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2020-11-18 23:01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张 哲/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也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当代大学的“三困生”特殊群体,即指存在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惑的大学生。“三困生”面临着经济学习和精神多方面压力,很容易出现一些现实困难,比如勉强毕业、难就业和退学等[1],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造成了阻碍。因此,关注“三困生”就是关注到最需要帮助的大学生群体,对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在此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索帮助“三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是因为积极心理学着重剖析和挖掘人类内部潜在的积极品质,从而帮助我们增加快乐及幸福的体验[2]。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强调个体自我的主观感受,还促进人际交往等积极品质的发展,激发自身的潜在能力,同时还提倡对对应和谐社会家庭等能力培养,增强思想美德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汇聚人类力量和美德的学派对于可能缺乏自信心、内心敏感、冷漠、脆弱的“三困生”群体,是一剂对症的“良药”,故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对他们有积极有益的引导方向[3]。

一、“三困生”的现状分析

有学者对“三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调查分析,例如蒋昭庆[4]等人研究表明,三困生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三困生,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因子上显著高于非三困生,且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上。雷玉菊[5]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三困生”体会到更少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也很低,由此可见,“三困生”的现状不容乐观,他们相对于其他群体表现得心理更加脆弱,容易出现与人交往问题,生活的满意度和愉悦感不高,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发展。

二、“三困生”的成因分析

综合来看,三困生的成因复杂,不可能只是单方面的影响,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家庭贫困引发的自卑感

有研究表明约45% 的贫困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而这种自卑心理会引发一些连锁反应,自己与他人消费时对比的差距感,生活上的开支谨慎又担心被人说小气,自我保护感较强,又会容易出现猜忌和多疑的敏感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就可能会引发矛盾和误会,进而又由人际关系矛盾进一步引发其他问题,或者出现极度“自卑”状态,处处自我感觉低人一等,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或者出现“自闭”的封锁心态,索性拒绝交流,自己做“独行侠”。在不良的人际关系条件的催化下,还会衍生受挫打击之后的无助感、自我的否定、消极的认知情绪、抑郁焦虑等症状,原生家庭的贫困的事实,自己无能为力改变,在贫困带来的自卑阴影中,产生的一系列反应都会令他们痛苦万分。贫困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心理困惑的“三困生”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二)学习适应不良

在学习上,有可能大学生对如何学习如何发展自我存在认知误区。由于大学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只有学习成绩,还包括活动组织等其他能力,一旦在学业上屡次遭遇了失败,学困生可能会走入“我太差了,太丢人了,所有人都不喜欢我,看不起我”的认知误区,觉得丧失了自尊心,自己否定自己,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动机,还可能会封闭自我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学困生对于学习成绩过度重视但又无力改变的内心冲突,很容易导致他们的学习焦虑出现。这些在学习上适应不良,无法正确调整自我学习认知的大学生也慢慢转变成了“三困生”。

(三)成长经历对性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的成长经历,会使学生的个性培养出现偏差。“三困生”本身的内在品质也是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一个原因。不少的“三困生”性格偏内心,情绪不表露,或早期没有受到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的良好教育,才会出现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羞于开口,不远敞开自己,情绪情感没有出口,引发孤独感和压抑感。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胆怯者,他们为了弥补对情感交流的需要,逐渐过度依赖虚拟的网络,反而更加脱离了现实,脱离学习人际交往的正常轨道,渐渐地就成了“三困生”。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大学中至关重要的课堂阵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不断探索优化“三困生”教育的途径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教学创建模式。

(一)创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针对“三困生”最主要的常见问题重点解决,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心理状态、爱的能力、创造力和潜力的激发、勇气等,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为目标,增强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重新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可作为我们的终极教育目标。

(二)创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

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是在教育教学中重点实施的部分,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着重培养“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内容,积极挖掘学生的内在价值,让他们正确地看待自我接纳自我,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克服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等等,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多设置目标明确、生动有趣、意义深刻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加自身体验,在与他人互动中产生不同的心得感悟,心灵成长。还可以借助心理咨询的专业教师团辅团队,把定期的团辅活动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此外,还可以利用“5.25心理健康日”进行心理知识普及,举办心理知识竞赛等等,多渠道、多方位、多手段,全面建立优化“三困生”心理问题的“保护网”。

(三)创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起点也不同,在教育教学评价时也可采用积极心理学手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例如,在心理健康的学习评价体系中考虑增加个人学习档案,记录每位学生的成长过程,在每个人的自身基础上评价个人成长分数。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多给予出现进步的学生正向的、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不断加强教育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因而打好这个基础至关重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要求广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树立积极的教育心态,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走“心”,对“三困生”积极沟通、积极关注,帮助他们积极进取,提高自信,悦纳自我,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在的能力和价值,转变成为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优秀大学生。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