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族《龙传说》的跨文化翻译策略探究

2020-11-18 19:24曲靖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白族归化异化

■朱 黎/曲靖师范学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白族是云南省颇具特色的一个民族,它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约有80%的全国白族聚居于此。南诏国到大理国的这一段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白族民间文学出现了相对繁荣的现象,涌现了较多的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主要涉及几个方面:龙、本主、民族风俗和地方风物。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故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白族民间家喻户晓,老少皆知。龙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在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生生不息,世代相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白族民间口头文学中展现了丰富的特点。白族口头传承文化中的龙不是一个文学中纯粹的幻象,它是白族民间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充分挖掘云南民族文化典籍资源,做好云南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不仅可以填补民族文化典籍在英译领域的空白,同时这也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需要。

全球文化多元化及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密切交流,交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不同语言间信息的准确传递,随着民族文化走出去政策的实施,民族典籍的英译成为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一直不断交锋,从当初的分道扬镳到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采用有效的策略英译民族作品并输出民族典籍作品,对增强中国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云南白族《龙传说》的英译为例,阐述归化与异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策略,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归化和异化在定义上看似相互矛盾,归化主张为迎合读者将原作尽可能地本土化,提高阅读的兴趣,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原作的文化内容和信息;而异化则从文化交流融合、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出发,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保留原文中的民族特性。过多地采取归化策略,会丧失源语文化的异域性,失去跨文化翻译的首要目的,也就失去了翻译行为本身的意义;要百分之百地保持文化的异化,又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时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有着直接的冲突,如果一味坚持文化的异化,只会带来负面的效果;此时采取归化策略,方可避免别扭拗口的译语语言,并保证译语语言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文化传播,在保证译文的“异国情调”、“原汁原味”的同时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原作的文化内容和信息。因此,在少数民族典籍的跨文化翻译中,需要采取归化和异化的双重翻译策略。

二、《云南白族龙传说》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上文提到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策略,策略指导方法,翻译实践是指在归化与异化策略的指导下,根据需要用意译、直译、音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省略法、增译法、还原法等等实现翻译实践这一活动。作为研究文本的云南白族《龙传说》(以下简称为《龙》)属于民间文学,具有其独特性,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而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白族正是得益于民间文学,将白族的文化宝库不断丰富,使白族的璀璨文化得以传承和保存。《龙》虽是汉语文本,汉语译者们在翻译白族语时,最大化的准确传达了原作中的信息,很好的体现了源语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色彩。笔者英译时,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指导下,根据需要采用直译或意译,还有喻义等值对换法、音译法、省略法,尽量传达原作中具有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征。

(一)《云南白族龙传说》归化策略的翻译具体实践

1、意译法

在《龙》中,多次出现了“打老友”,“打老友”是大理白族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风俗习惯。打:意思是结交;老:意思是终生,是从小到老;友:意思是同性别同年龄的可靠的好朋友。打老友,即结交终生亲密往来的同性别同年龄的好朋友。一般出于三种情况:一是青少年自己通过一定时间在生活、学习、劳作中的彼此交往和了解,互相问喜欢,情投意合,一致决定用打老友这种形式把友谊长期固定下来。二是青少年双方盼父母一代本身就是相处得很好的朋友,甚至他们本身就已经有老友关系,他们想通自己的子女打老友,从而把老一代之问的友情在下一代中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三是青少年父母中的一方,在生活中发现其他人家中相应的青少年在人品、学识、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值得自己的子女学习和交往,于是通过第三者在中间做工作而结成老友。综合以上的情况,把握原句要传达的主要意思,在翻译时译为“make a life-long and trustworthy friend from one’s peers”。

《龙》的语言流畅、通俗,比如在小黄龙戒赌那一节,赌徒们“杀生水子的马虎”使小黄龙输得精光,“生水子”,大理方言,意思就是生手;“杀马虎”,就是耍花招,耍诡计,欺诈,根据意思把此句译为“play the tricks on inexperienced Little Yellow Loong”。意译是“指使用译文语言中功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乔曾锐,2000:50)再如,《龙》中提到为了报答龙的恩情,各村每年会积攒下一些功德钱盖龙王庙,在这根据上下文笔者译成:“put some money aside for building Loong temple”,采用流畅自然的译入语语言文风,适当消除源语的文化色彩,强调译文的通顺易懂,能使读者顺利地理解原文。又如,说一个恶少生的:“三分不像人,七分好似鬼”,这是形容这人长相奇丑,译成“The young ruffian looks terrible and very ugly.”,可以使译文通俗易懂。

2、喻义等值对换法

在翻译《龙》过程中,笔者发现白族人民擅长使用隐喻。隐喻,汉英翻译原则之一“保持隐喻特征”,要求把汉语隐喻原文翻译英语之后,译文中保持还有喻体特征表达寓意,译文中的对应喻体与原文的喻体在寓意上基本一致,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和意象感受。

如在泥鳅救龙王那一节中,小泥鳅骂张天师“助纣为虐”,“助纣为虐”是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如果将其翻译to help an evil-doer to do evils, 原文的隐喻特征就丧失殆尽,译文内涵淡而无味。“助纣为虐”在汉语中有很深的文化寓意。相传纣是商朝的末代之王,强使暴政,是个暴君。直译成“To help King Zhou in his tyrannical rule.”喻体 King Zhou得以保留, 但英语读者对喻体King Zhou没有共知性,寓意还是无法传递。这个“to hold a candle to the devil”译文中的魔鬼是邪恶的象征,“给魔鬼柄烛照亮”与“助纣为虐”相似。原文的喻体在译文中再现,本质相同。

成功的隐喻翻译应该是原语者与译入语者思想、行为、思维层面上的相同内涵转换,语言层面上的隐喻转换取决于思维层面上的隐喻联接。就汉译英来说,一个汉语隐喻译成英语隐喻后,如果汉语者对该隐喻的概念思维与英语者对该隐喻译文的概念思维是一致的,寓意对应的,那么就实现了隐喻汉英翻译的目标。假如汉语隐喻译成英语隐喻后,语言上保留的隐喻特征,但汉英语言者对该隐喻在概念思维上内涵却不一致,这样的隐喻翻译就是失败的。

《龙》中的小龙王在失去龙珠后,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笔者最初将原文译成:an ant on a hot pan, 以为实现了语言隐喻的转换。但是, 在查阅相关资料才发现,英语中没有这样的隐喻表达,英语者无法从中获得汉语者思维中“热锅上的蚂蚁”的隐喻概念,英语文化中缺少这样的关联隐喻表达,译文不能达到翻译的目标。后将译文“a cat on hot bricks”,转换原文的“热锅上的蚂蚁”。喻体形象有所变化,“热锅”换成了hot bricks,“蚂蚁”换成了cat,但原语与译语的隐喻都喻指“焦虑、狼狈”的人,思维内涵一致,译文实现了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两大翻译目标,是可用的翻译。

3、省略文化信息词

云南白族人民熟知一些草药,并且给这些草药取了一些通俗化的名字,《龙》中曾提到了很多草药名字,如:叶下花、打不死、金丝岩托、五爪龙,这些名字对于不懂草药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往往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所以翻译时音译不妥,索性采用了略去其内在的文化信息,直接译为“herbs”。这样减少了中西方词汇文化差异,读者容易理解。

(二)《云南白族龙传说》异化策略的翻译具体实践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中,如何做到在文化交流的浪潮中保持民族本色,又能让世界为之倾倒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思考的。《龙》文本中不但有一些负载中国文化的词汇,而且还有一些白族民俗文化的专有名词。这些文化类词语往往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性,翻译时在译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为了保留源语的特点以及最大程度体现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笔者将结合原文文本与译文,从异化翻译的几种方式加以阐释。

1、直译

在泥鳅救龙王那一节中,阿花公主骂恶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是汉语中脍炙人口的俗语,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这里直接采取了杨宪盖、戴乃迭在《红楼梦》中的翻译方式“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直接采用异化,原句要表达的形象、意义和感情色彩在英语读者读来应该是一目了然,会心一笑。《龙》的语言流畅、通俗,在小黄龙传说中曾提到,大黑龙十分憎恨大理人,凡是大理人到怒江渡江,都不敢说自己是大理人;要是说了,就得翻船。所以当地流行着一句俗语:“要到怒江坝,先把婆娘嫁”。婆娘是方言,指对妇女的俗称,或称自己或他人的妻子。基于文化特点,强调译文的通顺易懂,能使读者顺利地欣赏和把握原作的思想,笔者把句中的婆娘译成women,而非sb’s wife或者other’s wife ,把此句译为“To Nujiang River Dam, first marry women to Nujiang River”。直译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又如,小玉向往人间,决心要到人间去找自己的丈夫,对大黑龙所说的“上了弦的箭再也不回头”,说完回到人间去了。译文是“The arrow on the string never turns back”,这样保留源语的特点,最大程度体现白族的语言特色。

2、音译法

“龙”在中译英时,经常被以归化的方式翻译成了“dragon”。《牛津英语大辞典》把“dragon”释义为“fabulous creature like a crocodileor snake, often with wings and claws, able to breathe out fire, oftenguarding a treasure;(colloq)fierce person”。由此可见,龙在西方是指神话中似鳄鱼或蛇的一种动物,常生有翅及爪,能吐火,常守护一宝藏;口语里指凶狠的人。另外,dragon还有“凶暴的人,悍妇”等含义。而在中国,龙是由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创造的,有着图腾般的高贵地位。许慎在《说文》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飞,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龙是自然界构成成分运行规律的象征,能行云降雨,能负载神人乘云上天,能造福于人类;同时龙也可以表示东方、初升的太阳、生殖繁衍、幸福快乐、精神财富和长生不老,是一种凝聚成为具有神力的神异动物。由此可见,西方的dragon和中国的龙完全两样,不可互相替代。英文中对“龙”字的音译是“Loong”,姓氏“龙”和人名中的“龙”字也被翻译成“Loong”,例如著名武术家李小龙的英文名字是“Lee Siu Loong”,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名字被翻译成“LeeHsien Loong”。在一些涉及龙的文字中,“龙”也的确被称为“Loong”。如果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不把“中华龙”翻译成“dragon”,而是采取异化的策略译为“Loong”,这样就可最大程度地呈现各民族迥异的文化特色,对跨文化交流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会误导读者,减少文化沟通的障碍,使西方读者真正地认识、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

为了兼顾原文的文化色彩与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应适时采用音译加注释,老倌用来指代年过半百的老头,多用于南方方言中。在民俗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在直译行不通的时候,必须采取适当的变通手段。若简单地以“old man”来替换“老倌”,那么它的文化个性便荡然无存。不妨译为Laoguan,采取音译加注的方法译为Laoguan(a man over fifty is addressed as Laoguan in the dialect of south China),这样才能保持其文化身份的清晰度。

本主,是白族人民奉祀的民族神。本主就是本境的保护神。为了保留白族的文化特色,笔者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Benzhu添加脚注“Benzhu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noble protector of the land by Bai people;the local God”,对该词进行了解释,使译文直观体现了文化词汇的同时,又使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其内涵。“绕三灵”是云南省大理白族为求雨祈福、祭祀本主而举行的全民性的节日盛会。笔者在此添加脚注“It is one of the Bai people’s national festivals. During the festival, Bai people go to Congsheng Temple, Five-Hundred-Gods Temple, Erhe Temple, praying for rain and blessings.”一个民族的术语、人名、地名等往往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性,翻译时在译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因此,最好采取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处理。这样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源语的民族文化色彩。通过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有意识的保留某些白族特有的地域文化,向读者介绍了白族的民俗文化,让读者领略白族龙文化的特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策略,翻译活动需在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并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异化策略是跨文化翻译中的基本原则,不仅可以传达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和文化特色,也可以增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和语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融合;而适当的归化使得译文符合受众的文化背景,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原作的文化内容和信息,提高阅读民族典籍的兴趣。在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跨文化翻译交流中,需要采取异化与归化的双重翻译策略,既能兼顾到西方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达到弘扬民族特色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白族归化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花样云南(二)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