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
摘 要:在精准扶贫战略引导下,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依托学校帮扶灌阳县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建设,利用设计学学科优势组建专业团队,积极探索设计扶贫道路,取得一定进展,提升了对口帮扶村落的农特产品形象,助力促农增收,促进产教融合。在扶贫工作中仍存在成本因素制约设计理念表达、设计扶贫人才短缺、碎片式参与影响设计潜能发挥等问题,艺术学院将在寻求成本与设计理念平衡点、多渠道开展设计扶贫人才培养、建立设计扶贫系统化体系等方面继续探索和实践,为助力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关键词:设计扶贫;产教融合;设计扶贫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8-001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1 高校设计扶贫的重要意义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的长期目标之一。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指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可知,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1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9 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扶贫工作进入新时期。在继续消贫减贫的同时,应巩固扶贫成果,使精准扶贫具有可持续性[1]。
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全社会参与。高校利用自身师资、设备及技能培训等优势促进扶贫攻坚,成为精准扶贫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其中设计扶贫更是以技术帮扶和精神帮扶的方式。把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等带到贫困地区,从技术层面、文化产业层面和精神文明层面给予贫困人群帮助,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 设计扶贫举措
桂林理工大学在扶贫实践中探索出新思路,即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群众门口,建立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同时开展智力帮扶项目。艺术学院依托学校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利用设计学学科优势,大力推进灌阳县农特产品包装设计及品牌建设项目,根据贫困人群需求推进设计,扎实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2.1 组建专业团队
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在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服装与服饰设计6个本科专业中选派专家组建专业设计团队。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和实践,为本校定点联系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帮扶,实现了高校智库和乡村振兴的对接。
2.2 沟通服务内容
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多次走访、主动对接定点贫困村,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搜集和行业调查,对灌阳县农特产品有了深入了解。结合地理位置、种植及养殖规模、产量、产值等多方面因素展开分析,找准设计切入点,提出初步设计方案。
2019年桂林理工大学扶贫办组织派驻到灌阳县的6位第一书记和艺术学院专家召开灌阳县农产品品牌推进会。结合各村产业发展需求对农产品包装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百香果、雪梨纸箱及提盒等10余项农副产品的包装,助推贫困村农特产品品牌升级及消费扶贫。
2.3 深入推进设计
经过与驻村干部、贫困户的多次沟通讨论,设计专家明确了目前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应坚持低成本的原则,尽量对厂家现有的结构模型进行优化。除了农特产品的包装设计和品牌推广外,设计专家们积极延伸设计扶贫内涵,从学校扶贫工作队形象设计提升、校内扶贫超市的标志设计、乡村文化墙墙绘设计等方面着手,助力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
3 扶贫工作成效
商业价值是产品的核心价值,也是精准扶贫成果的重要考量依据。设计扶贫通过提升灌阳农特产品形象,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促进村民增收,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丰富扶贫工作内涵。
3.1 提升产品形象
2019年7月8日,桂林理工大学精准扶贫专家站为定点帮扶贫困村精心设计的特色农产品包装亮相灌阳“六月六”尝新节。永富红薯粉、东阳百香果等数十种学校扶持的特色农产品参加展销,获得灌阳县领导、村民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村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商业附加值。
3.2 助力促农增收
针对灌阳农特产品附加值低、缺少特色品牌等问题,有关专家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开拓市场,提高销量,使得村民收入有所提高、经济效益逐渐提升、扶贫成效初步显现。顺溪村白玉蜗牛养殖场负责人表示,自己在第一书记帮助下成立合作社,学校帮拍摄白玉蜗牛宣传片,现在1 kg的价格从最低时候12~14元涨到了40多元[2]。
3.3 促进产教融合
艺术学院专家工作站成员将项目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标志设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安排了扶贫设计课题。学生提交了20余套农特产品品牌形象,学院于2020年5月23日举办了精准扶贫设计项目汇报展。在参与扶贫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习情境和扶贫工作情境相融合,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设计扶贫进课堂的产教融合模式,是课程思政和设计艺术教育有机融合的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4 設计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在设计扶贫的探索和实践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4.1 成本因素制约设计理念表达
农特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贫困地区设计水平有限,设计资源相对匮乏。贫困人群因自身认识、审美和经费等限制,普遍存在忽视包装外观设计及品牌意识不强的问题,不愿意投入设计成本,设计革新内生动力不足。品牌形象的缺乏,导致推出的产品不利于消费者进行主动宣传和再次购买,难以打开市场。
4.2 设计扶贫人才短缺
高校设计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出现后续乏力的现象。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刚毕业就到校任教,从校园到校园的职业经历模式导致缺乏行业经验。一些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扶贫知识储备和技能技术性实践经验,导致无法解决扶贫中的实际问题。
贫困村落缺乏本土设计人才,设计扶贫通常是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方式提升产品收益,或者参与贫困乡村社区建设让贫困人群了解设计产品,但贫困人群对设计的参与度很低。一些扶贫项目需要设计人才的持续介入,输血式的设计人才帮扶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
4.3 碎片式参与影响设计潜能发挥
目前设计扶贫大多停留在设计技术的使用层面,碎片式的参与影响了设计潜能在扶贫项目中的发挥。设计的资源整合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设计的创新驱动作用未能得到体现[3]。
5 高校设计扶贫的对策
针对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相关工作,在促进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和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5.1 寻求成本与设计理念平衡点
首先,加强与贫困人群的沟通,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设计理念,提升他们对设计和品牌的正确认识,增加他们对设计项目的认可度。
其次,在保持较低成本和前期投入的前提下,寻求成本、实用和美观的平衡点。设计出既能满足扶贫对象需求又能区别于竞争者的品牌符号,树立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品牌,以较少的投入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扶贫效果。
5.2 多渠道开展设计扶贫人才培养
首先,提高高校设计学科师资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教师去行业企业进行工作实践,提高实操能力。
其次,对设计专业教师展开培训,增加精准扶贫知识储备,提高其对乡村振兴重要性的认识。
再次,高校应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和鼓励设计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建设中,推动扶贫力量多元化。
在项目帮扶设计过程中对贫困人口开展设计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专题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的方式,将知识送到乡村。
5.3 建立设计扶贫系统化体系
应整合资源,建立设计扶贫系统化体系。利用高校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引导设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与“互联网+”等其他扶贫方式深度融合,建立起有规模、有特色、有实效的扶贫产业链,实现永续脱贫。
6 结束语
在下一步工作计划中,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应深化农特产品包装设计和扶贫工作队形象标识设计,拓展文创產品及周边产品设计,加大农特产品及农村农业视频宣传力度,深入推进结对共建和校地合作,优化整合设计教育资源,多渠道开展设计扶贫人才培养。建立设计扶贫系统化体系,协调多元主体参与,通过多元路径提高贫困人群经济收益和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德海.桂林理工大学纪委:用保障脱贫攻坚成效来检验党支部组织力[EB/OL].[2020-05-21].http://resource.cloudgx.cn//files/gxapp/News/202005/21/542507.html?isshare=1&_t=1590066586&from=singlemessage.
[2]朱庆祥,韩恒,郭星.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设计,2020(5):114-116.
[3]宋建明.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J].装饰,2018(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