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哈尔丁·赛福丁/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年4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同时强调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是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国家安全治理体系是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实践运行。安全制度体系为本,安全治理体系为用。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就是建设安全治理体系,发展安全治理体系也能促进安全制度体系。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根本保障,当下切实加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现实因素。国家的稳定是民族安居乐业的最大保障,国家安全又是中国崛起的根本保证。
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属性从根本就决定了与国家安全存在直接联系。保障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共产党举步同行,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阵地更是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时代化,我们需遵从以下几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关系到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在全国高效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我国思政工作需要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重要讲话,就当前我国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做出了科学部署,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时代,这将推动我国思政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为我国的思政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着眼全球背景下教育发展最新动态,不断完善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都也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经验,充分发扬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引导思政教育工作,从本质上充分把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规律,为我们思政工作提供了崭新的理念和方法,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推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新形势下做好思政工作关键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的对待教育工作,明确了我们的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创新能力。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识,这一理论不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更加体现了党和国家科学认识和对待教育工作的新视角、新思想,是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作用是极具鲜明的特点,同样历史也在一再的证明把握好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向,发挥好思政工作的积极作用,对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精神源泉,更是中国民族最为朴实的民族气节和情感。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中国教育工作者更有义务和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传播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提高政治认同,使广大学生群体浸润于传统中华文化当中,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表达着对于中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的弘扬与崇敬,弘扬中华文化不但能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振兴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高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中国文化内涵建设,使中华文化的精神因子活跃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体系和日常行为中,将能使中国大学生更好的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创造性的开拓意识形态教育新局面,将是我们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要选择。
坚定不移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坚决确保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组织广大的教职工与大学生群体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和丰富的内涵,也是广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构建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学习实践环节当中,将中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努力将爱国主义的传统贯穿到日常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断优化健全具有中国时代价值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引领体系。
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内容建设。这不但是关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更是关系到我们执政党未来发展根基的问题。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旗帜,更要是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大学生鲜红的思想旗帜,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中国、开拓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至高追求,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内化品质,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依托,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沃土,更是中华民族组成成员凝聚一心、众志成城的重要依托。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国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大学和教职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细入于课堂讲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成为广大学生群体学习的重要内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不断加强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文化认同是对我国教育中国化方向的最好阐述,意识形态教育同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生始终保持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意识形态教育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才能得到健康发展,用中华文化的基因点缀中国教育的思想精髓,用中华文化的美照亮大学的殿堂,用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凝聚中国力量,用中华文化的宏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中国文化承载中国教育发展最鲜明的旗帜。
简而言之,国家意识就是公民对自己祖国文化、历史、制度等的认知与理解,并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步产生国家的荣誉感与责任感。而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对未来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为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不仅提供了一脉相承思想体系,而且又提供了极具时代鲜明特色的实践依据。提高大学生国家意识还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凝聚党心民心,为不断强化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纽带联系,奠定了强大的社会基础。
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体系塑造对象,对国家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坚持我国教育中国化方向是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和神圣使命。要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发展总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离不开全体国民的共同参与。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华民族成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其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不但具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略意义,而且是实现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对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健康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教育对全国大学生在思想引导和统领作用上,构建符合新时达思想发展特点的长效机制,是当前我国思政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今天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事实也在一再证明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的重要论述全面指导思政工作,是我们取得思政工作全面胜利的根本保障。
大学生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载体,对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多重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大学教育总体上经受住了各种挑战与考验。
总而言之,这些成就来自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思政工作会议重要论述的全面贯彻与落实,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自于悠久的中华文化,来自于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