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彦/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
英语是各高校非英语专业外语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根据语言习得的顺序,英语是其第二语言,本专业外语是第三语言。在三语学习过程中,已经或部分习得的二语是否会对三语产生影响?若有影响,发生在三语学习的哪个阶段?哪个层面,如何利用二语提高三语学习效果和效率?本文试图通过实证调查研究解答以上疑问。
“迁移”概念源自于心理学研究。语言迁移从早期行为主义学派的对比分析假说,到以普遍语法理论指导下的研究,再到认知理论框架下的概念迁移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在由二语习得发展而来的三语习得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三语习得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奉行的多元化语言政策及欧盟各国实行的多语政策。1987年出版的《第一语言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一书分析了学习者母语、第二外语对其学习第三种语言的影响,被认为是三语习得研究的开端。三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指的是母语(L1)或已经掌握或未完全掌握的其他语言(L2)对目标语言(L3)习得的影响。三语不是指第三种语言,而是泛指除了母语和二语外,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1]。三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既可以发生在母语与三语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二语与三语之间,比二语习得中的更为复杂[2]。
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不同的使用领域中,迁移的表现程度各不相同。如,在语音层面上迁移的影响较大;在句法、语篇层面上普遍语法影响较大,语言迁移影响较小。语言迁移作用的表现形式多样,但划分标准不一,且不同作用之间的关系不清[3]。从结果看,可分为对目标语学习产生正面影响的正迁移和对目标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负迁移。
语言距离,语言的标记性和学习者语言水平是影响语言迁移的主要因素。
语言距离即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一种是语言间实际差异的客观距离,另一种是学生主观觉察到的距离(“心理类型”)。语言间的客观距离与心理类型不一定相同,学习者主观认为源语言与目的语的距离越近,迁移发生的可能性越大[4]。若二语与三语间的距离小于母语与三语间的距离,迁移常发生二语与三语。英语与德语的语言距离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比汉语更近,因此,与汉语知识相比,学生更常将英语知识迁移到德语中去。
语言的标记性指的是某个语言项与普遍语法的相去程度。某种语言的规则越接近核心语法规则,其标记性就越弱,反之就越强。越基本、越简单、越常出现的语言成分,其标记性就越弱[5]。由于习得有标记性的规则需要先输入正确的规则,因此,有标记的规则比无标记的难学。但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却与此不一致。因为,语言的标记性是个相对概念,它不是单独存在的,必须依附于其他语言特征。不同研究者对标记性的存在及程度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它是如何与迁移及其他制约因素相互作用,人们尚未得出明确结论。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也是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语言水平不仅指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也包括了二语水平及正在学习的三语水平。Dewaele认为,学习者的三语水平越低,他就越依赖已知的母语或二语,发生的语言迁移越多。随着三语知识的增多,对母语和二语的依赖逐渐减少,迁移也逐渐越少。Williams等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二语水平对语言迁移也有影响:二语水平越高且习得过程越自然,发生在二语和三语间的迁移就越多;二语水平越低,发生在二语和三语间的迁移就越少,发生在母语和三语间的迁移就越多。
除上述因素,语言迁移还受学习者年龄、个性特征、学习环境、外语效应及语言使用频率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语言和非语言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语言的迁移。
英语、德语同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中的西日耳曼语支,语言距离相对较近。两者在字母书写、语音(部分元音及辅音发音)、词汇(同形同义词、近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构词法(复合、派生、转化)、语法(语态、时态、句法)等多个层面上均有相似之处。同时,我国的学习者普遍具有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方面,为英语、德语间语言迁移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
本研究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外汉语(德语)专业2014级36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调查问卷(考察受试者英、德语学习情况,对英、德语间的关系的认知情况)及命题作文形式(题目《我的暑假》,时间50分钟,无辅助工具,120字左右)。通过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1)受试者对于英语和德语相似性的认识程度;(2)受试者在学习德语过程中采用了的迁移策略;(3)受试者的英语水平对德语学习的影响。
主要考察受试者个人学习情况,包括英语和德语学习时间、途径、方式、标准化考试的分数,对英语和德语间语言距离的认知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具体迁移策略的使用。以下是具体分析结果:
(1)个人学习情况。从两种语言的学习年限、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标准化考试得分情况、熟练程度等方面入手,考察受试者的个人学习情况。结果显示,受试者每周德语学习时间约为35小时,英语学习时间约为8小时,学习年限上,英语10.5年远超德语1.5年。首要学习方式都是课堂学习,其次是外语影视作品及音乐。通过影视作品/音乐学习英语的比例远超德语,因为英语影视作品/音乐在我国的丰富/传播广度远超德语,同时,受试者英语学习年限远超过德语,不少人已经养成欣赏英语影视作品/歌曲的习惯。在阅读方面,英语、德语比例大致相同,表明虽然英语阅读资源远超德语,但受试者由于专业原因,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阅读来促进德语学习。与母语者交流方面,英语和德语比例都不超过15%,说明受试者与母语者交流的机会较少,对各类线下、线上社交/学习工具的利用率很低。
(2)英语、德语语言距离的认知情况。考察受试者对英语、德语的关系及相似度的认知情况。统计结果表明:1.所有受试者普遍认可英语和德语间的相似性,认为语法、词汇方面相似度较高,其他层面如语音、语篇、文化也有不同程度的相似。2.英语对德语的正、负迁移同时存在,正迁移的比例略大于负迁移,但各层面的正、负迁移比例差距明显。语法层面,超6成的受试者认为在时态、被动态等方面存在对应或基本对应之处,获得了正迁移。同时58.33%的受试者认为受到了英语的干扰,说明如果学习者不进行比较和思考,单纯套用英语相关知识,会产生负迁移。词汇层面,英语的正迁移略大于负迁移,说明虽然英语、德语中的同形同义、近形同义以及近形近义词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展词汇量,在阅读者降低阅读难度,但由于单词的拼写常略有不同,同时德语名词有阴、阳、中性,负迁移的发生也较多。语音层面,受试者普遍认为英语的负迁移要远大于正迁移,原因在于虽然两种语言的绝大多数字母写法相同,但发音规则相差较大。
(3)学习策略调查:考察受试者与语言迁移相关的学习策略的实际使用情况。结果显示:(1)受试者普遍注意到了英语、德语在词汇、语法方面的相似性,并自觉地使用了语言迁移以帮助德语学习。(2)英语词汇和语法对受试者的德语词汇和语法学习有一定影响,学习者在遇到这方面障碍时会求助与德语较为类似的英语词。(3)虽然汉语与德语的语言距离较远,但受试者进行句子以上层面的输出时首先想到的仍是汉语,说明尽管英语学习年限很长,受试者仍没有很好地形成英语思维,在进行句子以上层面的语言输出时,母语思维仍居主导地位。
样本回收率100%。批改统计后,总错误875个(语内错误496个,语言迁移错误379个,无法确定类型错误74个,语内错误和无法确定类型错误不在本研究范围内)。语言迁移错误约占总错误的40%,其中母语迁移错误159个,占41.95%;英语迁移错误220个,占58.04%。英语迁移错误根据发生层次分为:单词本体错误56个、词汇错误71个、语法错误93个。以下为部分英语迁移错误举例:
1、单词本体错误
大小写错误、近形同义词拼写错误;
2、词汇错误(词义混淆、复数)
英语名词复数多为在词尾加-s/-es。常用的德语名词复数词尾有9种。学生常将英语名词复数的方式用在德语上。
3、语法错误
a. 冠词使用错误
英语和德语中定冠词、不定冠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大体相同,但具体规则仍有不少不同。如:
表示职业时,英语用不定冠词,德语不使用冠词。
表示季节时,英语不用冠词,德语用定冠词。
表示弹奏乐器时,英语需要定冠词,德语不使用冠词。
b. 各类变格、词尾变化错误
英语的冠词和形容词都没有词尾变化,不具有示性作用。德语的冠词具有示性作用,形容词做定语时也要根据后面名词的性、数、格进行相应的词尾变化。英语的代词只有主格、宾格两种,德语代词有一格、二格、三格、四格。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常由于英语的“惯性”忘记或记错各类变格和词尾变化。德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的常见错误就是没有进行词尾变化、只记得进行某一个或几个变化没有综合名词的性、数、格的情况进行变化或者词尾变化错误。调查结果显示,各类变格、词尾变化错误在学习者德语写作错误中占了最大的比重。
c. 时态错误
英语有进行时态,而德语没有。学生会受英语影响捏造出德语的现在进行时。
d. 语序错误
德语句中动词的位置有着严格的规定,而英语动词位置相对灵活。学生常依据英语的语序习进行德语造句。
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L2迁移错误375个,占迁移错误总量的71.29%。说明L3习得过程中不仅存在L2对L3的迁移,且数量众多。从语言层面上可分为单词本体错误、词汇错误和语法错误。
(2)迁移发生的层次与学生所处的语言学习阶段和语言水平有关。水平较低者较常发生单词本体上的迁移,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和德语水平的提高,发生在词汇、句法及语法等方面的迁移增多。
(3)学生的L2水平与L3水平总体上成正比,即,同等条件下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其德语水平也较好。原因在于:①语言知识的迁移。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来自英语的正迁移。②学习习惯的迁移。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不自觉地将英语学习中的经验和好习惯运用到德语学习中来。
英语和德语的相似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德语相关知识,给教学带来便利;但它所带来的惯性思维可能会成为学生学习德语的阻碍。教师应理性的对待英语,注重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使用,谨慎选择迁移策略和可迁移的英语知识,引导、帮助学生利用已知的英语知识促进德语知识的掌握。同时,要注意学习者英语、德语水平对语言迁移结果的影响,区分低年级和高年级教学中迁移知识点和迁移策略的选用。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独立分析问题,掌握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提高德语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本文以语言的普遍性理论与语言迁移理论为理论依据,论证了语言本体层面上存在迁移的可能性,并对英语在德语学习中的迁移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二语为英语的语言学习者学习德语的潜在优势,总结利用好英语迁移对德语学习的益处及对德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