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标是办学特色鲜明,要求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持续推进,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高水平高职院校,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输出而创新前行。学生对外交流项目为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教育也逐步趋于全球化,对新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社会交流能力,还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无论是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还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对外交流项目都必须被重视。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国际化工作的展开,为在校生创造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流机会。但大多数职业院校对外交流工作,只停留在对对外交流学生数量上的追求,却忽视了质量上的提升。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职业院校在学生对外交流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梳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组织学生对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体验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拓展视野,同时利用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是期望他们在“游”中“学”,“学”才是主要的目标。然而,海外交流活动多发生在暑假或寒假,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海外交流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游”而不是“学”,甚至认为是一次由学校集中组织的旅游活动。由于对活动目的的误解,导致学生前往海外交流时,一心想着如何玩,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交流活动中的专业课程学习。游学结束归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大多数学生的感觉则是“到此一游”,并没有对自身的提高起到明显的帮助。从结果看,与原本的初衷相去甚远。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愿意“走出去”,职业院校考虑到学生返校后的学习进度问题和考核问题,大多采用学分转换的方式,即在海(境)外院校所学的与本专业相似学科取得的学分,可以转换成本专业所需要的学分。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的差异,境外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学分评定等诸多方面会与原就读学校有不一致的地方[1],导致校际交流学校之间的学分认定无法做到无缝衔接。例如,本院校每学期体育的学分为2,而大多数台湾院校的体育学分为0,这就导致学生常常因为回校之后学分兑换的问题而苦恼。
职业院校在选择交流学校时,由于海(境)外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和国内不尽一致,受学制、学科、专业等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在选择专业上拿捏不准,定位不明,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学生对外交流活动没有进行精细的划分,可能好几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的交流活动,这就导致专业的“门外汉”只能走马观花式地看热闹,引起不了共鸣,更谈不上学习了。造成大多数的学生交流学习结束回国之后感觉收获不大,觉得所学的科目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毫无联系,对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就业没有帮助,没有能够真正体会到专业学科国际化教学带来的益处。
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上不如本科院校,学生的语言基础也会让他们参加对外交流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海外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听不懂课程或者张不开口进行交流,那么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如果是前往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交流,学生的语言更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有的高职院校针对该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安排翻译老师陪同,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完全依赖于陪同的翻译老师,不去主动地听和说,达不到原本锻炼他们语言能力的目的。
职业院校赴海外交流交换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需要学院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2]。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外事部门一般作为整个交流活动的协调部门,负责海外院校的对接,交流信息的发布以及行前培训工作;各个二级院系则承担院系学生的选拔和报名工作;教务处主要负责国际交换生的课程选修、学分转换及学籍的审定,学工处主要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回校之后的奖优评定的工作。大多数情况是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没有做到及时的沟通交流,经常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对外交流工作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工作效率还有待提高。
为了让职业院校学生对外交流活动从“量”上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以下是相应的解决对策。
1、加强行前培训力度
大多数的行前教育内容是关于如何安全保障和活动纪律的内容,但是学生对外交流活动的学习目标也必须加以强调。行前培训会不仅需要外事部门的参加,还需要联合教务部门以及学工部门,让学生意识到在外的课程学习表现与自己的操行等地挂钩,对于表现优异的同学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对于学习散漫的学生还应该进行一定的处分。
2、完善学成归来汇报机制
学校需要给参加对外交流的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带着任务去进行交流学习活动。任务的形式可以采取书面报告、海报或者PPT的形式,并举办“游学汇报会”活动,让学校的教师以及学生来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打分。分数排名靠前的学生予以颁发奖状,并获得奖学金的奖励。
3、鼓励学生积极考取海(境)外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调动学生在外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充分利用海(境)外平台资源,学校应鼓励在外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学校应给予表彰和奖励,把其列入评奖评优的指标体系中。
学生在参加短期交流生项目之前,学院应组织学生确定好下学期需要修的课程,学生根据本校课表对照选择交流院校的相应科目。针对于专业课,可以选择相似的科目,而对于选修课并不做类型一致的强行要求,只要所修科目数量一致即可。对于不同院校,课程学分系统的差异问题,教务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海外游学项目因为时间短,多数为1个星期到半个月,大多数院校并没有对此设置相应的学分。但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学校也可以专门制定海外游学项目学分,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奖励。
目前,职业院校所开展的对外交流活动大多数是语言学习或外国文化体验活动,涉及到以“学科”为主题的交流活动较少。为了提高对外交流活动的质量,落实活动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从本校开设的学科出发,结合发展实际需要,与海外院校合作,打造主题游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对外交流的效果,学院应积极与海外院校对接,探讨合作的可能性。例如,财经类的高职院校可以开展“银领培训”为主题的游学活动,到经济类学科比较有优势的海外院校进行学习。医药类的高职院校可以开展“韩医美容”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前往韩国相关院校学习交流。食品类的高职院校可以前往西餐专业领先的国际院校进行短期学习,开展“中西餐”交流夏令营活动。以上的这些类型的交流活动,突破了以往海外游学只能侧重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束缚,真正地把专业知识融合进去,把学落到实处。
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语言问题感到胆怯,不敢参加对外交流活动,或者是临时抱佛脚,突击上一到两周的语言课。既然学校要开展学生的对外交流活动,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为学生把好语言关,让游学活动价值最大化。学校可以把工作做到平时,在日常的选修课中就设置与游学国家相关的语言学习,例如,可以设置英语雅思课,韩国语初级课程,日本语考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让有意向赴海外交流的学生提前做好语言上的准备,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多掌握一门技能。
为了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外交流活动有效率地开展,需要参与部门的通力协作。学校的外事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以及二级院系应派专人专门负责学生对外交流的专项工作,担当工作的联络员,共同组成学生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小组,成立一个工作联络群,让群里的每个部门的成员都能够实时把握工作进展情况,有利于及时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的效率,更好地为学生对外交流项目服务。
高职院校学生对外交流工作关系着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进程,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对外交流学生的数量有了较快的提升,但是对外交流的质量仍然有待提高,其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从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对外交流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