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精髓研究

2020-11-18 19:24王佳玮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先哲道德教育儒家

■王佳玮/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发展,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主张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其目标在于培养民族精神,塑造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当代教育有着同样的价值追求。儒家先哲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言传身教”等教育方式,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旧被继承与发展,其中,个性化教育、分层教学就是重要体现。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内容,也是我国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知古可以鉴今,我们应当深刻把握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探索其与当代教育理念的契合点,使其在当代得到继承与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

一、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精髓

(一)教育目标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提倡“有教无类”,坚持以培养能将正道发扬光大、并致力于投身于此的“士”、“君子”为教育目的。同时,对其提出智、仁、勇的要求。《论语》中“子路问成人”一篇中,孔子对子路所提出的怎样才算完人的问题做出了回答。在孔子看来,具备智慧、廉洁、勇敢等品质,并有才艺、懂礼乐的人,才算得上完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内外兼修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与当代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孟子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士”的自觉意识,坚持以培养“明人伦”的君子为教育目标,重视对道德意志的锻炼,并强调人应当有远大的理想。荀子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孟子的观点有所分歧,但是两者的教育目标是相同的,都将培养“君子”作为教育目标。总的来看,儒家教育思想注重道德品格的培养,并重视德与才的兼备。

(二)教育内容

孔子为了发挥礼乐仪文对人的教化作用,所确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这里指的是《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乐经》《春秋》,而非西周的礼、乐、射、御、书、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实践技巧的培养,构成了孔子教育的全部内容。“仁”、“礼”是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规定,前者指内在精神,后者指外在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教育中德与智是一体的,而对于内在的培养也需要与外在培养相结合。另外,孟子则重视艰苦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认为应当人应当经历刻苦磨炼与严峻考验方可形成好的道德品质。除了孔子之外,荀子也强调乐对人的教化。《荀子·乐论》中记载着荀子对于乐的认识,他认为,乐是快乐,是人的情感不可缺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乐。

(三)教育原则

在长时间的教育实践中,儒家先哲总结了系列教育原则。具体如下:其一,德智统一,将道德教育与才智教育相结合,孔子对教育内容的安排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比如,六艺就兼具了对君子才智与道德的培养。六艺中,《周礼》是对日常礼仪的规范,对“礼”精神实质的表现;《诗经》的教育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操;《尚书》《春秋》主要是引导人学习历史,了解儒家之道;《乐经》涉及到诗、歌、曲等诸多内容,强调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并举。其二,教学相长,作为师的一方将教与学相结合,在教的过程中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原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原本老师的单方的教与学转变为师生的双向促进。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常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同等的地位,并乐意接受其批评。这种教学态度放在当代也毫不过时,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强化。其三,知行并重,将知与行相结合,以知作为行的基础,并以行来深化知。《论语》中的子路篇、里仁篇、公冶长篇、宪问篇,均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来表现了孔子对知行关系的主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反对空洞说教,从不对弟子的问题进行理论性的解释,而是用具体的实践来引导学生体会“仁”、“礼”,这对于当代思政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四)教育方法

儒家最为有名的教育方法就是因材施教,我们今天仍然在沿用这一方法。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在德行、知识、才能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来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既顾及其本身特点,又推动其思维发展。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主张,他对于这一方法的落实尤为突出。例如,颜回、子贡、司马牛问“仁”,孔子给予了不同的回复。颜回此人,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以“克己复礼”回复,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子贡有志,但奈何不知从何做起,孔子便教他从自身做起。司马牛多言浮躁,孔子便通过对仁的解释来告诫其改正缺点。另外,儒家也提倡身教示范。孔子对于身教的阐述,主要体现在统治者治国层面,而荀子则将其下降到师长教学层面,并对其身教示范作用给予了肯定。颜渊曾说“夫子循循善诱人”,孟子也提出“不可操之而过急”“顺应自然,顺应天性”。除此之外,儒家也重视学与思的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提倡“反省内求”,他更加强调“思”,而荀子则相反,更加注重“学”。虽然各位先哲在学、思地位的认识上存在差异,但均特别推崇学与思的结合,不仅仅对学生有要求,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以身作则”“无私无隐”“循循善诱”等要求。

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精髓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道德是先秦儒家教育内容的核心,儒家先哲都重视对人的道德的培养。从宏观角度看当代教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德育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但道德教育是缺失的,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如:有的学生在网络中公开发布侮辱、殴打女性同学的信息,并以校园霸凌为荣;有的学生不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并对教师恶言相向等。我们应当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鉴,对道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借助大数据技术掌握学生的道德行为信息,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以端正其不良道德行为,促进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发展学生爱国精神

先秦儒家最开始讲教育,是从国家治理的宏观层面来讲的。儒家先哲希望通过统治者的身教示范来引导臣民效仿,并推动国家的发展,同时以培养能将正道弘扬光大、并致力于投身于此的“士”、“君子”为教育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天下为公”的思想。通过对当代学生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更多学生倾向于利己主义,而缺乏集体精神与爱国精神。例如,某许姓留学生公然发布侮辱国家、贬低群众无私奉献行为的不良言论。我们应当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鉴,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学生的爱国精神,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当中。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儒家先哲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例如上文中孔子对学生问“仁”的不同回答,就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在当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教师习惯于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成绩优异者难以得到发展,而学困生则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多的困难。教育界的学者们对分层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却存在诸多困难。我们应当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功能,深入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四)推动学生自我反思

对于学与思的地位,不同先哲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亦或是荀子,都特别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当代大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懂得反思自己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的错误,一旦出现问题,归因于外界环境,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鉴,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推动其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使其形成高尚的品德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内容,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具有借鉴与应用价值。我们应当吸收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并以此为鉴对当代教育思想、理论以及方法等进行完善,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道德、有才能、有智慧、有追求的人才。

猜你喜欢
先哲道德教育儒家
“高处”与“低处”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春日偕诗友登文华阁
漫画家许先哲:梦想不远,“镖人”为证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