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颖/新疆师范大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责任感的培养在解决问题方面变现出来努力探索不依赖他人的帮助,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需要别人的督促。一般来说,责任感促使其产生相应的行动力,在行动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相应的自我认同,进一步增强行为动机,使其勇于乐于去做,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根据陈会昌在《道德发展心理学》中的解释,责任感是“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集认识、情感和态度于一身的品德特征,不仅指人们面对责任时产生的特殊道德情感,还包括对责任的理解与认识(责任观念)和相应的行为(责任态度或负责的行动力)”[1]。《新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责任感作为道德情感的基础,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提供支点。小学阶段正是价值观塑造形成的初级阶段,责任意识开始逐渐发展,应该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阶段,认真分析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通过有效的策略,切实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具有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小学生责任感存在缺失、弱化等现象,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学校经常会看到,接送孩子的家长还会替孩子背书包,打扫卫生的时候,家长也会来帮自家的孩子扫地拖地等,在家里大部分学生也不会主动收拾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学习用品玩具等,更不会自愿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源于家庭中家长对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疏忽,认为孩子年纪还小做不好这些事情。除此之外,在一些小组活动和团体活动中,也存在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不高,合作能力有待加强,责任错位等问题。试从自身、家庭、学校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小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从自身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处于逐步发展阶段,心理发展水平较低,这种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以学校和家庭为主,活动的类型也较为单一,对责任的认识和承担的机会较少。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和社会阅历较浅,导致小学生,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意识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对家长和家庭的责任意识缺失缺乏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漠缺乏对大自然的责任感。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自觉性差、意志力不坚强等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责任感。
从家庭方面来说,家长的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可以其他的不重要。所以在家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积极性被打消,习惯于在这种模式下生活,久而久之,弱化了自己作为家庭成员角色的责任感。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责任感的培养的途径主要包含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从小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不能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不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导致活动的效果出现偏差,从而使得活动丧失了原有的价值,呈现出活动效果短暂,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中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德树人,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并且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未来教育的战略重点,通过上述对小学生责任感现状以及原因的分析,已下将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不同角度探析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可能路径。
重视体验活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在生活中求知,在活动中明理。”学校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场所,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职责。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通过课堂灌输的方式,往往效果不佳。责任教育不是单纯地认知的过程,而是要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可这种责任。通过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不同的观点,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将学习的感受的内化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分段教育,细化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求知的欲望,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并不能直接理解一些大的概念,例如《中小学生守则》提到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诚实守信、珍爱生命等,对于低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在对小学生责任感培养方面,应该要考虑每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相对于大概念大目标逐步细化成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儿童化生活化的目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与其相对应的责任感培养的目标,使责任感的培养上更加层次化。
做班级的小主人。在班集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除了班干部班委在班集体承担相应的职务外,也应当让班集体的每一位成员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去,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班集体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角落都有相应的班级成员管理,让学生在参与班集体管理的过程中,强化作为班级成员角色的认知,同时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树立了强烈的班级责任感。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生除了在学校是学生在家庭中是子女之外,在社会上又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小学生可能并不清楚。因此,学校可以创设不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识和理解。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和当地教育实践基地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之一,学生也在活动中不断加强自我教育。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愿望 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尽可能支持和 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 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2]。例如,学校组织参加一些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深化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增加对党、国家和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让学生在文化滋养过程中塑造品格,提升社会责任感。
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温馨港湾,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摇篮[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责任在于,它不仅仅是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工作责任、对孩子的影响责任[4]。对于小学生来说,家长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塑造着他们。因此,家长也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家长通过自己尊敬长辈,友爱亲邻,关心社会等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家庭教育当中。
改变家长的“旧观念”。让孩子回归在到作为家庭一员的角色本身,认识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事情的决策,进而加强加强其作为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进一步理解家庭责任的内涵,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责任能力。家长也应当改变观念,孩子不止只有学生一种身份,好孩子的标准也不止只有成绩好一条。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方面,也要关心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敢于放手让孩子去学去做除课本考试之外的其他事情,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除此之外,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比如分配给孩子一些事情,让孩子认识到做到答应别人的事情也是一种责任,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虽然这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是孩子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责任感。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不仅是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是社会关心的课题之一。我们应当有效的发挥教育合力,将学校家长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把握时代动向,更新教育方式,为小学生责任感培养构建更加积极有效的平台。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挑战的具有责任意识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