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湾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刍议

2020-11-18 08:43张慧鑫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黎族海棠民俗文化

张慧鑫

依山傍海,风光旖旎,水清沙白,绿洲棋布,拥有美丽梦幻蜈支洲,神奇富饶第一泉……这是世界对三亚海棠湾的第一印象。2019年,海棠湾作为“国家海岸休闲园区”,被纳入海南自贸区(港)产业园区。这块被22.4千米长的银沙海岸拥抱的土地,拥有数10家国际高端酒店和亚洲最大免税商城。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海棠湾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引言

在历史文化的发展长河中,作为三亚东疆门户的海棠湾地区,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与多民族、民俗文化,构建了海棠湾的旅游形象。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旅游开发不仅要着眼海棠湾优美的自然岭海风光,更要从遗存古迹的断瓦残垣中探寻前人的历史,从继承的民风习俗和传统技艺中连接古今,这对探索海棠湾古今贸易的历史沿袭、文化互融,定义海棠湾的文化名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全面推进湾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传承”视域下发展海棠湾地区的民俗文化

海棠湾聚集着汉族、黎族、苗族、侗族、瑶族、畲族、土家族人民,以汉族、黎族最多。在历史文化的发展长河中,海棠湾地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俗文化。它们存在形态丰富,类型涵盖了古迹遗存、信仰礼制、节日民俗、佳肴小吃、文體艺术与传承工艺等,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一)海棠湾民俗文化的类型

1.传承古今的村庄文化

据《崖州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永宁乡(时为海棠湾地区)辖三堡,计35个村庄。其中,上堡15村,中堡9村,下堡11村。”现海棠区辖治的村庄43个,整合为20个村委会、3个社区(不含南田居)。

村庄的名字记录着地区在历史演进中的故事和地域特色。例如,藤桥村因“藤桥”得名。据民间流传,在唐贞观年间,吉阳县分界塘村(今东溪村)人用大红蔓藤,把东河两岸的水秧树用藤连结,用网形的藤织为底线,铺垫竹排为藤桥,让东北方向的行人过河进市,由此而得藤桥之名。“藤桥”也是古时连通地域贸易互通的重要印证。升昌村是海棠湾北部边陲的黎族聚居村。相传在清代末年,有两位文昌兄弟来到海棠湾建厂房开公司,这是海棠湾最早开办私营公司的典范。弟弟叫公昌,在现海丰村(曾叫“公昌村”)开办椰子公司,而哥哥叫升昌,在现升昌村开办榨糖公司,所以当时升昌村曾被叫做升昌公司。此外,番园村的名字源于历史,因为位置靠海,曾有大量外来人员往来居住,其中有许多番人居住过,所以取名为番园。

村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村民的精神文化乐园,更是一部探寻民间民俗文化的无字词典。建立村史,发扬传播村庄文化,不仅能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更能为海棠湾的旅游文化传播另辟蹊径。

2.土著自居的黎疍文化

1957年广东省考古队在藤桥东河两岸出土的夹砂粗陶文化遗迹表明,在中原新石器时期(距今约5 000多年前),原始人已经在海棠湾地区繁衍生息,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活动,过着同黎族社会“同妻居”的穴居生活,史称“藤桥人”。“藤桥人”是海棠湾村庄的创始人,也可以说,黎族是海棠湾村庄的最早创造人。

宋朝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云:“闽商值风水荡去其货,多入黎地耕种不归。”这说明宋朝海南岛水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十分繁华,汉黎通婚成为常态。海棠湾黎族文化与传承集中在北山村与青田村。这两个黎族村符合海南整体黎族村落形成的“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海棠湾黎族的族源构成比较单一,主要是哈方言族群,虽然不存在明显的族群文化差别,但也体现出黎族共同的民俗文化特质。黎族畏山神,崇拜天鬼水鬼,既过汉族的俗节,又庆自己的“三月三”节。每年的“三月三”,黎族民众在社区组织下集中展示黎锦纺织技艺、开展黎族传统体育游戏竞技,成为海棠区的重要节事盛会之一。

另据《崖州志》载,“铁炉港东,波静,可泊船,疍人采鱿鱼在此。”铁炉港临近海棠湾知名景区蜈支洲岛,疍家渔民至今保留传统习俗,疍歌演唱、捕鱼舞蹈、疍民婚俗、疍家小吃……历来成为藤海社区“美丽乡村”的文化体验经典项目。

3.丰富多样的传统饮食文化

海棠湾辖村文化构成多元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差异化饮食习俗资源优势,使海棠地区的民间美食表现为几大特点:一是融合;二是新鲜;三是丰富。口味上可依据民族构成和区域特色分为:疍家风味饮食、黎家乡村特色饮食以及藤桥传统特色饮食三大类别。还有一些经过现在改良的特色地方菜,非常值得挖掘,打造海棠区美食IP。

4.待发展的传统工艺文化

随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民间工艺文化逐渐丰富。如椰雕、贝雕、黎锦工艺、黎族制银工艺、黎陶工艺等系列产品,充分体现了海南地方特色与纪念意义。但海棠湾的手工艺人不足,产品独创性和独特性不足,这是目前没有形成“品牌”的主要制约因素。除黎锦技艺得到系统化支持外,藤编工艺、椰雕工艺、制陶工艺大多依赖外源引入,没有形成原创性。传统工艺要树立“典型”“精艺”的发展思路,需要在传承人培养、全面技艺培训、工艺文化展示与体验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5.有趣的传统节庆文化

海棠湾人民从年初到岁尾几乎每月都有传统节日要过,同时,为了推广地方旅游文化,地方政府还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节、旅游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从节庆活动看,有些保留了与内地其他省份大体相同的内容与形式,但也有些活动体现了海棠湾人民特有的习俗,甚至受到地方信仰的影响,沾染了一丝神秘色彩,例如,汉族公期组织的“过火山”“闹公”“穿杖”等民俗表演性活动,对本地人和外地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好奇心。因此,与节庆结合的旅游推广活动是非常务实与有效的文化互动。

6.创新的传统文艺文化

天津的相声、东北的二人转、陕西的秦腔、河南的越剧、苏州的昆曲……在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文艺形式。琼剧、疍家渔歌和黎族传统歌舞与竹乐器表演是海棠湾的主要文艺构成形式。

海棠湾十分重视文艺活动,除了琼剧下乡之外,常常以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搭台,展示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海棠湾有一批有志向的文艺青年,正在为传统文艺的现代传承做贡献。他们组建小型乐队,改编民谣,创作原创民间调式的现代音乐……使传统与海棠湾的国际化实现了初步的“跨文化”融合。海棠区南田居延续了20年的文艺演出传统,形成专業化的舞台表演团体传承与创新文艺作品已经变成他们的责任。

7.亟待保护的传统民居文化

这里提出的海棠湾的民居文化主要基于海棠湾辖区内古迹遗址中的历史建筑调研。以侯王庙、善馀轩、卫家老宅、封侯地为代表,形成不同的建筑民居文化。

(1)风塘村侯王庙

海棠湾地区汉族宗教信仰主要以信奉道教为主,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每个村子几乎都有自己的庙宇,供奉本村的保护神。侯王崇拜是海棠区民间道教崇拜的一个突出表现,风塘村、蜈支洲、后海港都有侯王庙的遗存或记载。其中,风塘村侯王庙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8平方米,由门楼、中庭、后殿组成。中庭后殿建筑的东西两侧,均为对称统一的三叠式风火山墙,形状像极了状元、榜眼的官帽,寓意风塘村后代人才辈出。

(2)善馀轩

善馀轩是洪李村中最具特色一栋民居。门楼保留着丰富鲜美的彩绘,主座有崖州清末及民国以来少见的具有梢间形式的宅居建筑,对研究三亚东、西地区不同建筑格局及用材结构形成的建筑模式,具有一定的人口迁移和学术价值。当地村委会要妥善保护好这一栋民居建筑,部分可确定为重点民居保护地。

(3)卫家老宅

卫家老宅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区东溪村委会进士村,建筑格局由正屋、东西厢房构成,但因历史悠久,右边的厢房已经坍塌。建筑为进士村卫氏家族所有,目前老屋已经无人居住。据了解,清嘉庆年间,卫士第十九世祖,长公子卫绍祖中了岁贡,六品官衔。该屋应为卫绍祖后人所造。主屋被分为3间,正中间是客厅。主屋前面墙壁共有4个射击孔,中间屋子门两侧墙上左右各有一个,两边屋子各有一个。由此可见,卫家当时的财力与影响力可见一斑。

(4)封侯地

封侯地位于三亚海棠区龙山村委会番园村,是符文吏祖居。上祖有任福建莆田县令,请北平指挥使为户侯,六十七祖迁崖。以世袭户侯而筑居,曰“封侯第”。坐北朝南,清代建筑,由庭院、侧房和门楼组成,现仅存正房为郁郁葱葱的槟榔树、芭蕉树等遮蔽几乎湮没其中。顶为硬山顶,砖瓦结构。檐壁及室内顶壁,彩绘山水花鸟图。前格青砖砌方形两柱,底以台阶收敛又侧阶起柱,顶端雕饰莲花盛开穿枋,此特征在古崖州民居建筑中比较罕见。

民居是地方民间生活文化的缩影,列举的这4个典型的建筑已经列为海棠区文化保护对象。但很明显,我们目前对遗留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启,希望不要让这些残存的遗迹被盲目的经济开发湮没了“有趣的旧时光”。

(二)旅游视域下的海棠区民俗文化传承表达方式

1.荟萃式

这是指将散布于一定范围地域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场域内进行展示,如三亚百越民族文化村、昌江黎锦文化博物馆。这种民俗文化的旅游表达方式可以让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很少路就可以领略并体验到民俗文化。海棠湾应以美丽乡村为平台,打造一个相对固定的主题民俗体验馆,并提供集中黎锦、黎陶、藤编、器乐演奏等工艺、艺术的深度体验与传承人培养基地的功能。

2.再现式

对现存或已消失的民俗文化建筑、行为活动等,通过信息整理、场景复原等方式再现,让人们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对于海棠湾来说,古“藤桥墟市”“吉阳军县衙市景”均可以依赖数字科技技术,在场馆内进行VR穿越游览体验,或对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传统婚俗文化等内容的VR体验项目进行开发。

3.创新式

对于一些传统工艺和民俗非物质文化,可以结合当代艺术进行工艺化创新和传承。当地政府或企业投资商应以当地原有的人文条件为基础,建成民俗艺术博物馆或创意园区,以经济带动民俗文化传承。例如,马来西亚吉隆坡皇家雪兰莪锡工厂、故宫文创。适用开发如黎锦工艺时装与饰品,椰雕、制银当代工艺品,民俗文创工艺品(如项目组针对海棠区公期文化挖掘民间崇拜的庙神公仔创意设计系列产品)的制作、参观、收藏、体验、文艺国际交流等活动。其中,图1是海棠黎锦走出国门,在巴黎举办的旅游交流活动上,海棠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吉菊莲代表三亚市海棠区旅游文体局赠送织锦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先生的现场。

4.演艺式

在各类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的背景下,可以考虑组织有主题的节庆或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海棠湾民间文艺周活动、海棠湾婚礼节、音乐节等节庆文化表演和海南典型传统艺术开发,如现代琼剧、木偶戏等表演。这种形式本身既是旅游行为,同时也起到了民俗文艺宣传推广作用。

二、海棠湾“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满足现代高端旅游现实需求,我们超越意识,在推动文化交融与全球化发展的上层目标的指引下进行战略布局。在此本文提出两个观念:一是要变“旅游+”为“民俗+”;二是要强“保护”重“传承”。

“旅游+”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前提下提出的,但在发展民俗文化共荣的愿景下,我们必须树立“文化主体”意识,以民俗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平台,走出海棠湾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新路径。例如,“民俗+教育”打造青少年主题研学游基地;“民俗+艺术”建立国际艺术大师参与的民俗文创推广项目,在小镇建立艺术大师工作室集群。近两年海棠湾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许多国际大IP入驻湾区,其中,亚特兰蒂斯水世界、Hello Kitty主题公园确实带来口碑营销的红利。但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舶来品”,打造自己的地方特色IP要成为广泛共识,并形成战略规划愿景,逐步推进发展。

在民俗文化旅游建设中,以项目本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开始,加强区域全民文化宣传和保护,采取相应措施全面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内容、文化背景、文化形式及文化关系等。重视对民间艺人和民俗技艺团体的培养扶持,避免后继无人。海棠区必须重视这种文化危机,并积极回馈,鼓励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并提供政策与其他条件的支持。

文化的本质是“交流”,以民俗文化为核心,集中挖掘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资源,为传统民俗注入活力,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展现在全球游客面前,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进而热爱海棠湾。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好莱坞华都影视学院)

猜你喜欢
黎族海棠民俗文化
黎族小伙闯“深海”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大嘴狗》
找春天①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棠酒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