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如归》是日本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该部作品中芦花采用对比、象征与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描写了明治时期女主人公浪子在日本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与丈夫武男离婚的故事。回顾德富芦花的创作生涯,他始终坚持关注明治时期女性生存境遇、维护女性社会地位与向往自然的创作理念。笔者旨在从小说创作手法切入探究《不如归》中德富芦花的文学理念。
关键词:德富芦花;文学理念:创作手法;女性关怀;崇尚自然
作家简介:李朋杨(1995-),女,黑龙江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0--02
1.引言
《不如归》从出版到现在的百年以来,日本学者从未间断研究《不如归》。在20世纪早期,研究多以翻译与戏剧改编为主,20世纪90时代以后日本学者多从病理学的视角深度研究德富芦花的《不如归》。而中国学者早期也多从《不如归》的译介方面开展研究、近年来学者多通过文本细读研究德富芦花的美学观、家庭观等,研究成果不多,而从文章创作手法方面研究《不如归》的相关论文更是缺乏。故笔者将从小说象征、对比与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分析《不如归》中所展现出德富芦花的文学创作理念。
明治元年,德富芦花出生于熊本县水俣市的公卿家庭,其祖上德富忠助在1637年岛原之乱中附属于细川忠利一队,芦花祖父德富善次郎作为一族家长文武兼备,在当地颇有名望。福田清人提出明治伦理价值观与基督教精神构成芦花的文学理念基础。所以芦花在听到陆军大将大山严的长女信子的凄美爱情故事后大受感动后,便以信子的故事为题材创作出《不如归》这篇家庭小说。《不如归》这部作品與《金色夜叉》并称为明治时期最畅销小说。
2.德富芦花文学理念——关怀女性
《不如归》中的浪子这一人物塑造方面,芦花主要通过象征手法刻画浪子这一形象,“浪子并非傲笑北风的梅花,亦非朝霞之春化为蝴蝶飞翔的樱花,而是夏日暮霭中清幽怡人的夜来香”。1847年夜来香传到日本,花朵呈白色,花枝虽瘦弱单薄但是依然如高山般挺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作家在《不如归》中将浪子比作为夜来香,夜来香花枝单薄,但是在面对疾风骤雨时依然毫不胆怯,这种花的品质也预示着浪子是一位纯洁美丽、身体柔弱,意志坚强,反抗封建家庭与敢于追求自己爱情的女性。
同时,《不如归》中对浪子的形象描写到“浪子挽着妇人发髻,穿一件银白色碎花绉绸罩衣,草绿色的纽扣”,“浪子穿着白鵛鸻绣花裙襟的一身青,扎着纯白色刺绣的腰带,武男看着浪子,竟然觉得浪子神圣不可侵犯”,“浪子自由培育的品格就像是春天的嫩芽,总是外界风吹雨打,待到雨雪停歇,自会郁郁葱葱,散发勃勃生机”,在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之中,白色与青色等淡雅的颜色象征着纯洁、高贵、典雅、有种让人无法轻视亵渎的感觉,故此芦花通过白色、青色等塑造出洁白美丽的女性形象。
在浪子性格塑造方面,芦花主要通过对比与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创作。《不如归》中创作出与浪子立场相反的两位女性形象,分别是浪子的后母与婆婆。这两位女性的原型是山川舍松,她是东京大学校长山川健四郎的妹妹,并且作为最初的女子留学生,曾与津田梅子一同前往美国留学。浪子婆婆的原型是三岛通庸的妻子——和歌,和歌在现实生活中从未虐待过信子。而德富芦花在《不如归》中首先叙述浪子的母亲早逝,并且浪子在恶毒继母的压迫与妹妹的嫉妒中长大,婚后即使遭受婆婆恶毒的虐待,也从未怨恨这一切,这一点与小说的原型完全相反。笔者认为芦花通过对比、真实与虚幻的创作手法刻画出浪子谦恭有礼、隐忍大方、对人真诚的美好品质,同时通过对浪子生存环境的描写,体现出浪子的生活境遇。
浪子的丈夫,武男的原型三道弥太郎是留学过美国的实业家,弥太郎在与信子离婚一事上不做任何反抗,但在《不如归》中芦花设定武男虽然对离婚这件事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但最终也只好服从于川岛家族的指示和浪子离婚。笔者认为芦花通过这一虚构设定,对浪子这一人物赋上一层悲剧性色彩,以此表现出明治时期女性没有自由恋爱与选择婚姻的自由,同时芦花对传统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女性给予人文的关怀。
3.德富芦花文学理念—崇尚自然
德富芦花认为最本质的“自然”与人的虚伪处于相对立的位置,同时根据这种“自然”直接了当指出明治时期人们的虚伪与从本能中产生的嫉妒心、欲望与怨念等等,思考恢复到作为原始存在的自然人类,并且根据“自然”讨论社会的事情。因此崇尚现实的自然与抽象的“自然”这一创作理念一直也渗透到德富芦花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其中代表作品有《自然与人生》等。
《不如归》中也有很多关于现实自然的描述,比如在小说的上卷第三章中“釆蕨之行”中着重描写浪子与武男在新婚时,前往伊香保到水泽的观音寺附近釆蕨菜,顺着蜿蜒曲折的小路攀登到山上,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土地,土地上开满了芭芽、胡枝子、桔梗等嫩苗,宛似铺了一层厚重的地毯,美丽的鲜花开在绒绒的地毯之上,细长的蕨菜亭亭而立,夫妻两人在一片融融春光之中享受美好的新婚生活;在中卷第四章“夜来风雨”中写道山上的樱花是纯洁的象征,同时在这一章中也描写到病后的浪子与丈夫前往伊豆海滨游玩,一眼望去,碧绿色的大海上反射出白色耀眼的光芒,引人心生向往,浪子也与武男互诉浓浓的爱意与此生绝不分离的誓言;在下卷的第五章中写道伊豆岛边传来滚滚乌云,大风夹杂着冷雪径直向浪子袭来,而浪子面对令人绝望的现实选择逃避,决定投入伊豆大海,但是最终获救,笔者认为浪子也向借助大海洗去一身的烦恼。
同时《不如归》中也有关于抽象的“自然”相关叙事,首先观察小说登场人物中自然系列与不自然系列的人类,浪子是属于自然系的人类,而浪子的婆婆与后母是属于不自然系的人。作为避世隐忍女性的浪子,希望从不自然的世界中脱离出来,高兴地投入到与武男的幸福的生活。从风俗来看两人爱情的形式也是现代性的,辻桥三郎也曾说《不如归》就是典型的家庭小说,具有反抗封建家庭的意识。但是针对压抑两人不自然的明治伦理却一直都在,比如说武男母亲在劝导武男离婚时,武男虽然多次与其母亲进行争执,并且武男母亲在武男外出之时,将浪子的行李嫁妆直接推回家,待武男回到家时,武男却只是默然接受这一事实,武男与浪子虽然反抗封建家庭,选择自由恋爱,但是最终也被现实压迫而失败了;浪子的后母是一位曾留学西方的女性,她每天催促浪子父亲片冈中将学习英文、开茶会,她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她没有过多的包容心,芦花将浪子的后母设定成为一名苛待继女、没有同理心,过于崇尚西学的女性形象;浪子的婆婆是典型的日本传统家庭中的婆婆形象,她年轻时和蔼可亲,受到大家一致赞赏,但在武男父亲去世之后,性格与体型大变,变得斤斤计较与虐待仆人,同时在武男结婚后,浪子婆婆虽然认为浪子孝顺,但是她认为浪子占据了儿子武男心中最重要的地位,于是百般刁难浪子,与此同时,在浪子患病后,浪子婆婆更是趁机休掉浪子,最后武男面对此事虽然气恼但最终却与母亲达成和解,这些设定也是德富芦花珍惜自己地主身份的生活意识在起作用。然后,他之后开始代替延伸自我生活意识,想要通过探索从内面打破这种不自然的可能性,芦花在《不如归》中通过各种事件探究各种现实矛盾,在其所遭遇的现实之中,无法寻找新的能从内部打破不自然的伦理这件事。芦花在小说里也通过这种戏剧创作方法以此打破不自然的伦理,比如说芦花将浪子比作为夜来香,夜来香这种花在坚韧,终究是花朵,在暴风的摧残下,也只能碾落成泥,这种设定也预示着浪子最终悲惨的结局;还有浪子最后想要通过跳海来获得解脱时,被一位老妇人解救,浪子被这为老妇人的遭遇所感动,想要打起精神努力生活,但在最后也在丧失爱情与孤苦无依之中彷徨不安而死,由此可见芦花在《不如归》中想要打破明治社会不自然的伦理,最终的结果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尝试却是有其进步性的一面。即使《不如归》中混合着不自然的内在伦理,但芦花依然向往自然,通过现实的自然达到解脱与通过抽象的“自然”来打破明治时期不自然的封建伦理观。
4.结语
德富芦花出生于公卿家庭,有其自身作为古老士族家庭的局限性,但是芦花出生于明治时代,其思想也有先进的一面,并且他通过广泛阅读书籍,尤其崇拜列夫托尔斯泰,所以这种精神成为芦花思想形成的重要成分。关怀女性与向往自然一直是芦花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芦花在《不如归》中通过象征、对比的创作手法塑造出浪子这一纯洁美丽、坚韧不拔、顽强果敢、谦恭有礼的女性形象,并且通过真实与虚构的结合来表达作家自身对于明治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地位的关怀。同时芦花在《不如归》中也旨展现出自己向往美好自然的文学理念。笔者通过研究《不如归》的创作手法来探析德富芦花的文学理念,对德富芦花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补充,但笔者深知对于德富芦花的研究尚有拓展与延伸之处,笔者将继续研究《不如归》与《自然与人生》等作品,深入研究德富芦花。
参考文献:
[1]徳富蘆花.不如帰.改版[M].東京:岩波書店,1971.
[2]穂積八束.民法出?忠孝亡?[J].法学新報第五号,1891(8):82.
[3]藤井淑禎.不如帰の時代[M].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0.
[4]福田清人.人と作品35巻徳富蘆花[M].東京:清水書院,1969年.
[5]高柳真三.明治家族法史[M].日本評論社,1951:59.
[6]富田哲.明治期の文学に見える?家?意識―法学と文学との交錯[J].行政社会論集29(4), 2017:79-107.
[7]德富芦花.不如归[M].于雷,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8]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9]杨文瑜.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中的疾病?美与身体[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