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工艺传承突破的应变整合机制

2020-11-18 19:24山东现代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传统工艺文化节

■王 申/山东现代学院

非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变迁,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也是由传承人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众消费者自身审美心里的变化,进行整合改进的结果。

一、审美意识的变异

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人大多属于民间艺人,随着当地文化、经济和媒体传播得到迅速的发展之后,这些民间艺人增加了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其他专业艺术的机会。民间艺人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有可能摒弃民间乡土工艺的稚拙、粗犷而追求专业艺术的逼真、细致。但多数仍坚持原有的审美观念,或只作局部调整,仍保持着民间乡土的特点。在人们追求返朴归真的今天,越是保持原生态的气息,越会受到大众的青睐。传统工艺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天然地联系在一起。非遗传统工艺的发展,得益于当地百姓在艺术创造方面的想象力和对生命力、自由精神及本能欲望的不懈追求。正是由于这些根本性的特征以及其带有依附民俗文化的应变性,非遗传统工艺的发展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自我应变,表现出其本身具有的应变整合机制。非遗传统工艺发展的原动力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文化在生活中形成的民俗需要的符号化显现。乡村在历经累年的变迁和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自主意识的追求愈发强烈,为新时代的民间艺人带来了主体自觉的可能,带来了个性释放的可能。因此,他们的创造力也就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非遗传统工艺作品中的原始信仰逐渐发生减弱,已经渐变、转化为吉庆祥瑞的符号,它的生命、生殖崇拜的内涵已经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一部分。历史的长河可改变非遗传统工艺的某些符号内容,但难以改变符号内容背后隐含的吉祥内涵。这一观念,也必将在非遗传统工艺的应变整合中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

二、题材内容的扩充

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我国广大农村,生产力相对低下,民俗习惯相对静态和封闭,故当地的非遗传统工艺大都处于原生态,基本上保留着古老的生命崇拜和吉庆祥瑞的纹样,及体现道德伦理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异域文化的冲击渗透,原有的民俗文化已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要求,非遗传统工艺作品必须随着民风、民俗的转变,表现新的内容和题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民间剪纸中,民间艺人多是剪一些生殖崇拜、吉庆瑞祥的图案等,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体现新生活形象在剪纸开始出现。当前,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必将有更多的题材内容出现,非遗传承人必将有更广泛的创作空间,非遗传统工艺也必能可持续传承和发展。

三、形态样式的嬗变

多媒体的传播,信息时代的到来,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均改变着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使得很多非遗传统工艺产品的品类样式面临淘汰和被替代的风险。如聊城地区的东昌木版年画,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审美心态的改变,已基本上被印刷精美、价格低廉的新式年画所代替,现在春节已很难看到东昌木板年画的身影。东昌木版年画由于消费需求的缺失已不能经营,大多年轻人也不愿学习这种传统工艺,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东昌木板年画由群体生计变成了文化遗产。很多的民俗礼仪物品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某些嬗变,现在市场上充斥的多数是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的如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电子制品等,缺少了原来民间艺人手工创作的手工味。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也使她们放弃了很多民间工艺活动,很多的非遗传统工艺产品使用范围已不如原来广泛,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已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例如民间剪纸,已经明显地带有由民间工艺品向市场经济影响下的旅游纪念品转变的征候。这种变化,使得非遗传统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且适应了商品经济社会,走向了商品市场,这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民俗风情的变化,随着传统工艺地位的变化,随着大众审美心理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传统工艺产品中开始出现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新形态。如蓝印花布已经不是小时候记忆中日常使用的手工制作,而是成为现代人追求返璞归真、个性时尚的产物。现代家居设计的新需要,也成为柳编产业的新的成长点。这些传统工艺,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民俗实用需要,传统的样式、图式、民俗内涵也发生了变异,成为现代社会中供人们观赏的独立的民间艺术品、纪念品、个性需要的实用品了。因此,工艺样式的变异,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生产方式的应变

非遗传统工艺是以民间传承人为主体的纯手工创作,理论来讲,真正的非遗传统工艺是由民间手工业者制作的以满足自己生存需求或以填补家庭进项为目的、甚至以其为生计的手工艺制品,它是一种除了农业生产之外的副业生产。生产组织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以父子、师徒的传统教育形式来谱系传承。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仍然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尽管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在偏远地区,尤其在经济落后的乡村,发展仍十分缓慢。在那里,百姓的生活环境、传统工艺自下而上的文化生态基本是封闭的。于是,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在这里就有了天然的优势。在有关部门引导和支持下,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民间文化资源,开发传统工艺产品可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利用传统工艺进行乡村扶贫振兴。例如东昌葫芦文化节(至2019年已经举办了十三届),聊城东昌府区以民间葫芦雕刻工艺而闻名全国,尤其是堂邑路庄等地,当地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葫芦,每当收获季节,各家房顶上晾晒的都是自家种植的葫芦。2008年东昌葫芦雕刻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区有关部门便以此为契机,举办以葫芦为主题的葫芦文化节。文化节期间每个乡镇都有葫芦种植创作者参加展销和订货会。葫芦文化节规模一届比一届大,尤其是2019年第十三届文化节,东昌水上古城四个主要街道被21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葫芦摊位占的满满的,文化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经营者及葫芦爱好者纷纷看样订货。据了解东昌府葫芦种植规模占到全国葫芦文化产业的60%,东昌葫芦雕刻历经千年的传承,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由于社会需求量大,越来越多的葫芦雕刻爱好者投身其中,葫芦研究基地、葫芦文化产业公司像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上千个新品种被研发。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非遗传统工艺在当前的生存环境濒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欲望越来越高,非遗传统工艺又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传统工艺文化节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简论灵璧皮影的传承与保护
2009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