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健
摘 要 结合广西东兰县秋玉米生产现状,分析指出秋玉米低产成因主要有“播种过晚,花期受旱;行距过稀,穗数不足;施肥量少,养分失调;灌浆期间低温寡照”等,并从栽培管理方面提出了“提早免耕套种,抢上秋播季节;适当缩小行距,增加大田穗数;施足全价配方养分,满足玉米吸肥需要;利用水柜集雨补灌,提高玉米抗旱能力”等建议。
关键词 秋玉米;低产原因;高产栽培;对策措施;广西东兰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8.017
東兰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地跨东经107°5′~107°43′,北纬24°13′~24°51′,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山区农业县。2019年东兰县玉米播种面积0.52万公顷,总产量2.15万吨,每667 m2平均产量276.9 kg、产值886.1元,其中秋玉米播种面积0.13万公顷,总产量0.28万吨,每667 m2平均产量146.3 kg、产值459.8元。与春玉米生产相比,秋玉米的产量与产值较低,农民种田增收困难。
据调查,东兰县秋玉米低产的原因主要与当地农民的栽培管理习惯有关。为此,笔者结合东兰县秋玉米生产现状和多年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实践,从栽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秋玉米高产措施建议。
1 生产现状
从表1可知,在2013—2019年间,东兰县秋玉米播种面积为0.12万~0.1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和峰丛谷地,种植范围覆盖11个乡镇、83个村,涉及农户4.26万户、人口17.89万人。东兰县种植品种主要有正大808、迪卡007、迪卡008、正大719、亚航639、亚航689、隆玉888、桂单162、桂单0810、桂单688、桂单589、先正达901、先正达408等大穗、耐旱、硬粒型品种。东兰县秋玉米播种时间较晚,播种时间在每年的8月上旬,收获时间在11月中旬,全生育期105~115 d,秋玉米每667 m2平均产量为140.1 kg。可见,东兰县秋玉米播种时间较晚,单产与产值较低,若实行规范化栽培,秋玉米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2 低产成因
2.1 播种过晚,花期受旱
东兰县农民习惯在早稻“双抢”结束后才播种秋玉米,使秋玉米播期推迟到8月上旬,造成玉米生长后移20~25 d,至9月下旬扬花授粉期遇上“卡脖子”秋旱天气,玉米花粉生命活力下降,雌穗吐丝延迟,雄雌花不同步,花粉受精不良,造成缺粒、秃顶而减产。在2019年11月,笔者调查了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巴王村、公平村,泗孟乡钦能村、生满村、屯长村,切学乡切亨村、板烈村、纳塘村等地的农民158户和玉米面积9.7 hm2,结果表明:在7月25日、8月1日、8月5日、8月10日播种的秋玉米均受到秋旱天气的影响,而且播期越晚,受旱越重。据2019年在切学乡切亨村试验点观察,与对照播期(7月10日)相比,8月1日播种的正大808、正大719、亚航639等品种受旱减产率分别为26.5%、29.7%、31.8%;8月5日播种的玉米受旱减产率分别为38.9%、41.6%、44.3%;8月10日播种的玉米受旱减产率分别为63.8%、67.5%、74.9%;8月15日播种的玉米中后期受严重秋旱、秋冷天气影响,造成空苞瘪粒无收。可见,播种过晚,花期受旱是导致东兰县秋玉米低产的首要原因。
2.2 行距过稀,穗数不足
在2018年11月,调查东兰县长乐镇板登村、长乐村、定安村,隘洞镇板老村、同乐村、纳就村,长江乡板隆村、板林村、兰阳村等地农民137户秋玉米面积12.3 hm2,结果表明:东兰县秋玉米播种以“一米一窝、一窝两株”种植方式为主,表现为栽培行距过大,大田株数不足。例如:正大719、亚航639、桂单589、隆玉888、迪卡008、桂单162等品种每667 m2种植密度分别为2 487、2 531、2 679、2 735、2 857、2 913株,与当地玉米高产栽培每667 m2种植3 500株相比,分别减少1 013、969、821、765、643、587株。可见,大田行距过稀,有效穗数不足,直接影响到秋玉米群体光合产量的形成[1],进而影响玉米产量。
2.3 施肥量少,养分失调
长期以来,东兰县农民对秋玉米的施肥管理比较粗放,存在少施、偏施、浅施等问题,进而玉米施肥不足,养分比例失调等问题。据调查,在玉米播种时,基肥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30%复合肥(N10P10K10)25~30 kg,氮、磷、钾的比例为1∶0.26∶0.26,这与玉米吸收氮、磷、钾养分比例1∶0.5∶1.2相差很大。同时,由于在秋玉米中后期缺施攻苞肥,玉米生长不良,表现为茎秆细弱、果穗变小、籽粒欠饱满等,遇上大风暴雨天气后容易倒伏,同时中上部叶片易落黄早衰。可见,养分供应失调直接影响到秋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产量与品质降低[2]。
2.4 灌浆期间低温寡照
据东兰县2009—2019年气象资料显示,10月20日至11月5日平均气温为17.3 ℃,同时阴天比例占72.6%,而此时正是秋玉米灌浆结实的关键时期。低温寡照天气使秋玉米光合物质积累速率减缓,养分输送受阻,灌浆速度下降,进而造成穗棒瘪粒和秃顶等。
3 高产措施
3.1 提早免耕套种,抢上秋播季节
秋玉米7月上旬在早玉米行间进行免耕套播,能秋玉米7月上旬在早玉米行间进行免耕套播,能充分利用夏秋季期间光、温、水等气候资源,确保秋玉米有充足的营养生长期,比当地传统翻耕播种(8月上旬)提早20~25 d,使秋玉米生长中后期安全避过“卡脖子”秋旱天气为害。在2017年11月,调查东兰县切学乡切亨村、板烈村、切学村,隘洞镇板老村、同乐村、纳就村,长江乡板甲村、三堂村、纳洪村等地农民169户玉米地17.3 hm2,结果表明:在7月5—10日实行免耕套播的秋玉米生长表现为苗齐、苗壮、苗匀,几乎无秋旱影响,玉米穗大粒多,空秆秃顶少,每667 m2平均产量达463.9 kg;而采用传统栽培(8月2—9日翻耕播种)的秋玉米,在扬花授粉至灌浆结实期均不同程度受到秋旱天气的影响,玉米受旱后表现为穗棒小、瘪粒多、秃顶长,每667 m2平均产量仅142.6 kg,比免耕套播每667 m2减产321.3 kg。可见,秋玉米提早免耕套播,能抢上播种季节,安全避过秋旱、秋冷天气,实现玉米抗旱保收[3]。
3.2 适当缩小行距,增加大田穗数
在播种时应采用双行单株种植方式,改变传统“一窝两株”的种植习惯,适当缩小株行距离,增加大田株数,以提高绿色群体的光合产量。近年来,东兰县主推的平展型玉米品种,如迪卡008、正大619、正大719、亚航639、亚航689、桂单162、桂单688、桂单0810、桂單589、先正达901等,种植密度以每667 m2种植3 400~3 600株为宜,具体种植规格为大行距80~82 cm,小行距35~36 cm,株距32~33 cm,以保证大田有足够的穗数。
3.3 施足全价配方养分,满足玉米吸肥需要
由于东兰县秋玉米生长期比春玉米短,全生育期只有105~115 d,加上前期生长发育快,播种后第45~50 d即进入扬花授粉阶段,故要施足基肥、及时追肥,以满足玉米各生长期对养分的需要,从而达到玉米高产。据2018—2019年在东兰镇板逢村、达文村、江洞村、拉岜村,隘洞镇六通村、纳就村、坡拉村,切学乡板烈村、纳塘村、切亨村、切学村等地的秋玉米高产创建经验,基肥每667 m2施用腐熟农家肥
1 000~1 200 kg、45%玉米专用肥(N20P8K17)30~35 kg、钙镁磷肥35~40 kg、硫酸钾肥20~25 kg、锌肥1.5 kg;追肥以攻穗肥为主,在秋玉米大喇叭口期(播种后第40~45 d)每667 m2施45%玉米专用肥(N20P8K17)40~45 kg、尿素25~30 kg。结合田间除草和培土,肥料要开穴深施12~15 cm,施肥后盖土10 cm,玉米每667 m2产量可达500~550 kg。通过施足全价配方养分,使秋玉米前期根深苗壮、中期茎叶浓绿、后期穗大粒多,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4]。
3.4 利用水柜集雨补灌,提高玉米抗旱能力
在秋玉米进入抽雄扬花阶段后,是形成籽粒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叶面系数大,蒸腾作用强烈,玉米需水量多而敏感,干旱缺水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收[5]。当土壤相对持水量低于70%时,可利用山区地头水柜集雨浇灌。根据玉米旱情每隔10 d浇水1次,每次每穴浇水0.25~0.5 kg。这样能提高秋玉米产量20%~30%,达到抗旱保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开健,杨华铨,谭华,等.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最佳密度和施肥量研究[J].玉米科学,2001(1):21-23.
[2] 顾锡江,叶大达,施建新,等.双季玉米高产配套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8(2):37-39.
[3] 周署华.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数学模型的探讨[J].作物研究,1987(1):35-36.
[4] 秦祖臻,刘永贤,韦培炎,等.不同追肥方式和播种密度对桂中地区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3):46-47.
[5] 王安忠,郑光跃.丘陵山区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1(8):42-43.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