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继民
没有经历包粽子的全部过程,甚至连包粽子所需要的食材也不清楚,又怎么能写好包粽子的文章呢?正所谓写作源于生活,有了对生活的感知,才能写好文章。
1
“你可能吃的是个假粽子。”看着老师的评语,丫头的嘴呀,翘得老高,上面可以挂个油瓶啦。
打开丫头的作文本,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的确是个假粽子,她居然这样写:奶奶包的粽子,用玉米叶裹着大米,用一根细草绳系着……
粽子居然是细草绳系着?咋不用粗麻绳捆呢?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带着丫头到露水集买些包粽子的食材,亲手体验包粽子的过程了。
去就去,谁怕谁?丫头气鼓鼓地嘟囔,粽子不就是大米用碧绿的叶子和草绳一裹一系的吗?
2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赶到集市,集市里那些沾着湿泥带着露水的菜蔬,大多是三里之内的农家人手提肩挑来的。
“好奇怪呀,集市为啥叫露水集?咋不叫菜场?”丫头纳闷。
所谓露水集,一则指时间早,二则指时间短,三是菜新鲜,叶子上还冒着被掐时的绿汁呢。露水集,虽是方言,却也生动形象。
正值端午节前后,四五个老婆婆一溜儿坐在菜场的显眼处包粽子,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干净的盆里,装着泡好的糯米,因被水润泽过的缘故,色泽洁白,颗颗饱满,粒粒匀称。我故意问道:“您这糯米里掺了普通大米吗?泡了多久呀?沥干水分没有?”
老婆婆有点生气:“怎么可能掺呢?我这是家里种的上好的糯米,昨晚就用清水泡上了,今早沥干水分后才挑到集市。不是咱自夸,咱这糯米呀,又新鲜又好吃!”
丫头一听,嘀咕道:“原来粽子不是用大米包的呀,是用糯米包的,还要用清水泡好,沥干水分才行。糯米为啥要泡呢?不泡行不行?”
老婆婆听了丫头的话,笑着说:“因为糯米吸水性差,直接煮的话粽子会很硬。浸泡会让糯米在煮的时候更容易吸水,口感更加软糯。”
“那您包粽子的绿叶子到底是什么?是玉米叶吗?”
“怎么能用玉米叶包粽子呢?这叫箬竹叶,专门包粽子的。这箬竹叶刚采下时有点硬,需要用水浸泡一天泡软;之后用淡盐水煮十分钟左右,这能起到杀菌消毒和固色的作用;最后将箬竹叶冲洗后泡在锅里备用即可。这样处理过的箬竹叶,就变得有韧性,包粽子时就不会折断。”老婆婆轻言细语地解释道。
“原来,包粽子还真不是用玉米叶子呢。”丫头若有所思,“那系粽子的,是不是细草绳?”
“当然不是,系粽子的叫蔺草。这草,软硬适度,富有弹性,抗拉性好,色泽碧绿,清香浓郁,是系粽子的最佳材料。这蔺草呢,也要煮一下,韧度会更好。”说完,老奶奶拿起几片箬竹叶和几根蔺草,递给丫头,让丫头感受其韧度。
弄清疑虑后,我们蹲在老奶奶旁边,看老奶奶娴熟地包粽子。
只见老奶奶取两片箬竹叶,叠在一起,以宽的一端为起点,卷成一个圆锥体,用调羹舀糯米入内,按压后用箬竹叶的另一端包紧糯米,折成立体四角形,用蔺草缠紧。十个粽子为一提,中间依然用蔺草连接。
“为啥是十个一提呢?十一个行不行呀?”
“傻丫头,十全十美呀。”老奶奶笑道。
丫头嚷嚷着要多买几提,还不停地感叹:“我写的粽子的确是假粽子,瞎编的。绝知此事要躬行,真理也。”
3
回家,煮粽。
丫头端坐在书桌前,重写端午节包粽子的作文。我叮嘱道:“文章结尾别忘了加上清朝的谢墉那一句剥粽子的诗,炊馀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煮熟的粽子挺实饱满棱角分明,剥掉箬叶粽子洁白如同细腻的凝脂。呼之欲出的美味,令人食指大动,幸福的味道由此绽开。来一个吧,小小的粽子,也传承着文化呢!”
可谓粽香千万里,诗词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