方文艺理论等全面的人文知识体系。因此,如何把它们整合在一个有机的框架之内,并有效激发英语文化、文学基础较弱的工科院校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信心,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是课程体系构建考虑的首要问题。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西方文化课题组在庞杂的知识体系中,选取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的外国文化核心思想和文学经典作品,并利用微课、慕课等线上平台,结合线下课堂授课与灵活多样的隐形通识教育,如讲座、读书节、英语戏剧社、外语文化节、电影节等来检验和加深课程的教学成果,吸引同学们广泛参与,使学生们去欣赏、借鉴和深层次的理解西方文化。

三、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教学视频的创建

《西方文化入门》课程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其中线上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授课前,团队有针对性地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每个板块的主题为单位,录制微课视频或选取内容相关的网络在线教育资源作为教学视频。视频内容包含:重要作家的介绍、主题、背景、重要知识点等,并规范和设置视频的长度、视觉效果、互动性和知识要点等。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除声音之外,还把教师的动态视频嵌入到微课视频中,以增强互动性。

(二)课前设计、课堂协作探究及成果展示

为了在授课前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增强学生学习视频的动力,团队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中,加入了兼具趣味性与知识点精练的课前练习。在具体授课中,以课堂授课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引入翻转课堂、雨课堂教学。课堂上,通过口头提问,结合学生完成课前练习的情况,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做简单、快速的检测并基于教学大纲中的重难点,选择诸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中体现的审美特征、伦理价值追求、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学生一起从不同视角解读。使文化学习的课堂成为高雅开放的人文殿堂的入口,增强他们对经典的热爱,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学会欣赏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表1

(三)课程的考核和评价

作为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的,影响到数千万大学生学业的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西方文化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仅以语言知识再现为主的考试评价不可能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也会影响和抹杀学生们学习文化的兴趣和自信心。首先,《西方文化入门》变革了教师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体系,并把评价主体变为教师、学生和同伴;其次,课程颠覆了传统考核方式中以考试为主体的的量化评价,采用了“以人为本”的多方位评价方法和手段。具体考核内容和分值比例如表1。

综上所述,《西方文化入门》课程在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调整和修改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合理优化文学文化类课程模块设置。除应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外,还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隐形通识教育,为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相关课程的开展注入新的元素并极具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入门通识工科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几何入门,四个“重视”
拒子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