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正英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小学阶段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伴随孩子整个成长生涯。常言道,“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言行、品德以及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家庭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一项重要工程。家庭教育在育才方面的启蒙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小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现在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部分家庭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家庭教育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一,缺乏对教育的思想认识,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目前家长在认识家庭教育方面还有所欠缺,认为只要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即可,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完全不用操心。当学校需要家长配合出面管理时,甚至有家长说“我一天在外工作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来学校,老师多多操心好了”或者“孩子在学校读书家长出钱学校出力,还要家长管理?”这种思想理念制约着学校对学生管理教育的进展,更是让家庭教育的地位日趋渐微。
第二,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此类现象在留守家庭中最为常见。父母在外务工,长年累月不回家,对孩子的管理更是全权交给了祖辈或者其他代理人,这些人群一般年龄过大、文化水平不高等,既缺乏管理精力、管理艺术,也会疏忽管理。有的管理者甚至只是形式上管理,缺乏责任心,造成管理盲区,导致学生逃课、上网,有的甚至会逐步演变成打架斗殴、赌博、偷窃、吸毒等恶劣行为。例如,海口市一名10 岁小学生向另一名低龄小学生勒索敲诈;海口市秀英小区陈先生的14 岁儿子受吸毒人员控制被教唆偷窃,从一名在校学生变成了小偷,后与吸毒人员厮混不再回家。这一例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源于思想教育的不足,加上家庭管理的不善,让本来乖巧的孩子变成社会的蛀虫。还有家庭各种电子设备层出不穷,不注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小学生的生活充满了电视、游戏机,孩子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无法正常体会现实世界中活动的乐趣,孩子的生活缺少书籍,缺乏想象力。另外,一些家长自身毫无约束的言论,看电影、打麻将等行为,让孩子耳濡目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缺乏亲情,造成孩子心理感情的缺失。父母在外工作,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和对孩子的关怀,造成不少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过于敏感,甚至出现仇视心理。一些父母因为经济条件较宽裕,想补偿孩子,在物质上一味满足孩子,让孩子变得虚荣、过分自负、盲目交友,缺乏自控力和理财能力,造成孩子在学习上怕苦怕难、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在生活中缺乏热情和爱心,不尊重人等。这些对孩子负面影响极大,也影响了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比如电视节目《变形记》中就有一位张姓孩子,因为父母在外工作,缺少成长的陪伴,只知道用物质来补偿,导致孩子不尊重父母、盲目交友,最后变得十分叛逆。
第四,缺乏多元的教育方式,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分数。在家长眼中,分数就代表了一切,忽视了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分数”成了判定学生好坏的标准,成了父母眼中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分界线。因为家长注重分数,导致孩子一门心思学习,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场面。一些课外集体活动比如春游、夏令营、旅游等的缺失,让孩子缺少基本的户外常识。更有甚者,家长包办了孩子的洗衣、吃饭等,过度的关心和照顾,让孩子无法独立做人、独立解决生活问题,让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扼杀了孩子发展自由的个性。
另外,还有一些父母严格管理,不顾孩子的自尊,随意打骂孩子,不与孩子进行沟通,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规则,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长此以往,孩子变得冷漠、自闭、懦弱、胆小,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模仿父母,对他人也充满敌意。以上的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庭教育要讲究方法策略。
第一,实施正确的思想教育,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教育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协调和配合。学校应建立家庭活动教育的实践活动,通过对家长普及教育知识,加大对家长的培训投入,让家长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推动家庭教育的发展。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落实家庭教育的互动实践,总结经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统一。
第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应强化家长的责任感,端正教育态度和改良教育方式。在爱护孩子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严格要求孩子,但不过分管理,给孩子一定的处理空间;多与孩子沟通,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家庭环境复杂多样,孩子会受到种种影响,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是有利、积极的,有时是不利、消极的。家长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给孩子树立错误的榜样,不把自己的错误行为毫无顾忌地展露在孩子面前。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家,最终让孟轲在良好的环境下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学者。家长也要注意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要改变传统观念,形成现代家庭教育思想。父母对孩子的民主宽松以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第三,注重感情的培养,从物质补偿转变成心理健康培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也越来越普遍。从一面不见到两天一个电话,从一周一个电话到一周一个视频通话,这些都是拉进父母与孩子距离的方式。从关心孩子饮食到关心孩子情绪,是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上的发展和转变。在交谈中了解孩子,可以全面培养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健全孩子心理的发展。另外,一些独生子女因为受到溺爱,且物质生活优渥,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对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勤俭节约,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告知孩子父母给予的物质生活是得来不易的。孩子的金钱观是从父母的身边学习来的,而金钱观与人生观相互紧密联系,故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同时,注重孩子心理健康,是对孩子涉世立身的保障,对将来孩子在社会上事业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孩子成为今后国家栋梁的基础条件。
第四,转变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可贯彻单一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也不能过于激进。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要科学地引导孩子做事;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在适当的学习中给予孩子起码的休息、娱乐时间;要恰当地给孩子一定的秘密空间,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隐私;要多多鼓励孩子,让孩子面对困难时能迎面而上,在解决困难时也会充满信心,富有干劲;要允许孩子犯错,给予一定的宽容度,并给他们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能对孩子动辄打骂、体罚等。同时,父母的言行举动会对孩子的思想、性格、品德、作风产生深远的影响,故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处于领导地位,往往起主导作用,这种关系让孩子依赖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优势。这样的优势能否正常发挥就要看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如果家长的素养不够高,那么家庭教育的优势就不能发挥出来。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孩子做出正确的表率,让孩子受到良好品德氛围的熏陶,把理性的教育和亲情的滋润以及优秀文化的熏陶融合一体,指导孩子去树立自己的人格和独立意识。
纵观现在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只有少数家庭能跳脱传统的教育方式,大多数家庭还需要不断地做出不同的转变。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关注,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科学的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不能仅靠学校的一方之力,还要靠家庭的后援之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目标上统一,在行为上合力,使小学生在全面受到教育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虽然不能立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但是只要结合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完善的教育体制,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更新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就能达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