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青 李波 何艳
[摘 要]知识活动贯穿高校教研活动的全过程,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在教师教研活动中实现知识共享有助于提升教师知识创新能力,从而提升高校组织竞争力。信息技术时代,依赖网络的教研管理系统在实现管理便捷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师教研过程的知识管理。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教研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等问题,并构建了新型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
[关键词]知识共享;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结构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8.111
[中图分类号]G647;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8-0-02
0 引 言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与《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中切实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四个回归”、实现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的有效路径。教研活动实质上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过程,以现代技术构建基于知识共享的新型教研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新型管理系统),能够促进研究者互通有无,实现教研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教师教研的开拓创新,进而加强高校教改研究
与实践。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教育环境下,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实施教育教学研究的形式日渐增多。基于此,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对H省重点高校进行访谈调研,总结了教研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低效人工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采用电子文档录入存储与纸质文件保存的方式,重复性工作量大、数据决策分析与质量管理实施困难;二是传统线上管理模式,由于低效人工管理模式存在缺陷,部分高校尝试探索信息化管理,但这种传统的线上系统多以规范管理为目标,缺乏开放性与适应性,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事实上,教研管理系统不仅需要提高事务性管理工作效率,还应担负知识共享的重任。
2 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新型教研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管理系统已成为高校教研管理的必备工具,新型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进行数据分析的可视化管理,还能打破研讨交流的时空限制,推动知识流动与扩散,促进教研组织的知识创新。新型管理系统分为基础管理与知识共享两个模块,分别体现如下需求。
2.1 基礎管理模块
基础管理模块具有教研管理的基础功能,确保实现教研过程的规范化,更好地储存教研数据。新型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基础管理为申报评审流程管理,通过管理系统实现自助查错、查重、审查,或者专家匿名打分的盲审,确保评价的公正与公平。同时,管理系统实施严格的过程控制与经费管理,及时提醒研究者下一步工作,确保研究按时实施各阶段工作、经费报销审批及材料的完备性。此外,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为高校提供丰富的报表和统计图形等资料,提升管理部门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2.2 知识共享模块
知识共享模块具有教研管理的延展功能,确保实现资源共享与动态调整。新型管理系统可存储过程管理中任一阶段的教研资料,建立教研资料库,实现资源聚集。同时,融合学校已有成果建立组合视图,构建教研管理整体框架,实现模块化管理,从整体上把握教研基本情况,并按照组合管理模式促进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联动群组内部信息的互通有无,实现以知识共享激励知识众筹、协同创新。
3 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新型教研管理系统结构
以上述需求为导向,新型管理系统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3.1 内容结构及分析
从内容看,教研管理系统包括教研基本信息管理、基本流程管理、项目成果建设、课程专业建设。其中,基本流程管理与基本信息管理属于基础管理模块,项目成果建设与课程专业建设属于知识共享模块。①基础管理模块:基本信息管理包括教研各项信息明细。基本信息查询范围依据权限设定,系统可设置个人、部门、学校、专家4类权限。基本流程管理支持申报评审流程、教研备案流程等。申报评审由研究人员发起,经部门审核,管理员确认通过后将申报材料分配给专家进行隐去申报人信息的盲审,评审结果由系统自动生成。教研备案由研究人员主动发起,填写组织相关的信息,并上传电子版的材料,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完成。②知识共享模块:项目成果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均以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为基础,实施“培育—发展—创新—评优”螺旋式上升的规划性建设。教研管理依托新型管理系统的申报、评选等基础管理,通过政策导向等激励措施,搜索、建立培育目标,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将教师个人知识与经验扩散至团队内部与团队间,实现项目、成果、专业、课程的学校战略性组合管理。
3.2 角色结构及分析
从角色看,教研管理系统面向不同的使用者,分为4个角色,分别为教师、专家、院系管理员、学校管理员。教师进入系统可以提交申报材料、查看过程记录、查看名单、提交经费报销等内容;专家可以查看与评审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最终给出评审等级与评审意见;院系管理员在享有教师角色的同时,必须对本部门教师申报、评选、备案等材料进行审批,可查询、统计本部门各类教研信息;学校管理员的权限主要包括权限集中管理、参数设置管理、组织管理、备案审批管理、资源建设管理等。管理系统中的各个角色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流程性功能,同时可以在系统中实现多方沟通。教师、专家、院系管理员、学校管理员4种角色均可就某一话题进行交流(评审过程中除外),系统中所有的角色均可查看全校教研信息名单,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联系相应的负责人进行进一步的资料挖掘。
3.3 功能结构及分析
新型管理系统从功能上可分为过程控制、数据分析、资源建设、业务交流四大功能。其中,过程控制与数据分析隶属基础管理模块,资源建设与业务交流可实现学校教师知识共享。①基础管理模块:严格执行节点管理,确保流程的完整性。实现人员、项目、成果、获奖等各类数据统计与图表、图形的数据分析,如人员年龄、性别、所属学科与专业、项目、成果的数量、类属等。②知识共享模块:集聚学校教研已有成果建立教研资料库,通过多条件任意组合的搜索功能方便快速查找搜索目标。业务交流功能包括意见反馈与同行互助。意见反馈以专家评审意见反馈为主,以管理人员意见反馈为辅,针对性地提供修订意见;同行互助则通过系统,按照扁平化組织结构形式降低教研组织复杂程度,方便教师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有助于提升教师自主性与积极性,进而提升项目创新性、成果推广度、专业高阶性、课程挑战度。
4 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新型教研管理系统结构的优势
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教研管理系统在传统管理系统基础上改造升级,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教研规范化、教研管理精细化,而且有助于改善教研环境,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与交流研讨常态化,具有传统教研管理系统不可比拟的优势。
4.1 构筑教研内部知识网,促进知识外在化与综合化
建立教研资料库,通过教研管理人员的分类组合管理,形成教研知识地图,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学习能力、教学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
4.2 调整教研内部组织结构,促进知识快捷、高效扩散
改变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结构,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激发知识创新,久而久之,知识由个人经验、教研团队经验扩散到高校组织层面,减少知识创新阻力,加快创新速度,提升学校组织整体水平。
4.3 打破时空界限,促进知识众筹与协同创新
通过“互联网+教研”,充分利用新型管理系统的开放性,根据教研工作的变化实现动态调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教研信息,实现教研知识信息共享、知识提升和知识转化与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佳宾.知识共享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情报科学,2019
(5):166-172.
[2]韩国元,康伟.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机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