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文
摘 要:社会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已经成为社会学家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幸福感因素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幸福感提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评价体系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8-005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C912.6 文献标志码:A
居民幸福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我国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聚集在偏远的西南部和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所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重要。反映一个地区居民幸福感情况并不能单纯依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自我满足感、自我安全感和自我成就感等都对幸福感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本民族自身的特殊习俗、特殊文化、特殊宗教信仰及特殊节日等带给少数民族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要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1]。
1 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的因素
1.1 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是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原因如下。
第一,地理位置不佳。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或高原地带,地理位置和条件比较复杂,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虽然这些地区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因为交通不便,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法销售出去,无法实现其价值和作用,难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经济发展。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慢,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所以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先进科学技术的机会比较少。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大多以比较落后的技术水平为依托,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
第三,历史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一直以来,很多少数民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以“大自然的赐予”为主要生活来源,处在比较安逸、平静的生活环境中。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他们并不会主动进行创造和革新,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限制。
1.2 知识教育水平
随着人们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我国科学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知识教育水平低这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第一,教育资源不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和东中部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科学知识教育水平有着明显的滞后性,其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和组织者,对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文化程度、教学经验、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水平并不高,教师们的教学技能和经验等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少数地区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教育的发展[3]。
第二,语言限制。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一直提倡日常交流使用母语,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水平比较低。我国大部分的教学资料都是由汉族教师和学者编写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
2 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评价体系构建
2.1 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的构建
少数民族地区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主要从宗教信仰、享受发展和身心健康3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和评价。宗教信仰主要是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容;享受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接受、知识充裕、目标价值、成长进步、社会信心等内容;身心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态平衡、家庭氛围和人际关系等内容。
在进行幸福感评价指标构建的过程中,不同幸福感指标的内容各不相同[4]。
第一,宗教信仰主要是人们生活上的精神依托。在出现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依靠这种精神依托来实现心理上的调整。
第二,享受发展包括以下内容。自我接受指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对自己肯定,相信自己,接受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识充裕主要是指对自己所具有的客观物质条件感到满足,不会受到外在因素和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目标价值主要是指有坚定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并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以积极饱满的态度和热情来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努力。成长进步指对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信心,可以克服种种的困难,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实现理想和目标。社会信心指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充满信心,相信社会会进步,经济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会不断提高。
第三,身心健康包括以下内容。身体健康主要是指人的身体不会受到疾病的折磨而出现痛苦的情绪。心理健康指人们的情绪保持在积极乐观的状态下,性格热情开朗,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追求幸福人生。心态平衡主要包括人们可以坦然面对众多复杂的人和事,不会因为一些不良的事件而造成心情波动。家庭氛围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和睦,家庭团结充满爱,家人之间可以相互体谅、帮助。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朋友圈,与周围人们的关系比较和睦[5]。
2.2 主观幸福感評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并不是把所有的指标简单相加,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的幸福感指标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幸福感指数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对幸福感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明确,并对各个指标的比重关系进行赋权。在赋权的过程中要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和考虑,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来把各个指标统一到一个等级上,实现对各个指标的横向对比。现阶段,主要用3种方法对指标赋权。
(1)主观构权法。主要是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两种。主观构权法主要是根据专家学者对各个指标的分析判断来进行赋权。
(2)客观构权法。包括相关系数法、因素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客观构权法是借助客观的原始资料来对各个指标进行梳理统计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关系。
(3)主观和客观综合构权法。结合主观构权和客观构权的特点,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关系,有着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避免了主观构权法和客观构权法各自的缺点。
采用主客观综合构权方法,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主观幸福感的计算方式,见下式。
式中:H代表少数民族地区主观幸福感的指数,该数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H值越大,说明少数民族地区主观幸福感就越强;K代表在第i个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因素,其取值的范围是0~1;X代表着第i个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中的数值,包括宗教信仰、享受发展和身心健康3个部分。
3 建议
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进行衡量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对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等客观物质情况进行分析,还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因素方面感受到的幸福指标因素进行分析。
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指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点考虑。
第一,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经济环境水平、经济待遇水平、各项生活条件水平等,减少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压力,调整其心理状态,减少社会原因导致的居民心理不平衡现象,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整体的满意度[6-7]。
第二,政府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且适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提高社会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让少数民族居民从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幸福感指数[8]。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幸福感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考虑和分析。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居民幸福感,需要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主观感受。
参考文献:
[1]马裕藏,孙伟毅,丁彦玲,等.肃南县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345-346.
[2]赵科,杨丽宏.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5):147-152.
[3]牛璇.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主观幸福感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1):56-61.
[4]马琪,屈迎昕.浅议少数民族聚居地人民幸福感的源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457-458.
[5]邢慧茹,孫若愚,钱晓洲.湖北恩施州少数民族农户幸福感调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7):187-188.
[6]赵燕,张翔,韦磐石.贵州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2):56-61.
[7]张美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实证调查[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2):108-114.
[8]王曲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