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健/江苏师范大学
依据(美)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所言,“人文主义一词的英语原文humanism是从德语Humanismus译过来的,而德语该词又是德国一位不甚著名的教育家1808年在一次关于希腊罗马经典著作在中等教育中的位置的辩论中根据拉丁文词根humanus杜撰的。”[1]这个词翻译到中国出现了混乱,有译为人文主义的,有译为人道主义的,有译为人性主义的,还有主张仿唯物论、唯心论而译为唯人论的。后来,“人文主义”一说由乔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这比伯克哈特的名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早一年。
以前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概括为人文主义,这已不再能为大家所接受。这说明人文主义缘起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回归,或曰人的思想解放的宗旨,这也是西方文明的肇始,其根基是保证人的生命存在的独立性、有活力和不断完善。可以认为,人文主义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开启了新纪元,作为人类文明标识的文化,也充分体现出人本的属性。
人文主义兴起后,人文教育在西方受到了高度重视,西方人文主义者坚持,人性解放并不意味着人性完善,还需要对人进行善和美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因为“人是真理的爱好者,却被谬误包围着;他们有天赋的理性,却屈从于激情(passion);他们是德性的钦佩者,却满身都是恶质;他们寻求幸福,却被苦难压迫;他们有着对不朽的欲望,却在至死方休的游惰中衰弱。”[2]人文教育的充分实施,才能促使人文主义在人类社会的广泛传播,使得人文主义成为人类文明的根基。
西方的现代文明是在城市文明的基础上建立的,科技的发展为城市的物质生产、商品交换、文化的繁荣以及人们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提供了众多新的可能性。西方人文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人文主义教育的逐步繁荣。丰富的和较为自由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进步和文化的创新,许多富有先锋意识的卓越人文主义者,成长为具有创造性的精英人物——作家、音乐家、建筑师、艺术家、科学家等,其中还有专门从事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的杰出人才。西方现代人文主义者通过各自突出的贡献,有意识的或不自觉中的努力,将思想解放和生命自主性的人文理念广为传播,更增进了现代人文主义的发展,使人文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和人文主义教育在十九世纪基本完型,并且有了确切的命名。
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思”是人的情感、精神、意志的体现,即人的心灵世界。作为现代人生命解放的标志,作为生命完整存在的人,是有自主性和主体性的,人的意识是应该自由的,现代人的人性品质,便主要体现为“我思”的自由,又体现为“我思”的能力和品格,或曰,作为生物自然属性的人性和作为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人的文化属性,这两者的结合,应该整体性存在于人性完善的文明化进程中。因此,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人文教育以及现代文化的繁荣,这三者是统一的。西方人文高等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让他们成为能够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同时,人文教育还要培养他们的美德,这才能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才能够使他们在获得人格完善的同时,尽可能地增强其适应现实社会和贡献于现实社会的才能。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概念有许多种说法,文化属性的涵义也有许多种解答,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例如《辞海》定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关于文化的定义,构宪邦的说法比较确切:“文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指人类创造社会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状态。文化的主体是社会的人,客体是整个客观世界。所谓文化不是受人的影响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物,而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文化结构可以简单地分为互相有着内在联系的两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体现为整个人类共同具有的文明化特征,因此,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由此可见,文化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是极其广泛的,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相生相伴的。自然经过人的生命创造活动具有了文化特征,同时人本身也得到了发展,于是,自然、个人、社会皆在物质形态中获得了存在与发展,其次,基于物质的精神升华也获得了积累和进化。文化在本质上体现为人的生命属性,文化都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相关的存在,离开了人的生命活动就无所谓文化;同样,人的生命存在都体现为文化的存在,文化存在的种种形态和方式,才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具体状态和品性。
人的生命存在及其价值,具体呈现为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特性。现代文化观念与人文主义紧密关联,自由的人性、主体的生命,才真正体现出人类创造文明的文化本质。人的生命在自然和社会中的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生成了文化,种种文化因素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核心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文化在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存在是完整的系统。文化系统生成的核心要素是:属性、功能、形态。文化的属性即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的功能体现为文化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影响作用及价值性。文化又具体地体现为特殊的形态,并且其构成因素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从本质上,文化是人文主义的实质内涵,文化也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属性。
文化精神的培养是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根本。人文,一般理解为“人”或人的文明化,也即“文化”,“人”是各门具体科学都要研究的对象,只是侧重点不同。根据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价值观,“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首先是人,认为人文精神就是要珍视人,珍视人的生命、幸福、权利和自由;其次是价值,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包含人生的含义、追求、信念、理想、责任等;再次是关系,指人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互动的态度。”[3]所有这一切抖充分体现出,以人的生命健康和创造性发展为标识的文化精神,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基本属性。
实际上,人文学科对人本身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合格的有用之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人文学科做出独特贡献。培养大学生灵活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全思维能力为基础,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己的选择,发挥好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也就是说,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强化文化素质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充实和完善大学生的生命品性和创造能力方面。
在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教育体系中,要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视野和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开放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要能够全面和行之有效地充实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中国现代大学的人文教育应该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现实紧密关联,与时俱进。人文学科更有益于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如历史、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科目,都涉及到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它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关注已经存在的现实世界,而在于探索和建立符合人类生存价值的意义世界,进而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助益社会的能力。因此,中国大学教师在从事人文类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他们能够正确评价人生,正确理解生命价值。
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要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知识体系、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应该能够存在于各种课程之中。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大学教育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工具性的功能,就是要给学生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它的目的性功能,就是塑造人,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更为根本。塑造人的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是要全面强化大学生的文明化程度,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世界的提升。通过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学体系,如历史、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科目,尽可能强化大学生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培养,使他们不仅关注已经存在的现实世界,还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符合人类生存价值的意义世界,进而能够提升其精神素养和助益社会的能力。
以强化文化素质为基础的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其目的、目标、实施方案应该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有自身的完整体系,又要将课程内容与大学教育的总目标相一致,在教学方案及教学方法中都要有所体现。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该充分体现综合文化素质的高品质,以及人文精神的高境界。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的最高理想和使命,在于它能促进人际之间对精神价值的相互理解,在大学教育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精神风貌、气质修养、思维方式等,还会在他们身上体现文明进步的人文精神,这会给学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大学教师应首先加强自身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学习,强化对文化属性的人文知识体系的领会,并吸取其精华,结合所教授的课程,恰当地且高效地实施以文化为根基的人文精神的现代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