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时期“开启民智”的思考

2020-11-18 14:49马媛媛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民众思想文化

■马媛媛/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民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面对礼治观念根深蒂固的旧中国,一批志士仁人致力于开启民智,激发民众,推翻旧体制,建立新中国,掀起了政治革新和新文化启蒙运动,推动了新旧思想的碰撞,中学与西学的交融,传统“人治”观念向“法制”理念的更替,促进了近代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开启民智”能够使人们尊重生命的意义,明白生命的价值,激发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一、“开启民智”是推动人的思想进步的必由之路

所谓开启民智,不是指民众知晓许多理论知识,而是指一个人拥有普世的智慧。书本中的知识点、媒体传播的知识点是死的,唯有智慧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能够指引民众更好地生活。佛兰西斯·培根在他的著作《培根随笔》中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开启民智的过程,是民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1)“开启民智”能够修正人的世界观。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相同的。但是,每一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主观存在的,不一样的。比如遇到同样的困难,一些人认为是悬崖峭壁,不敢继续前行;而另一些人却认为是机遇,敢于挑战自己,迎接未知的可能性。拥有不同的世界观,能够拥有不同的生活。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使得进步青年接受先进的思想,初步形成的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他们自发组织团体兴起学潮,宣传救国理论,开展爱国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毛泽东曾经说:“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2)“开启民智”能够修正人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事物价值在个人思想意识中的衡量。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人生的方向也不相同。出生的原生家庭,就读的专业和学校,从事的行业和工作,看似每一个因素都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然而,无论是原生家庭环境,所学专业方向,还是不同性质的工作氛围,只能够影响一个人短期的发展方向。从长远角度来讲,一个人的价值观才是影响人生真正走向的重要因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在革命中成长,为革命献出年青宝贵的生命的无数革命先驱,无一不是在向人们诠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开启民智”能够修正人的人生观。人生观,就是一个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不同的人生观指导下,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如在我国古代,社会上有一系列约束女子行为的教条。在《礼记·丧服·子夏传》中有“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些教条时刻在影响着中国古代女子的人生观,成为一个贤良淑德的家庭主妇,成为大多数女子的人生追求。“开启民智”能够让民众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成为自己。民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彻底瓦解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社会中重建男女平等的道德观念。

二、争论、融合、接受是“开启民智”的重要表现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候有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出现了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对民众思想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开启民智”的主要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民国时期,社会上陆陆续续地出现了许多文学团体。不同的文学团体有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认知模式。大量的知识分子在报刊上刊登文章阐述自己的主张,与他人进行观点辩论和理论探讨。学派之间讨论时事,争辩理论,是民众从懵懂愚昧到启智明理的必经环节。

(1)允许不一样的思想观念存在。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之下。在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愚民政策,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让民众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单一的思想,用来约束民众的行为,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保证贵族阶级的利益不被动摇。在民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不一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主张。如坚决反对唯物论,主张唯心论的张东荪;由主张唯心论到主张唯物论的李石岑等。在当时唯心论是否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唯物论是否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为思想交流、观念融合、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争辩。民国时期,民众的思想空前活跃。在有关的报刊和杂志上,能够看到知识分子就同一个问题展开争辩。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下,有关人口的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如马尔萨斯主义和新马尔萨斯主义。不少知识分子以马尔萨斯主义理论为切入点,开始在报刊上发布相关的文章,探讨中国的人口问题。有些知识分子主张增加人口数量,另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减缓人口增长的速度。一些知识分子就道德问题展开争辩,有的认为民众应该遵循传统的伦理纲常,有的认为道德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众多思想观念的碰撞,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反向思维解决问题,提升了民众认识世界的高度,也凝结了民众的集体智慧。

(3)打破壁垒促进思想融合。民国时期主要存在两种文化,一种文化是中国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种文化是流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在这种情况之下,民众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坚决抵制西方文化,另一种倾向是全盘吸收西方的文化。但是,不同的文化都有其可取之处,一味地抵制或者吸收,都是文化交流的障碍。这时有些学者主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吸收文化的精华。如孙中山提出的“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

三、学科发展给“开启民智”提供了生长土壤

在民国时期的文化进程中,民众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科学和民主的追求。以民主和科学为宗旨的文化运动不断出现,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相关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学科方面,出现了大量揭露现实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呐喊》和《阿Q正传》。在教育方面,越来越多人主张教育平等,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不再是特权阶层才能享有的权利。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文化运动,以及政治主张等,都给民智开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1)“开启民智”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清朝末期以来,我国和西方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西方的思想理论陆续传到了我国,冲击着民众的固有思想体系。到了民国时期,西方大量的与哲学相关的书籍开始被翻译引入我国,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论让民众开始以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看待时代。如《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唯物辩证法入门》等著作问世。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撰写与哲学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被刊登在报刊上,通过大众传播向民众传播新的思想观念,动摇了民众以往的对社会的认知。在1903年,《新民丛报》上刊登了文章《维新派巨子黑智儿学说》。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等思想观念。在1924年,瞿秋白的《社会哲学概论》系统且全面地向民众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2)“开启民智”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基本上依靠自身劳动满足自身的需求。在中国近现代,开始慢慢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利用大型机器生产人们生活所需的资料。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敢于实践的企业家,创办工厂,招聘工人,售卖商品。如出生在湖南湘阴县的范旭东,戊戌变法失败后,范旭东前往了日本避难。1911年回到中国,此后他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也是中国第一个精盐工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客观环境影响主观意识。民国时期,大量的工厂被陆陆续续创建起来,为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支撑。1928年赵兰坪的《经济学》、1937年薛暮桥的《中国农村经济常识》、1947年沈志远的《新经济学大纲》等等。此外,大量有关经济学的外国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向民众传播新的经济学观点,持续冲击着民众的思想。

(3)“开启民智”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文学革命。人们批判封建思想的枪口一定会对准封建主义文学。在批判封建主义文学时,一方面向民众传播封建主义文学的陋习和弊端;另一方面用宣传新的民主主义的文学作品给民众传播新的思想,描绘新的愿景。引导人们认识封建主义文化思想对人的侵害,吸收积极向上的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不一样的文学流派。据统计,在1921年到1925年期间,出现了一百多个文学团体。这些文学团体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新思想,让民众得以观察社会现象,深入挖掘现实问题存在的根源。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揭露了残酷的现实,用诗句向民众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引导民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四、结语

民国时期的文化运动和变革思潮,为“开启民智”做出了重要贡献。哲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开启民智”提供了理论支撑,众多优秀知识分子为“开启民智”实现民族振兴作出了不懈努力,加之各种工厂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开启民智”提供了物质保障,在近代社会文化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民众思想文化
韩美联合军演遭民众抗议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