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靓/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面貌的高度体现,也是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丰富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校园的载体,同时更加脱离不了学生的组织和积极的参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性的,无论从活动的主题设置,参与形式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都是作为高校在培育高等人才教育改革上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但同时,因为地区、学生来源、教学标准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各个高校对于学生文化活动又同时具有不同的个性化差异,无论哪种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因此,校园文化在任何程度上对学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在某种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方法,个性化培养等方面。
高校文化最主要的来源是学生活动的影响,学生活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学生课堂教育外的重要教育阵地,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更好的实现学校“一好三高”人才培养特色,各高校在积极的组织建设学生活动的积极向好发展,争取做出品牌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
然而,对于学生活动而言,高校学生社团必然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和培育地。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提供丰沃的土壤。近年来,高校提倡“五维一体”思政创新育人的教育模式,加大社团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改革,锐意创新,积极利用社团平台践行协同育人机制,多平台,多角度开创育人的新篇章,打造文化新品牌的例子逐年呈现。当今高校的社团种类中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例如学术类社团,主打学术、科技、思辨,重视形式创新,并致力于加强活动思想性,不仅对学生的专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作用,而且还对今后的从业上也会有所帮助;文化艺术类社团,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为满足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而建立的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方面的学生社团;体育竞技类社团,以提高学生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为目标,推动大学生离开宿舍、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社会实践类社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建立规范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学生社团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结成的团体,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加强对社团的引导和考核管理对促进社团的发展,保持稳定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一是社团成果展示,学校把社团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活动照片适时展示出来,激发了各社团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二是社团考核评选,通过优秀社团评选,最佳活动方案评选,建立社团评价激励机制。
对于校园活动来说,让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参与,更多的是学会自主管理,自我发觉,要提升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性建设,为实现育人目的创造良好文化环境。因此,学校社团将是学生们教育成果的最佳展示。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特长、获取知识技能、提升艺术修养、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实现拓展了高校人才培育的空间。高校学生社团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制、专业制对学生发展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体验到更深刻的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高校学生社团通过育人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了高校浓郁文化氛围的营造。
与此同时,现阶段各高校也存在一系列得共性问题,如学生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体现出随意性较强,对活动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研究,部分活动筹备时间仓促,存在重复举办同类活动的情况。主题和形式方面存在立意不高,从专业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实用性不高,活动未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个人规划的思考,学生对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等活动缺乏参与意识的情况。在学生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呈现出学校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经调查发现,学生认为部分活动片面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和知识的传输,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自身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各高校应通过增强社团活动的层次品味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进一实现向好的教育环境进行铺垫。其次要提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实效性,学生们需要在各类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拓展自身能力,自我意思,从而增强高校的学生社团育人功能。针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来增长自身见识、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的实际需求,高校能够在提出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公益性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奉献中体会人生意义,使高校社团活动能够充分的做到与时俱进,这也就突出了现代化高校想要进一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和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学校在培育当代人才观念中,要全面的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统筹规划,紧密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的原则,加大整合平台、整合资源力度,尽量达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学生的成才需要相协调,将学生思想道德好、实践技能高、综合素质高、就业质量高的人才培养特色作为各项活动开展的核心工作指南。
通过对学生活动的统筹规范,形成大型活动校级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使学生活动思想性、文化性、专业性齐头并进,各类资源分配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