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课程的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研究

2020-11-19 01:17王新宏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工艺艺术课程

王新宏 黄 棋/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课程的应用是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打造的一个专业和创业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和思政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品牌项目,该项目已获得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立项和第五届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总决赛铜奖。本项目基于广东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式微的现状,通过对潮汕地区乡村的实地调研,以木雕、剪纸、珐琅彩、广彩等几类能发挥广美工艺专业优势的非遗门类为切入点,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在互联网+新时代下用新思维、新方式、新创业手段,提出具有专业能力和实践可行性的广美方案,为非遗传承和传播贡献青年学子的智慧。

一、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课程项目运行的背景

(一)非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需求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证明,文化虚无将会导致动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坚持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是国家长盛不衰的保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打造人文湾区,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强调粤港澳联合开展推动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好湾区内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等内容。新时期的艺术教育应该拓展创新领域,注重非遗研究、教学、培训和展示等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担负重要职责。高校应积极引导工艺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担当起“非遗”文化的现代使者的使命,做历史传承的继承者和非遗工艺融入当代设计的创新者。

(二)现代教育体系对非遗工艺的重视和需求

非遗工艺由于时间、地域所限,与现代社会接触较少,传播力不够,导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青少年一代缺少对非遗工艺的认识和实践。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对非遗工艺的艺术教育课程日益受到重视,面对非遗传承的未来责任,提高青少年对非遗的自觉保护和传承意识显得非常重要。非遗工艺的传播如何介入现代生活需要有效的途径,教育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有利于通过系统的艺术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推动国家文化自信贡献艺术类学子的智慧和方案。如2018年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和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实施“民族非遗与课程融合创建工程”,致力于推动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目前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很多学校,如广州中小学中普遍有非遗课程进校园的选修课程,课程实施多以非遗大师进校园的形式,以教育、展示、实践为原则,向学生展示、教授相关非遗传统技艺,以边做边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课程的一个良好尝试。

(三)非遗工艺传播媒介的创新需求

如何让非遗文化、非遗工艺跟时代结合,传承的同时进一步得创新,这是非遗艺术课程内容研发的目标。一方面,非遗传承人拥有精湛的技艺,但由于地域和时间因素,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思维方式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具有创新的观念、灵活的思维、开阔的学术视野,但从技术层面上缺少现场观摩的社会实践。高校工艺美术相关专业学生与非遗传人之间可取长补短,互相借力,找到一个可以打破城市与农村、技术与传播、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团队的对接媒介。在“互联网+”的信息社会大背景下,利用线上课程与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模式设计非遗工艺的普及性教育和公益活动传播,可实现“非遗所在农村和城市教育受众的“双城”共享,也可实现当地非遗手艺人和艺术院校师生创业团队的“双师”互动。这种链接可以在保留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特色的基础上,实施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设计,实现传统手工艺载体的产品创新、文化创新和人才创新。

二、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和问题

(一)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课程的行业现状

据《2017-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立及发展,非遗保护意识强烈、注重“非遗”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省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模式的研究,特别是旅游开发模式的深入研究。”[2]正因为如此,一些极具创新性,非遗文化传播效果较好的新模式不断涌现。

在学校层面,广东省中小学校现行教育体系中已涉及到相关“非遗”教育的需求,非遗文化、非遗工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而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也为非遗传统工艺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在一些国家传统节日的活动引导中,非遗传统工艺助力于呈现传统节日的真实面貌,非遗传统工艺的传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非遗工艺普及性教育需求增长的同时,当今许多中小学的美术师资配备多为绘画类专业教师,短期内缺乏有效培训而难以胜任非遗艺术课程的教授,导致有些非遗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重点不足,变成普通美术课,没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作用。而市场上能提供专业非遗艺术课程培训的教育机构基本处于空白,教育师资的良莠不齐影响了非遗艺术教育的质量。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团队进行的项目调查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每年在青少年身上的艺术培养开销占整个家庭开销的一半以上,一些成年人也需要更加丰富的手作培训。现阶段大众对传统工艺、非遗文化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关注和兴趣,广州庙会上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非遗产品热销的场面、各大商业大品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元素打造产品升级等热潮都体现了“非遗文化热”这一现象。与社会大众的需求热对比,正规的、系统的非遗艺术教育提供方明显欠缺,非遗工艺的教育培训和公益传播缺乏有效和便捷的服务链接,行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非遗工艺的教育和传播存在的问题

1、非遗工艺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挑战

国外的工艺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有不少工艺教学机构以及个人艺术家,工艺作品更加多样化自由化,关于传统工艺的了解普及程度更高,入门门槛较低,发展多方向。相比之下,国内传统工艺教育体制相对单一,涉及人群较少,涉及面较窄,一些非遗工艺的认识并未普及,大众多不了解传统的非遗工艺。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工艺专业学生整体数量相对于艺术教育其他专业学科来说人数占比很少。国内非遗传统工艺的教育主要以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或师徒制为主,专业教育主要通过教师统一面授,师徒制则是纯粹的师傅带徒弟、在相对狭隘的区域里手口相传。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有利于工艺记忆的保存、技艺的完整传承,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地域概念和统一的授课时间概念被迅速打破,师徒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非遗工艺普及化教育、兴趣化培训教育的需求,碎片化学习、远程学习、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教育和传播的重要途径,非遗传统工艺的教学方式也面临挑战。

2、就业困境导致非遗工艺断层现象严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非遗工艺在农村的传播遭遇困境,原因在于青年一代无法从非遗工艺制作中获得足够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非遗工艺无法转化为生产力,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本行业并加以传承革新,行业从业人员日益消减。

3、非遗工艺的教育缺乏引导和整合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下,国家进一步提出加强非遗传统工艺教育,但是涉及人群较少,完整度不高,大众和青少年仍然并没有对非遗传统工艺深入了解。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比较小众的文化保护类别,在传播方式上受地域、传播人年龄、工艺技术难度、社会认知等因素制约,非遗工艺教育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基于非遗艺术教育的专业性,目前市场上关于非遗工艺和非遗文化的教育整合少见,而直接实施小量的非遗艺术课程培训则比较多见于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开设的几节特色课中,只是作为一次性特色教学,没有成体系教育。

三、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概况

(一)项目简介

项目通过鼓励广大青年学子运用工艺美术专业知识承担起非遗工艺和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用创新创业实践助推农村非遗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让广大青年学子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国情、了解文化、通过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搭建艺术+思政的思政教育大平台。针对现实环境的痛点,项目提出用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式,做专业和创业融合的践行者,用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的方式,做非遗文化的传承使者,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构筑以混合式教育模式为基础的“双城”“双师”升级版的非遗课程教育输出模式。项目通过非遗工艺介入大众普及性教育课程的设计,一方面线上邀请乡村非遗工艺传承人课程示范,另一方面线下组织工艺美术专业师生创业团队进行线下面授指导实操,形成完整的课程设计链条。同时,项目通过组织非遗乡村游学营的补充方式,进行双师课程研发和推广。项目主要针对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小学及美术培训机构的非遗课程开发需求,项目所获盈利反哺乡村非遗产业振兴,直接带动当地手工艺人就业并获得经济利益,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项目实施以来,着重发挥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优势,深入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一期项目通过和潮汕乡村地区木雕非遗工艺的合作,并与广州信息教育龙头公司达成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合作,与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的儿童美术培训机构达成非遗课程开发协议,利用学校在华南地区的专业优势,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用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汇聚起非遗文化复兴的力量。

(二)项目实施目的

项目抓住教育传承这一重点,通过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非遗课程研发和推广,整合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一是通过双师课程的互动,使城市中小学和美术培训机构的非遗课程受益面更广、课程模式更鲜活,更容易进行商业模式的复制,让更多的人感知、熟悉、传习非遗文化;二是通过在项目的合作,培育传承机制,促进乡村非遗工艺者的就业,解决经济问题;三是通过培养非遗课程研习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其进行美育熏陶,承担社会美育责任,形成浓厚的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

(三)项目实施的具体做法

教育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民间文化继承应该落实到学校艺术教育上。基于非遗文化的传播需要,项目基于搭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工艺创新教育的普及平台的目的,给青少年以不同层次的专业的引导与教学,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自信力。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作线上网络视频

和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创立专门网站平台,邀请乡村非遗工艺传承人视频课程示范,主要展示当地非遗工艺的实景和当地非遗传承人、工艺匠人的工艺制作过程。以课程辅以材料包的形式售卖,课程内容包含:剪纸、雕刻、陶瓷、广彩、珐琅彩等,线上视频内容分为基础欣赏课、提高实践课和创新应用课三个模块,基础欣赏课涉及传统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文化和各类优秀作品,提高实践课涉及传统工艺的掌握、专家名师课堂,创新应用课涉及传统工艺的创新与应用。每个章节均由非遗传承人录制,配有实时在线答疑,关键环节把控,遵循办学模式,确保落地消化。

2、开设线下实操指导课程

一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非遗课程教学:以非遗传承人线上课为基础,结合线下教学实操,形成双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媒体科技传播非遗文化,使城市中小学和美术培训机构的儿童青少年龄段的非遗课程受益面更广、课程模式更鲜活,更容易进行商业模式的复制,让更多的人感知、熟悉、传习非遗文化;二是针对师资培训:以委托培训为主,利用线上资源+团队导师实操辅导的模式,为中小学及美术培训机构美术教师提供专业课程培训指导和课程操作指南,可带动一批校内教师进行非遗课程的教授和传播;

3、组织非遗乡村游学营

通过与地域的项目合作,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带领授课学生到非遗文化发源地的乡村地区体验非遗的制作技艺,领略非遗的魅力,为非遗传播与推广注入了新活力,培育传承机制,促进乡村非遗工艺者的就业发展,改善当地经济问题。

(四)项目发展规划

项目致力于通过“双师制”“双城制”的非遗文化课程教育输出平台,做专创融合的践行者,做“艺术+思政”教育平台的搭建者,让广大青年学子运用专业知识,深入乡村、深入基层,在文化实践中了解国情、增强文化自信。项目未来规划是成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特色平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项目实施中深入价值观引领、加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进行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教育、提升创新精神和对时代的理解力。项目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教学、科研、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未来将着力于非遗文化的公益推广活动,打造一个行走的、生动的思政教育课堂。项目可对内活化传统、建立乡村非遗工艺教育资源信息库,建立非遗传承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对外针对当下城市中小学生和美术培训机构对于非遗课程的需求和师资缺乏的短板,进行课程模式输出和双师线上线下教学,扩展教育内容,实现非遗工艺教育的推广,带动乡村非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四、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课程应用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探索

(一)非遗工艺介入艺术课程的应用搭建了艺术+思政的专创融合实践平台

项目聚焦艺术设计专业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服务定位,用艺术服务于社会,鼓励艺术院校青年学生用文化创新创意的专业视角,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工艺美术专业的创新融合能力,搭建乡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项目通过支持艺术院校青年学生亲身参乡村调研,用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了专业课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打造了具有温度和情怀的艺术+思政+创新创业的平台,引导青年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每年带动一批有志于非遗工艺教育和文化传播的艺术学子持续投入实践,形成青年责任担当、服务社会、服务农村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实践阵地。

(二)非遗工艺介入艺术课程的应用是发挥教育和传播作用的新途径

非遗文化传播和非遗工艺传承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力的重要体现,非遗工艺具有记忆和教化的功能。记忆体现在其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其传承过程的演变和革新。而教化作用则体现在其教育审美价值的高扬上。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3]项目通过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课程的运用,有助于引导学校和美术培训机构通过系统的教育体系和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培养青年一代特别是中小学生对国家文化自信的认同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有效发挥非遗工艺的教育和传播作用。

(三)非遗工艺介入艺术课程的应用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新尝试

岭南文化中的非遗工艺对广州地域的影响很大,陶瓷、剪纸、木雕、广彩、广绣等岭南地区的非遗文化项目,广州地区的学生与家长都有较多接触,中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其兴趣与接受度更高,情感依附度更浓,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更强,更容易有希望亲身体验的需求。非遗工艺介入艺术课程的应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新尝试,借助教育信息化的传播手段,运用慕课、微课、线上线下的互动,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数字交互展示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的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工艺艺术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纸的艺术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