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

2020-11-18 08:48李会成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习近平

李会成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其扶贫思想的主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理论渊源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关于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弘扬和延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集体在反贫困问题解决中的实践总结、经验积累和理论升华。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其重要论述提出了中国减贫的目标方向、底线原则、动力机制、实践路径问题,为解决中国贫困问题提供了一个聚焦问题、紧扣现实、逻辑严密的“目标——底线——动力——实践路径”减贫理论框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是指导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推动中国实现全面脱贫的思想指南,为世界反贫困实践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 扶贫工作 重要论述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0)03-0007-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0.03.002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围绕扶贫工作,推进了系列工作,形成了系列论述。探究其论述背后的思想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思想起源的重要人物,早就提到了无产阶级的反贫困问题。其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主义的积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状况就越悲惨。”[2]这种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对广大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进行了无偿占有的资本积累规律“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3],从而揭示了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并深刻地指出,要想改变“贫穷、劳动磨难、受奴役、愚昧、粗鄙的积累”[4]的境况,也只能依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的列宁同志,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贫困的论述和思想,并在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实践,指出党的领导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根本手段和基本方法。

(二)中国古代民生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从古代民生思想中汲取了营养,并有效传承,他提到的“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5],是对民生工作尤其是对贫困人民的脱贫问题高度重视的有力体现。其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古人说:‘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6],“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7],并引用“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来阐述民生工作的重要性。自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8],如此大的减贫力度和减贫成效,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弘扬、发展与实践密不可分。

(三)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反贫困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9],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带领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反贫困实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实施合作社、人民公社,积极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对社会绝对贫困人员的政策兜底,积极落实照顾好革命老区人员的有关政策。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俱兴的现实,这些基础性工作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反贫困理论的中国实践,另一方面,是契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发展,进一步说,“新中国成立前的‘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10]。1978年以后,以邓小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性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系统总结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进一步提出“我们就应该坚持走社会主义之路,最终实现富裕这个共同的目标,然而平均是绝不可能让我们成功的”[12],既要实现富裕又要看到全部平均富裕的不现实性,这一思想上的认识,推动了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土地制度改革、农贸市场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最终创造性提出渐进式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

在已有扶贫成效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东西部发展差距在改革开放背景下逐步加大的现实,提出,“贫困人民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运用当地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持续性生产、建设措施,从而增强本区域的良性自我发展能力”[13],为了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开展,专门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纯粹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模式也在2003年的非典中暴露出不合理不科学性的一面,因此,在继续做好扶贫事业的基础上,将科教文卫提升重要议事日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面对现实、总结经验、积累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14]。从注重致贫原因入手,开出解贫药方,从上学、就医、环境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推进精准脱贫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2015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15]。可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的扶贫工作是在几代领导集体实践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包括目标方向、基本底线、推进动力以及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分别确定了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扶贫工作的基本框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互相支持配合,协同作用于脱贫攻坚工作。

(一)瞄准全面脱贫的方向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脱贫方向目标的论述概括起来就是“围绕脱贫,紧扣全面”。从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全面脱贫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实现全面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16],“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17]。站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角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脱贫攻坚,更多体现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18]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19]的全面上,这个全面不仅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还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同时还涉及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为实现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提出,“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20]又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21]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提到,“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22],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补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23]。为了实现脱贫要求,既定脱贫目标进一步确定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4]“两个脱贫”,并细化为“两不愁、三保障”[25]。在聚焦贫困人口、低收入群体的同时,也注重少数民族的脱贫问题,提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26]。在重视了低收入群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从区域贫困的问题上解决,提到“没有老区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27]。在具体推进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主动作为。“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28]从2015年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等文件精神都紧扣脱贫。

(二)坚持扶贫主体多元化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多元化参与的原则。首先,在组织领导上发力,提到要“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29],“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30]。具体到基层,就是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他提到,“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31],“扶贫开发,要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在注重党的领导的同时,也注重发挥其他各行业、领域作用,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32]。并强调打好组合拳,“目前看,财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很大,要抓好落实,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行动要加强,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要突出精准。”[33]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总结提出,“社会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34]。

(三)完善扶贫动力机制

在目标和原则确定之后,如何在既定原则下实现既定目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致力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首先从政治高度来明确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提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35]。接着从具体协作内容上进行要求,提到“要注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36],“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37]。从简单的给钱给物给人,拓展到了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各领域。不仅强化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同时也强调“西部地区要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38]。

2.健全扶贫帮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体现的帮扶内容除了组织上五级书记一起抓之外,还加大力度推进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他提到“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39],在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指示中强调,“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40],并要求“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41]。

3.健全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也着重强调动态管理问题,为了切实做到精准脱贫,他提出在解决“如何退”[42]的问题上,要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在退出之后,留出政策缓冲期。此外,引入第三方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评估考核评价机制,更加减少了考核过程中人情因素的阻碍,确保了脱贫结果的真实和质量。同时,专门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对扶贫开发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树立脱贫攻坚典型”[43]以及提高对脱贫攻坚一线人员的提拔和重用力度,体现了对考核结果的运用。

(四)构建扶贫实施路径

有了明确的方向目标、底线原则以及根本的制度设计,还必须要有具体的措施办法才能够确保扶贫成效的真实有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构建扶贫实现路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在解决资金来源上,强调“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44],通过“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的体制机制”[45]来加大投入。在强调资金来源的同时,也注重资金使用,强调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一些地方同志反映,许多中央财政补助的公益性项目要求地方资金配套,而贫困地区往往配套不起,造成项目难以落地。”[46]各部门有各部门的考核管理办法,到基层的资金是很多,但具体到每一项就很少了,根本统筹不起来。针对“一方面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又被分割”[47]的情况,他进一步提出优化资金使用,给予基层更高的自主权的要求,同时也明确提出要“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48]的要求。

2.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在推进“六个精准”[49]的同时,也着重强调“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50]的脱贫方法。也就是说,坚持精准扶贫并不是每一个贫困户都用同一个“药方”来解决贫困问题,相反,要更加注重贫困户与贫困户致贫原因的不同,心态思想认知上的不同,所拥有资源禀赋的不同,从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精准施策。同时也着力强调坚持从严要求,加大“脱贫计划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政策举措不落实,帮扶工作走形式,盲目降低扶贫标准,挖空心思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违纪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等等”[51]情况的查处力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52]做到真抓实干。具体而言,精准扶贫最重要的就是以精准识别,做到精细化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时提到“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53],并进一步明确“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54]。“在‘扶持谁的问题上,要防止不分具体情况,简单把所有扶贫措施都同每一个扶贫户挂钩”[55],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并要求在扶贫问题上久久为功,“下一番‘绣花功夫”[56],更“要及时总结,梳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57]。针对基层短板,提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准这盘棋”[58]。以对扶贫阶段和地域区别的清醒认识保障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根据脱贫的发展形式提出阶段性分析,保障精准扶贫。他在东西部扶贫座谈会上提到,“现在,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59],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要清醒认识和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60],并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61]。同时,也以对扶贫地域特征的清醒认识保障精准扶贫。“从目前全国脱贫攻坚情况看,东部京津沪江浙五个省市已经完成脱贫任务,东部其他省份和中部地区尽管存在一些难点,但总体上如期脱贫不成问题。西部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也是我对脱贫攻坚最不拖底的地方。”[62]“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63],从而抓住根本,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3.强调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外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也着力强调和解决内外生动力问题,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扶贫工作时强调得最多的方面之一。强调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64],“脱贫致富贵在立志”[65]。在激发内生动力上,明确提出把教育扶贫放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内容,通过“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66],推进脱贫攻坚。在激发内生动力的同时,也着力强调和解决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问题,来保障群众主体性的发挥。“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67]

4.注重国际合作,携手消除贫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提到“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68],“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69]。对中国在推进国际合作,携手消除贫困的努力上,提到“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70],“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71]。为此强调“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72]。并倡导国际社会,“我们要将承诺变为行动,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73],通过国际合作消除全球贫困,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其对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思考,是当代中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再现,是对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关于反贫困理论的继承,是契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要求体现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纲领性文献和具体指导。同时,这些论述、思想及其所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为世界反贫困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

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这些论述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发扬与延伸,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我党几代领导人的扶贫开发理念的一脉相承”[7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到制度问题、生产力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实现精准扶贫,要实现逐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要消除世界性贫困等重要论述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对几代领导集体扶贫工作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1949年以来,我们几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积极推动贫困问题解决,历经了早期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努力,到后来提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共同富裕以及结合中国实际成立扶贫开发相关机构和持续推进的扶贫工作,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及其思想是对一直以来的扶贫工作的继承和发展,是扶贫工作螺旋式上升的更高一环。同时,其重要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减贫理论,在以往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基础上,针对现实扶贫不精准以及政策不明、贪污腐败等问题提出精准扶贫和“加大教育扶贫,培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75]的内生动力相结合的减贫理论,更加丰富了既有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指导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是推动中国实现全面脱贫的纲领性文献

1.为提高扶贫效率、推进扶贫工作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方法。提高扶贫效率主要体现在虽然之前我们在推进扶贫工作中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并没有体现出最大化效果。同时,作为有着上千万贫困人口的大国而言,致贫原因必定千差万别,如果不仔细揣摩原因并对症下药,而仅仅一味采取大水漫灌形式,必定解决不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提出的“精准扶贫”以及下一番绣花功夫等论述,都有效解决了识贫不精准,减贫不精准的問题。

2.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内在动力。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扶贫也是我们共同的一个重大政治责任”[76],这种政治责任使各党员干部自觉把扶贫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确保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最终为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不断贡献积极力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不断强调的全面扶贫、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及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和有序退出的思想,不仅提供了扶贫的方式方法,也提供了推动贫困问题解决的内生动力。

3.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人才保障。从文化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不断强调的扶贫更要扶志问题,这种扶志除了是解决贫困群众思想上的贫困从而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参与扶贫以及依靠自己的双手解决贫困之外,还通过办夜校、加大教育资金扶持、开展专门技术培训等形式,来解决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认识问题,不断为推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丰富、思想意识提高以及推动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三)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世界反贫困实践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推动中国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思想上和方法上的指导,更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一环,还为世界反贫困实践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意味着”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中国减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也一样见证并推动着中华民族在强起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实,并为同样致力于解决本国人民贫困问题的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的借鉴和参考,从这个意义上看,也真正实现了毛主席生前所说,“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应当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的希望和要求。再考虑到贫困问题在各个国家的不同程度的显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会更加认识和体味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和时代价值。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指导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思想指南,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深悟透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对于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及其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中国古代民生思想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推进的反贫困实践。其丰富内涵,涵盖了脱贫攻坚的方向目标、推进脱贫攻坚的基本原则、脱贫攻坚的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丰富内涵、逻辑严密、务实管用的科学理论。这一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是推动中国实现全面脱贫的纲领性文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世界上那些希望依靠自己努力,实现全面脱贫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受疫情影响,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必定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挑战,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脱贫,一个都不能少的方向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帮扶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必须紧紧坚持,发挥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帮扶机制、动态调整和管理考核机制,继续以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注重国际合作,携手消除贫困为实施路径,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扎扎实实,持续做好扶贫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这一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7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7][10][23][25][28][41][42][46][47][49][55][6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8]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J].当代广西,2020(06):8-9.

[9]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关于二〇一六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的汇报》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3-24(001).

[11][15][16][20][21][26][27][29][30][31][33][35][36][37][38][39][43][44][45][48][51][53][54][57][59][60][62][66][68]習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2]邓小平文献(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03):289-295.

[14]朱敏敏.胡锦涛增加农民收入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7]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8-01-01(001).

[18]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7-01-01(001).

[19]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26(001).

[22][24]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6-01-01(001).

[32][63]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4]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18(001).

[40][50]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指示[N].人民日报,2018-06-12(001).

[52][64]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56]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3-09(001).

[58]二○一七年春节前夕赴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1-25(001).

[65]在湖南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06(001).

[67]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0]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2014年5月15日)[N].人民日报,2014-05-16.

[71]在南南合作圆桌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8(001).

[72]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N].人民日报,2016-09-04.

[74]宋西民.实施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科技经济导刊,2016(34):187-188.

[75]傅佑全.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6,31(05):80-83.

[76]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的研究[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4).

责任编辑:顾 松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