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蓉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日渐提高,受高等教育者人数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逐渐增加,然而文学作品中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却稍显薄弱。刘醒龙则从步入文坛伊始就始终关注着知识分子的历史脉搏,通过研究刘醒龙三个创作阶段的知识分子形象,以期把握中国现当代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来关照现实人生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刘醒龙;知识分子;现实主义
刘醒龙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的双料得主,他的文学作品以浓郁的乡土风情和现实主义气息深切地关注世间普罗大众,尤其是底层民众,以恢宏大气的史诗性创作和饱含热泪的人文情怀建构了独具特色且极具代表性的荆楚文化世界。刘醒龙的文学创作历程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于1984—1992年,这一时期作家“尽情挥洒想象力……对艺术、人生缺乏具体、深入的思考,还不太成熟”[1],代表作有《黑蝴蝶,黑蝴蝶……》《异香——大别山之谜系列》等;进入1992—1998年的第二阶段,作家开始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突显出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代表作有《威风凛凛》《村支书》《凤凰琴》《秋风醉了》等;21世纪以来进入第三阶段,作者的视野从乡村蔓延到城市,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自觉地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作有《弥天》《圣天门口》《天行者》《蟠虺》《黄冈秘卷》等。
刘醒龙坚信扎根大地的中国文学旨要是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灵魂,要通过对中华五千年精神文明的汲取来发掘其中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精神力量在刘醒龙的作品中往往由知识分子承担,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知识分子古时称之为“士”,他们博闻强识,满腹经纶,从春秋时期接受孔子“入世”的召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有着入世的豪情壮志,也有出世的豁达自得,他们往往是时代的精神领袖,是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象征。然而经历过教师被打成“臭老九”的特殊时期,刘醒龙更加清晰认识到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性,他深情地描绘着当代知识分子的风貌,不仅是对传统知识分子优秀精神的继承,更是对当下知识分子地位的重建。所以梳理刘醒龙三个创作阶段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直观地领略刘醒龙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与创作内容,更加深入思考知识分子形象的时代力量与审美价值,为知识分子的发展与命运探寻一条心灵的出路。
一、探寻人生价值的知识分子形象
刘醒龙的小说创作在第一阶段稍显稚嫩,作品虽然体裁涉猎广泛,但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和思想哲理的深度挖掘上都处于摸索阶段。该阶段的作品糅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风格,在对残酷现实的批判中又夹杂着诗意人生的浪漫,受“寻根”文学浪潮的影响,刘醒龙也认为“故乡是人的文化,人是故乡的文化”[2],将作品的文本环境置于具有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的荆楚大地,故乡也成为诗意生活、寻找本真的乌托邦圣地。
刘醒龙这一时期的创作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代表作有《黑蝴蝶,黑蝴蝶……》和中短篇小说集《异香——大别山之谜系列》。作为刘醒龙的处女作,《黑蝴蝶,黑蝴蝶……》中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城乡矛盾的交锋已经初显端倪,两位知识分子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在城市和农村的岔路口形成鲜明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身份与生存困境的抉择始终贯穿于刘醒龙的创作生涯中。林桦和邱光这对知青恋人对不同人生理想的抉择使这两位年轻人分道扬镳,但林桦在浮华都市遇到人生困境时依然选择回归乡土,这是浮华向农村心灵的回归,是知识分子寻求桃花源的归途,也是对知识分子寻求个人价值实现方式的叩问。
1992年,小说集《异香——大别山之谜系列》出版。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刘醒龙通过涉猎不同的农村生活故事来探索不同的故事主旨,意欲在不断探索中寻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的结合之路。这一阶段,底层农人成为他主要关注的对象,知识分子则隐退到背景之中,鲜而出现的知识分子总是因为现实的困惑与迷茫选择回归乡土寻求身心的解放,寻找属于个人价值的根。例如《返祖》中的年轻地质学者“返祖”式地长出了尾巴,当他对都市文化的矫揉造作实在忍无可忍时选择去连山都淳朴的大别山里寻找“美女现羞”。这不仅是响应当时的“寻根文学”,更是寻找个人内心的归属。
总体而言,刘醒龙在这一创作阶段还未确认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知识分子整体形象较为单薄,主旨内容意在表现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现代文明冲击后的矛盾斗争,个人价值的寻求与保留个人本真的矛盾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得到有力地探索与挖掘。但在下一阶段,知识分子整体形象的丰富性与饱满性得到了空前的扩充。
二、富有使命与担当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二阶段是刘醒龙创作的爆发期,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出自这个时期,例如《威风凛凛》《村支书》《凤凰琴》《秋风醉了》《分享艰难》等。刘醒龙认识到之前过于神秘晦涩的想象性创作让人难以解读,想象应“既要超出人们的普通智慧,又不能脱离生活的本真”[3],加之受到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刘醒龙的创作更具现实性和指向性,想象更贴近现实生活,知识分子群像逐渐丰富立体,旨在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给人的精神力量,展现出了时代风貌下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与价值归属。
1992年,刘醒龙第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长篇小说《威风凛凛》出版。作品以史诗性画卷将西河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铺展开来,通过将外地报恩来的赵老师和当地愚民进行对比,展现了现代文明与野蛮愚昧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而赵老师的悲剧之死更是突显出普通民众群体性麻木愚昧的可怖与可憎。赵老师这一面树立在西河镇的理想之旗在群众的合力下轰然倒塌,这是信仰的倒塌,是传统愚昧的暂时性胜利。这类悲剧式的英雄知识分子形象在《村支书》中也有着突出表现。他们就像被定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身死却留下了不朽的精神,唤醒着更多沉睡的人。但是“无论如何,对于恶光有批判是不够的,关键是对恶的改造,这才是历史对当下的希望所在”[4]。此后,刘醒龙不断突破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单一性塑造,更加追求知识分子形象的多元化与丰富性,企图以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和对他人的改造来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和对知识分子由内而外的强烈认同感。
刘醒龙在随后的《凤凰琴》《秋风醉了》《分享艰难》等作品中充分挖掘了知识分子内在性格的复杂性和冲突性,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中《凤凰琴》最具代表性。《秋风醉了》中的王副馆长经过多次努力始终不能实现转为正馆长的目标,于是转而将生活的重心回归家庭,这是知识分子在“入世”受挫后的“出世”之选。从第一阶段回归自然到第二阶段回归家庭,刘醒龙对现实人生关照和个人价值追求的转变显而易见。《分享艰难》中镇委书记孔太平是一镇之长,为了给教师发工资设计套出二十万罚款,为了保住镇上的经济命脉洪塔山,他劝阻了舅舅为被洪塔山强奸的表妹伸张正义……孔太平做着违背良心的错误行为却是为了导向正确的结果,他的艰难与困苦因为与升迁相勾连显得不那么纯粹,但依旧展现出现实的无奈。饱读圣贤诗书“入世”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上、在追名逐利中尚且迷失自我,失去本真,可见社会之艰。
总体而言,刘醒龙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以群体性风貌突显出荆楚文化特色和时代大环境,知识分子形象不再是简单地寻找价值,而是以展现个人价值的方式突显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知识分子形象不仅仅是善与恶的两极对立,而是用现实境遇里极具复杂性和多维度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突显“人伦的高贵”。
三、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知识分子形象
经过广泛的写作实践,刘醒龙认识到短篇小说的文本接受和文本意义的诠释必须依附于一个时代,与读者产生共鸣才能生存下去,但长篇小说对丰厚内容的承载强度使得它可以独立存在,并靠自身的完整性通过文学接受而產生无限韵味。故而进入新世纪后,刘醒龙的小说创作以长篇为主,作品蕴含的深度与广度在作者思想深度的日益提升和日渐自由的文学环境滋养中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长篇小说也实现了作者创作初衷的独立意义,刘醒龙构建了一个个遗世独立又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荆楚文化世界。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再受限于教师和为官者,而是容纳了革命理想者、知青、乡村教师、大学教授、组织信仰者等各类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更加自觉地传承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展现出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代表作品有《圣天门口》《天行者》《蟠虺》《黄冈秘卷》等,其中由《凤凰琴》改编的长篇小说《天行者》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天行者》围绕三位民办教师书写了他们三次转正的故事。他们期盼着每一次转正名额的到来,然而每次当望穿秋水的名额到来时,他们又选择为了他人的未来主动舍弃自我。他们身上突显的是乡村知识分子的善良质朴、舍己为人,以及对乡村伦理的尊崇。他们从建国开始就承担着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担负着建国时百废待兴的社会责任,是社会的受难者,又是社会的拯救者。儒家的积极入世情怀与道家的淡泊名利情操在民办教师的身上实现了矛盾的统一,他们受困于金钱,但无愧于本心。《蟠虺》则通过楚学界泰斗曾本之与郑雄这两位高级知识分子之间的斗智斗勇来突显曾本之身上如国之重器一般的君子之风。《黄冈秘卷》中的国教授被困于监狱之时依旧向老十哥传递人生至理和精神追求,他身上英勇大义的精神对老十哥的精神启蒙成为老十哥一生追随组织的精神基石与理想信仰。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突破了自我意义,实现了价值提升,自觉地承担起启蒙的重任,开启民智,启迪思想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
新世纪,刘醒龙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以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感染和影响了更多民众,他们承担起“五四”后的启蒙之责,让更多的被启蒙者掀开迷雾。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民众心中更温暖更具体,知识分子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也更加谓为深远。
四、结语
“小说的存在理由是要永恒地照亮‘生活世界,保护我们不至于坠入‘对存在的遗忘。”[5]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对新兴文化的不断开掘。刘醒龙三个创作阶段的知识分子群像从初具雏形到发展壮大再到最后蔚为壮观,多元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对传统与现代的把握上展现出多维度的视角与方法,知识分子从最初寻求个人精神价值到主动承担责任使命再到实现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深切地展现了刘醒龙对当下市场经济下唯利是图者的批判,殷切地期许对知识分子地位进行重构,引导日后的知识分子走向精神上的崇高,实现“生命之上,诗意漫天”。
参考文献
[1]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7(01):62.
[2]刘醒龙.钢构的故乡[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5.
[3]刘醒龙.刘醒龙自选集·自序[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
[4]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J].小说评论,1997
(03):20.
[5][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