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张 慧
教师生涯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学生,许多学生带给教师快乐,也有些学生带来了烦恼,某些德育“后进生”甚至让任课教师焦头烂额。凡事皆有因,当他们冒出令人难以容忍的举动时,教师需理清思路,从当局者退到旁观者,探究其内心原因,理解其实质性需求,从而帮助他们找到解惑之法。下面我根据教育经历谈谈对C 同学的几点转化方法。
男生C 同学瘦瘦的,爱笑,外表挺阳光,可惜表里不一,私底下喜欢招惹他人,部分同学不胜其烦,每每对峙,C 同学各种狡辩耍赖,最后以哭泣这一“绝招”取胜。久而久之,多数同学对其敬而远之。当课间同伴游戏时,C 同学渴望加入遭拒,于是以搞破坏这种恶劣的方式参与,最终成为“角落中的孩子”。
任何人都渴望被重视,然而德育“后进生”却常因行为习惯不当招致旁人的冷落,失落的心理导致他们的恶劣行为变本加厉。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这“六大解放”注重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参与班级岗位管理,感受到被予以重任的责任感,从而健康自主成长。可是C 同学成绩垫底,个不高体不壮,体育无优势,艺术细胞更无,该怎么体现其价值呢?
绞尽脑汁无所获,偶然之中惊喜来。一日雨天,我查看班级早读情况,发现伞桶内的伞乱七八糟,唯有C 认真将伞理齐再放进去,细看还发现C 座位处甚为干净。当天的晨会课,我将乱糟糟的伞桶图片投在电脑大屏上询问学生是否美观:“一直以来,我们强调教室要干净温馨,从教室卫生到墙面布置你们都做得不错,但这里呢?”趁着部分同学不好意思,我赶紧展示C 的雨伞,“混乱中也有惊喜,瞧,如果每位同学都能像C 这样做,伞桶就更美观了。鉴于此,我决定增设伞桶管理员一职,负责人就是这把伞的主人。”C 坐在底下张大了嘴,一脸不可置信,直到同伴的掌声传来,他才恍若回神。“当然,按照班规,如果岗位管理员不负责任,我们是要换人的哦,你能胜任吗?”看着我询问的眼神,C 点头如小鸡啄米。下课后,我对其明确了岗位的具体职责:保证进入教室的每一把伞都在伞桶内,不论干湿;指导每位同学将伞收齐理好入桶;伞桶周边的水滴要擦干。C 开心地走马上任。
连着小半月非阴即雨,C 每天早到校,晨读前基本将工作完成,课间有时也能到伞桶边尽责,居然无暇顾及与同伴的小摩擦,正当我惊讶:这就解决问题了?麻烦来了。
午间课前,几名男生冲进办公室,“不好了,C和T 快打起来了,老师您快去看看。”现场一片狼藉,万幸两个学生被其余同学拉住了,架没打成:原来是T 午餐归来较晚,因急于订正作业,伞没有理好就放入伞桶。C 的反复要求激恼了T,说了句:“自己上课违纪,凭什么管我。”这可触痛了C,反驳之下竟“出口成脏”。我仔细看了看两人,T 已略带羞愧,C 依然一副“我有理我怕谁”的样子。于是我先找T 谈了谈,他爽快承认错误,承诺没有下次。然后带着C 回办公室,让他坐在桌边看我批作业。也许是没有其他教师在场,他心生宽慰,也许是我淡然的态度让他有所压力,他破天荒地认错了:“老师,我错了。”“嗯。”“骂人没有礼貌。”看着再无下文的他,我笑了笑:“其实你觉得自己无错,就算有错责任也不在你,对吗?”他点头。“那你觉得自己上课违纪了吗?”“只有美术、体育课上说话。”“仅仅说话吗?美术、体育是不是在课表上的?”他不语。“班级岗位不与成绩挂钩,但与在校表现关联。T 未按要求行事属违规,你上课不服从老师安排也是违规,如果你是T,你会服从安排吗?”他摇头。“我相信你,让你参与班级管理,但自己的言行无礼是难以行使管理权力的,你明白吗?”他重重地点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C 依然有问题出现,但言行方面的确尽量克制,可以说参与岗位管理衍生出的存在感与责任感促使其学会控制自我。
参与班级事务让C 成长了,但与同学间的相处难免有摩擦,这些摩擦怎样转化为进步的阶石,让其从生理到心理都共同成长呢?鉴于C 特别喜爱课外书,尤其是《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小说,我由此入手,见缝插针地和他交流看书心得。起初他对我的阅读行为充满疑惑,后来见我对内容非常熟悉便放开了,我们从《暑假奇遇》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有趣,从《奔跑的放牛班》领悟了团结的力量,从《四个调皮蛋》明白了调皮要有度,遇事心中应冷静、有爱。特别是在谈论《巨人的城堡》时,我有意指出唐飞对司机小王说话时的命令口气和颐指气使的态度,建议C 与人交流语气要和善,将意思表达清楚。
当C学习生活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许多情绪问题,这些情绪直接影响了C 的工作状态时,我挑选一些情绪管理的绘本——《生气汤》《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我的感觉(小学版)》系列,帮助其学会处理情绪,告诉其释放情绪的方法。
“学做合一”理论认为,实践读书获取的知识后才会对行为有一定影响,与学生的沟通仅靠说教只能支撑一时,让学生从相似情境的故事中慢慢领会才能长久信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倾听并尊重这些想法,不可急于指导,必要时可共商解决方法。“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意与耐心时,更愿意听从安排。
陶行知先生有一篇演讲提到“每天四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考虑到C 的情况,我决定让其“每天三问”:“第一,今天的言语有没有进步?有,进步在哪?与人沟通需要文明礼貌的语言,倘若多表扬多鼓励工作能事半功倍。第二,今天的行为有没有进步?有,进步在哪?坚持动口不动手,你就是翩翩君子。第三,今天的岗位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工作虽小,却能锻炼办事能力,培养责任心,是另一种学习能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虽然C 达不到曾子的高度,但他拥有愿意进步的态度,他愿意在我的督促下尽量坚持“每日三问”。虽然他的表现反复性较强,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眼见反复的间隔期越来越长,这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自我成长。
传统印象中,球类运动一直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特别是欧洲的足球俱乐部模式,优胜劣汰的规则创造出高效率、高回报、高收益。于是,大俱乐部基本垄断足球利润,小俱乐部因没钱、没球星的恶性循环而没有出路。与此不同的是,美国橄榄球采用均富原则,在职业联盟选秀时让弱队先挑,保证优秀队员平均分布,转播的收入由整个联盟平分。与知名足球不会被淘汰这样无需竞争的不同,橄榄球赛人们势均力敌,所有队伍均需努力才能层层晋级,这样短时段的有效竞争保证了长时段的充分进步。其实,这一生活教育法则也适用于德育生的改变。
德育“后进生”因行为举止的不讨喜,往往自成一个小团体,可惜因“臭味”相投,成员之间的互动对行为习惯的改变多为无益之举。假如这是一支球队,长此以往只能导致此队伍与其他队伍的差距越来越悬殊。为改变局面,我将全体成员按平日的表现进行合理分组,保证每组成员实力分布均匀,同时根据表现实行加减分制,每周评选最佳小组、最佳组员。刚宣布此方案时,C 同学撇撇嘴,失落的眼神中又透露出渴望。为切实帮助其有效成长,我安排了一位他佩服且平日愿意与他交流的品行端正的男生当组长。每当C 因懈怠而违纪,组长便督促其为整组考虑,看到同组成员都在努力,C 也注意收敛,有时甚至会在下课时来我这邀功,“老师,某某上课时看课外书,还要我提醒他”,言语中满满的骄傲。C 偶尔获得该组最佳组员称号,全天都是喜滋滋的,恨不得昭告天下。看到C 因改变而得到奖励,其他成员也会反思言行,在良好的环境中“更上一层楼”。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教育之所,亦即生活的场所”,育人者要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成员有效率地蜕变。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也随之改变;习惯改变了人生就会跟着改变。”在与德育“后进生”相处时,与其一味抱怨,不如探究其不良心理,从方法入手让他们与你齐心协力,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