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忠
【摘要】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地理教师在每堂课中去贯彻落实。只有渗透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课堂。基于地理学科特点,应当以图像方式提升区域认知能力,以问题链方式强化综合思维能力,以贯穿式内化人地协调观,以学生活动获得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问题链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129-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地理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高中地理基础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就显得非常重要。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地理十分关键的时期,教师课堂教学应该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组织和实施教学,力求每堂课都可以贯彻核心素养,只有体现核心素养的课堂,一定程度上才算得上是高效課堂。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实施。
一、以图像方式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个人阅历的增加而提升,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某一区域的认识是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无知的。以传统的教师语言描述,课本图册观察等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获得区域认知能力。但是,通过交互式多媒体呈现图像方式可以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区域认知首先是从感性认知开始的,通过直观的景观图或者形象的视频呈现可以大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造成视觉冲击,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只有学生形成了对地理事物初步的直观印象,才能不断提升他们对区域认知的能力。
例如必修一中关于锋面天气系统的讲解,可以将锋面实拍图片或视频展示在多媒体上,实现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论讲解就有好的效果。再如,必修一中中国的洪涝灾害部分,可以给学生观看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让学生感受长江流域洪涝的严重性,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长江流域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再如,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引入黄土高原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在哪里,景观是什么样子,存在哪些问题等,这要比几个探究材料有用的多。再如,必修二中讲到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笔者截取《穹顶之下》视频片段,给学生呈现了详实的污染事件,丰富的理论支撑以及多样的应对措施。这些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能力,这种能力培养就像语文课上学生要有阅读一样,课堂不应当固化在某节课堂目标的贯彻上,而是应该先建立感性区域认识的积累上,然后由浅入深,不断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这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
二、以问题链方式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因为地理是各类要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构成的综合体,所以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多地体现为学生对整体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学科的特点体现为某一地理问题的提出既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推导,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链的方式,以相互关联的逻辑提问,强化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必修一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时设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教学主线。通过图像形成基本空间认知后,设计如表1问题链。问题链的设计使学生把各个相关地理问题,各个相关环节,各个相关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逻辑链条(见图1),构建起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学习理解难度降低,思维能力得以锻炼。
问题链设计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手段,通过问题式引导,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认识到一个地理问题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也不是看到目前的现象就终止了,而是还会认识到对其他的要素或者在其他的空间上产生影响,不断构建学生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以贯穿式内化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共同生存发展,它是一种自然观和发展观,也是地理的学科价值观。教学中渗透这种价值观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教学的育人作用。几乎每一个地理问题都能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人地协调的价值观,让学生一开始就培养热爱自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的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让每一个学地理的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讲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中,渗透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植被破坏与现在缺少生机的千沟万壑的对比,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欲望。例如,讲授自然资源时,渗透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类型、分布、开发状况等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相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例如,在讲授自然灾害时,渗透有关中国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资料,深刻揭示背后的原因,激励学生去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例如,在讲授人地关系思想时,通过深入分析红旗渠工程,三峡工程等工程的感人之处,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每项建设工程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也都有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干扰,并且不排除其有潜在的危害性。
通过“见缝插针”的贯穿式人地协调观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温度,使学生在获得智慧的同时还启迪了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