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代审美文化对当代审美的影响

2020-11-18 02:07戴欣然
北方文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戴欣然

摘 要:汉代艺术因其形式丰富,审美精神独特,对华夏美术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将汉代审美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汉代审美;高校美育;传统文化

一、汉代审美

(一)礼乐之美

两汉时期正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由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社会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状态,汉代创造的政治制度、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等奠定了两千年社会的基础,汉朝人民创造的丰功伟业荣耀千古。约翰·梅杰在对汉代人关于天与地思想的论述中认为:“汉代的宇宙论在中国形成关于它在世界上的地位的认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是对于生命意义的阐释。中国传统是一种“美学传统”,汉文化是由连续不断的文化叙述而形成的,而不是各种断开的理论体系,构成的是连续的审美意识形态[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指以审美、艺术的手段来教育人、陶冶人的情操、健全人格。早在中国的原始时代,先民就有了审美的思想,无论是摩崖壁画还是早期墓葬中出土染色的装饰品,都表现出先民的对于美的追求。在西周时期以周公的“制礼作乐”为美育出现的开端,汉代审美思想是对先秦审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和表现。汉代审美以“礼乐教化”为主题,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提出‘天人三策的同时,也等于是把“礼乐教化”作为了塑造社会风气的主要方式,用以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了世俗道德,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能够起到教化人心、规范社会道德、劝人向善等作用。文学、教育、艺术、审美这些在汉代还没有从政治、哲学、甚至宗教中独立出来,以美育人的表现方式与政治、哲学、伦理、宗教等问题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审美思想是自发的、自然的,但并不是独立的。美育既是艺术性的,又与政治、宗教、民俗、伦理、道德密不可分。这一点在汉画像的广泛取材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汉代人对于礼乐的审美性质、功能有深入的阐释,如《淮南子》里写到,“乐”是人们的愉悦情感的表现。强调艺术的创作,应该是饱满的、充沛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审美作用。董仲舒认为“礼”的功能是“体情而防乱”,利用“乐”来发挥“礼”的功能。“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2]。”这也就是艺术的教化作用的表现。概括来说,汉代的礼乐教化就是要塑造人的德行与人格,提倡美善和谐境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不仅是汉代人的审美观,也是汉代人的宇宙观,是汉代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在一种宇宙观念下形成的。《易经》中认为人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合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人乎?况乎鬼神乎?”这便是说人要与天地四时同序,自然与人的形体、思想、道德、情感合而为一。这种与天地同在、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正是汉代蓬勃向上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一种雄浑大气、所向披靡的时代精神。

(二)形神之美

汉代人有着极高审美情趣以及独特的、系统的美育方式。东汉灵帝时建立了鸿都门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学艺术大学。一批擅写文赋的太学生以及擅长尺牍和工书鸟篆之人汇聚于此。这是自武帝以来,除以通经义或贤良方正孝廉之士通过举荐考核、征辟而入仕的途径之外,又多出了一条获得利禄更便捷的方式,使得文学艺术得到了更广大的认可与更长足的发展。在东汉中后期涌现出众多著名书法家,世人多爱临摹张芝、崔瑗的草书。汉代人热爱书法一方面与统治者重视文化有关系,而书法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也极大地吸引了人们。黑格尔说:“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即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尤其是草书的出现,它更适于表达人的情感,抒发人的胸中感悟,符合汉代人大气、洒脱的精神,因此更得到人们的青睐。汉人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用笔墨表达出来,追求的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相结合的中和之美。既符合儒家的思想又包含与天地同化的宇宙关系,是汉代人将形神结合的美之体现。

汉代艺术所树立起来的美学范式,尤其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宣扬,是以国家意志来建设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对华夏美术的发展起到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审美文化与高校美育的结合

当代高校的审美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手段之一,审美教育的融入对于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指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修正三观,远离粗鄙,提高审美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将汉代审美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有利于加强民族的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2018年之后,我国高校迎来了“00后”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相较“90后”学生更为优越,他们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烈,渴望独立,重视实用主义,但社会责任感薄弱、抗压能力弱,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受现在现代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渴望独立的思维空间,展现个性,这一点其实与汉代人乐于展现个人价值的精神有相似之处。汉人是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发展的角度来展现自己。當刘邦在看到秦始皇出行霸气场面时不由自主地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种新的美学精神已经崛起,这种审美包含了个人的抱负、国家兴亡的责任。而当代学生的思想更多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有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中的70%将体育明星和影视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15%的学生选择历史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10%的学生选择“科技人物”,而历史人物只有5%的学生选择[3]。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审美观追求的“速食审美”,缺少内涵,各种网红、偶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生片面追求外表的光鲜、颜值的高低,这对于塑造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念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得许多大学生被误导,盲目追求被关注,追求影响力,分不清美丑,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违背。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得结合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艺术的美育化、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和时代化[4]。坚定理想信念,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汉代为例,将汉时的推崇经典著作加入学生的必读书目,扩展普及面。学生所欠缺的并不一定是专业知识,他们欠缺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需要将传统文化以知识传授或思想启发等手段、形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蔡元培先生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是促进德育与智育的重要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渗入课程是其实施的最基本的形式。笔者在高校开设《汉画像石艺术欣赏》这一公共艺术选修课,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汉代艺术抱有极大的兴趣,学生愿意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汉画像这一汉代丧葬艺术的赏析、阐释,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刺激、思想上的震撼,将汉代图像的审美精神灌输给学生,领悟到汉人对礼乐精神的推崇、对于形神之美的把握。这种高级的审美形式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5]。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相融合,对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打造高品位校园特色文化的方式之一,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与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为新时代造就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存明.汉画像之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39–340.

[2]朱军利.试论汉代“礼乐教化”美育思想的四个基本问题[J].人文杂志,2017(09):73–79.

[3]王文国.“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08):44–45.

[4]胡亚萍.汉代的美术教育及其影响[J].美术教育,2010(02):66–68.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