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学生心理与应对措施
——C高校一次网络公共事件的个案视角

2020-11-19 01:17成都工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共情心理健康校园

张 驰 李 曲/成都工业学院

对于网络公共事件,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网络公共事件是指因现实生活中产生,在网络空间引起广泛地讨论并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的公共事件。有学者着重强调网络公共事件的话语特征,大部分网络公共事件都是自发参与的,话语表达是其主要形式,目的是维权,只有很少的会转化为线下行动[1]。有学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公共事件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不等同,网络群体事件在价值判断上更偏向于负向,而网络公共事件没有明显的立场偏向,具有中立性。用网络公共事件来替换网络群体性事件,这种概念的转换可以使我们对网络舆论聚集现象摆脱以往的危机管理研究范式,看到更多积极有利的方面,从而用“善治”的眼光来管理网络舆论[2]。

高校网络公共事件的场域是在高校范围内,其主体包括高校在校大学生、老师以及行政管理者等等与高校相关的人员,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同时,高校网络公共事件的类型也有多样性,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发生在高校内的教育教学事件、校园治安事件、心理异常事件等等[3];第二,发生在社会范围内的具有现实意义,与在校大学生相关的事件都引发了在校大学生的讨论和舆论表达。

C高校一女生因分手,在自己个人微博中表达了自杀意向,并以天台配图。其个人微博发出后,被其班级心理委员发现,并及时上报学校相关老师。学校在得知此次事件后展开全校排查找到了当事学生,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最终事件得以妥善处理。但在之后几天内,因网络的快速传播,引发了校园热议,同学们纷纷在微博等学校相关网络平台发表言论。本文就此为个案,从高校网络公共事件参与学生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从高校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积极面去挖掘,探讨此次事件中所展现出的合理应对策略。

一、高校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学生心理情况

第一,社区意识与群体认同的表达。Gusfield在1975年认为“社区”(community)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地理意义上的社区,比如小区、街道、和城市;第二种则涉及到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联结,这是一种关系性社区。相比起由地理上和制度上结合与联系起来的社区理解,这种人际交往上的情感联结社区理解则更加富有“人情味”[4]。C高校中自杀意向女生的微博被爆出之后,引发了整个校园的高度关注,同学们纷纷在微博、微信、qq空间以及班级群里谈及此事。从同学们的言论中透露出对同处一个校园,同属一个社区,自身周围发生的事情的关注。将其生活的校园视为了一个共同体,并将周边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认知为与自己相关。

第二,共情心理的表达。共情是指个体设身处地体会他人所想和情绪情感的能力,这其中包括了两种成分:认知和情感。认知成分偏向于观点采择能力,即个体是否能从他人的心理角度来获取他人的想法,而情感角度则是指是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能力,并从而形成共情与关心[5]。在C高校的此次网络公共性事件中就有不少的共情性言论。从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来看,正面积极共情还是占绝大多数,但是其中也不乏不理解的言论表达。共情是一种社会情绪技能,社会情绪学习指儿童和成人获得并有效运用社会情绪知识、态度和技能的过程,能够帮助个体理解和管理情绪,感受他人的情绪,并表现出对他人的同情、建立和维持积极关系、作出负责任的决策等等,高校心理工作中要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对自我、他人、集体的认知与管理等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6]。

第三,学生对事件相关知识的认知与深度思考。C高校中的网络公共事件是心理危机事件,但危机中也蕴含着教育契机,在有关这次事件的学生言论中就有关于生命、健康、恋爱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热议。线上舆论固然存在潜在的风险,但反过来,这也是开展大学生教育的有效契机。C高校中的学生工作老师在事件发生后,主动开展线上和线下教育,围绕生命、理性以及心理健康主动引导网络舆论方向,通过线下班会等形式教育同学们理性发表意见、合理表达诉求,由此形成了良好的舆论交流与互动的校园氛围。

二、高校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心理教育措施

高校网络公共事件具有一定的社会风险,一旦失控将对网络和高校现实校园秩序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高校网络公共事件进行风险管控,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构建有效的心理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构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第一级为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级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各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组成,重点负责组织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第三级由专兼职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等组成,主要负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报告问题。第四级由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充分发挥学生朋辈教育与自我教育优势。在C高校事件发生后,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同学第一时间告知了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上报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学校各部门包括网络中心、宣传部等等联合工作,将事态影响减少为最小。

其次,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面对突发性的高校网络公共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人文关怀,充分地倾听学生的“声音”。辅导员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定期谈心谈话,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帮助同学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在院系工作层面,要创设一个学生能够信任的心理交流渠道,可以让其在困惑期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向。再次,平时充分收集同学们的所思所想,可以采用“线上+线下”宣传法律法规、思想道德模范事迹、榜样在身边的方式,促使学生理性思考、坚定信仰、完善人格。C高校面对此次事件,老师在有效控制网络舆情的基础上,对学生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积极面思考,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

最后,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育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在高校网络公共事件发生之后能够运用各种宣传平台了解学生相应的反应,特别是面对当前互联网+时代,运用学生使用的比较多的新媒体发布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加以引导,让原来的网络公共危机变“堵”为“疏”,推动问题的解决和促使事情向好发展。在平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开展心理咨询等,树立理性平和的校园网络心态。

猜你喜欢
共情心理健康校园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