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陆游客居巴蜀期间,大宋王朝已经是一片风雨飘摇,主战和主和派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调解的矛盾,加上陆游本人思想言行的与众不同,其仕途充满艰辛与坎坷,在尝遍了唉声叹气与无可奈何之后,那披上战袍驰骋沙场的理想,更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巴蜀期间恰恰又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1](P450)。
乾道六年(1170)夏,陆游接到赴巴蜀夔州任通判的命令,并于同年闰五月十八日从山阴出发,过三峡,入瞿塘,进入巴蜀地界,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到达夔州,在夔州通判任上直到乾道八年(1172)正月。同年二月,放翁怀着建功立业的心情离开夔州赴抗金前线南郑,十月幕府解散,放翁结束了终身萦系于怀的前线之梦。此后放翁所任官地和官职更是频繁更换,乾道八年底,诗人出任成都府安抚使司参议官,从南郑骑驴入川,伤感至极,颇不得志。次年,改任蜀州通判;五月,经好友虞允文举荐,改调嘉州通判。淳熙元年(1174)春,又调回蜀州通判,在返蜀州路上及在任期间,放翁深入考察地方风土人情,游览当地名胜。十月,放翁又被派到荣州,一直到淳熙二年(1175)正月十日,在荣州共居住七十天。淳熙二年正月至淳熙三年(1176)三月,放翁又调回成都,任职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幕府。淳熙三年三月被免官,淳熙四年(1177)十月移牧叙州(今四川宜宾),第二年正月东归。在蜀八年期间总共创作了808题916首诗歌。[2](P185)
笔者认为放翁在蜀生活有欢乐、有眼泪,诗作有悲婉低吟、更有豪情高歌。诗人报国杀敌理想无法实现的感伤落寞、哀老思归的情绪,偶尔可为巴蜀景致的吸引而淡化,蜀中风土人情不得不说也带给诗人一定的生活慰藉。除了郁郁寡欢,巴蜀生活在诗人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悲婉之中略带几分闲适情调。诗作中的自然、人文诗歌意象,不仅记录了诗人之豪情万丈和失落心绪,更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悲苦而又旷达的人生图像。
纵观放翁巴蜀诗自然意象,可具体分为自然山水、花卉蔬果、动物意象三大类。
1.自然山水意象
巴山蜀水,秀美奇特。据放翁入蜀途中所见所感,蜀道可谓陡峭荒凉、崎岖险阻,以致不得不感叹“此行何处不艰难,寸寸强弓且旋弯”(《晚泊松滋渡口二首》)[3](P121)。但三峡难得的自然奇观使其眼前一亮,“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3](P144);峡口诸山欲上云霄、雄奇非凡;峡中四、五月“浪花高飞暑路雪,滩石怒转晴天雷”(《瞿唐行》)[3](P134);水势浩大,白浪翻滚,连绵不断,浪花有力地冲下滩石形成晴天霹雳,令听者胆战心惊,无所适从;瞿塘峡“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醉中下瞿唐峡中流观石壁飞泉》)[4](P188),有着惊险壮观的石壁飞泉,气势磅礴。诗人面对此生罕见的三峡山水,流露出了平常少有的豪迈喜悦之情,同时折射出其热爱祖国山河的人格情怀。
放翁笔下陡峭荒凉、崎岖险阻的蜀道不止三峡一处,更有去南郑途中经过的山川野岭,凌空飞栈,“山横水掩路欲断,崔嵬可陟流可乱。春风桃李方漫漫,飞栈凌空又奇观”(《饭三折铺铺在乱山中》)[3](P163)。三折铺,当在夔州至梁山道中。这是放翁初离夔州的第一首诗。钱大昕《陆放翁先生年谱》:“乾道八年壬辰,枢密使王炎宣抚四川,辟先生幕府,以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正月,自夔州启行,取道万州,过梁山军、邻水、岳池、广安入利州,三月抵汉中。”对于“平生爱山每自叹,举世但觉山可玩”(饭三折铺铺在乱山中)[3](P163)的诗人来说,万里跋涉只是游山玩水一样轻轻松松,根本就不当回事;“滑路滑如苔,涩路涩若梯……一雪三日泥”(《畏虎》)[3](P164)的山路虽然崎岖难走,但是看到“远望纷珠缨,近观转雷霆”(《蟠龙瀑布》)[3](P165)的蟠龙瀑布,震耳欲聋的声响唤醒着诗人的肩负重任,必然“意气或感激,邂逅成功名”。诗人取气势磅礴之象表自身“岂乐与石争”,把此行当作人生乐观大胆的尝试和挑战。通过亲身考察和实践,诗人发现南郑“如绳大路东西出”(《山南行》)[3](P179),沃野无尽,风景如画,“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同上)[3](P179)。有一马平川的自然风光,给放翁留下了美好印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其对祖国热土的喜爱,隐藏其迫切为祖国收复失地的兴奋和喜悦。
青城山是放翁常去的地方,在青城山下的灌口庙,有无穷无尽的“千年雪岭阑边出”(《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3](P379),这奇兀惊险的千年雪岭直入白云之上,数不胜数的“万里云涛坐上浮”(《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3](P379)。雪岭下方是百浪翻滚的岷江,浩浩荡荡地飞奔而去,没有片刻的宁静,目光所及触动着诗人的苍茫之感:多年辗转各地,岁数不再年轻,头发更显稀疏。此时一边悲叹白发萧条吹北风,一边孤芳自赏,相信自身气概依然气宇轩昂,“姓名未死终磊磊,要与此江东注海”(《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3](P379)。除此之外,巴蜀自然景观还有峭壁带爪痕的龙门洞、形状多端的龙洞、荒无人烟的摩诃池、清晰可见底的罨画池:
古穴吹腥风,峭壁挂爪痕。[3](P377)
(《龙门洞》)
峭崖磨天如立壁,楠根横走松倒植。[3](P393)
(《龙洞》)
淙潺野水鸣空苑,寂历斜阳下废城。[3](P398)
(《夏日过摩诃池》
野水交流自满畦,芳池新涨恰平堤。[3](P311)
(《雨后集湖上》)
山川信美吾庐远,天地无情客鬓衰。[3](P154)
(《夔州重阳》)
风云雨雾、日出月落本无情,但是在具有复杂感情的放翁看来,一点一滴都可能染上情感,如来势汹汹的风雨、渐凉的西风、暗淡的落日、若隐若现的烟雾、寒风寒日、极速可怕的雷电:
风怒欲掀屋,雨来如决堤。[3](P148)
(《暴雨》)
病思羁怀唯付酒,西风落日更催诗。[3](P247)
(《秋日怀东湖》)
渺渺长江下估船,亭亭孤塔隐苍烟。[3](P271)
(《晓出城东》)
寒风号有声,寒日惨无晖,空房不敢恨,但怀岁暮悲。[3](P285)
(《长门怨》)
雷车驾雨龙尽起,电行半空如狂矢,中原腥膻五十年,上帝震怒初一洗。[4](P7)
(《中夜闻雷雨》)
放翁偶然在自然景观中得到闲适兴趣。蜀中的一年四季美景足以让诗人着迷:诗情画意的春天,“唯有落花吹不去,树枝红湿自相依”(《雨》)[4](P6);充满生机的夏天,“雨过荒池藻荇香,月明如水浸胡床”(《江渎池纳凉》)[4](P33);秋雨后秀丽的素节,“空庭桐叶尽,古甃土花碧”(《秋雨》)[3](P351);有江边烟雾的冬天,“云天黯淡常如晚,烟树微茫直欲无”(《江亭冬望》)[4](P144);再有“江烟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鱼”(《渔翁》)[4](P181)。江烟、疏雨、老翁、破浪、捕鱼,意象组合多么的和谐,读罢有感诗人正享受片刻平静闲适的环境。
2.花卉蔬果意象
巴蜀气候优越,加上巴蜀百姓有意栽培,梅花、海棠、牡丹等名花遍布巴蜀各地。在蜀期间,放翁写了不少赏花观景诗,以其极致的雅兴和热情的心态游览当地众多名园。其中,以冰清玉洁名世的梅花,最能成为文人们自身的精神寄托,平生壮志无人识的放翁酷爱梅花,“梅花”意象在其巴蜀诗中出现55次,折梅、寻梅、探梅、赋梅、题梅等活动在巴蜀诗作中多有出现也是极其自然的。如:
折梅著句聊排闷,闭户焚香剩放慵。[3](P224)
《睡起书事》
西郊梅花矜绝艳,走马独来看不厌。[3](P225)
(《西郊寻梅》)
载酒房湖风日美,探梅喜折一枝新。[4](P163)
(《道上见梅花》)
老来爱酒剩狂颠,况复梅花到眼边。[3](P222)
(《再赋梅花》)
冰崖雪谷木未芽,造物破荒开此花。[4](P62)
(《梅花》)
梅花不仅是放翁排遣无聊的寄托,更像其相互怜惜、心灵相通的朋友。诗人不单单局限于描绘梅花外部特征,更多的是借梅抒情:“玄冥行令肃冰霜,墙角疏梅特地芳”(《梅花》四首其三)[3](P283),“梅花真强项,不肯落春后,俗人爱桃李,苦道太疏瘦”(《雪中卧病在告戏作》)[3](P136)。这两句诗写到高洁淡雅、浓浓清香的梅花,尽管身处冰天雪地,在稀疏冷清的角落依然独秀一枝。诗人喜欢梅花的高洁与不屈,并以梅花自况,尽管飘落天涯,体内依然保留着那缕清香,那是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惋惜梅花的同时,也透露出对自身人生际遇的感叹,自我慰藉。诗人在梅花身上寄托着复杂情感,但诗歌的总格调还是积极乐观的。
一直被捧为花之富贵者的牡丹也被囊括诗中:“何妨海内功名士,共赏人间富贵花。”(《留樊亭三日王觉民检详日携酒来饮海棠下比去花亦衰矣》)[3](P170)成都锦里盛产海棠,自古以来有“香海棠国”的美誉[5](P101),“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成都行》)[3](P266)。可惜在驿舍遇见被风吹落的海棠,也会诱发诗人哀老思绪:“盛时不遇诚可伤,零落逢知更断肠。”(《驿舍海棠已过有感》)[3](P175)此外,还有花团锦簇的太平花、傲然挺立的丛菊、盛放烂漫的桃花、亭亭玉立的芙蕖、枯萎零落的珊瑚花、含苞待放的山榴:
宵旰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3](P346)
(《太平花》)
荒庭落叶不可扫,唯有丛菊争先开。[3](P157)
(《秋晴欲出城以事不果》)
芙蕖虽瘦亦弥漫,照眼翠盖遮红妆。[3](P323)
(《怡斋》)
殿背无人绿钱满,小盆零落珊瑚花。[4](P92)
(《华亭院僧房》二首其二)
半吐山榴看著子,新来梁燕见将雏。[3](P147)
(《睡起》)
除以上花卉外,在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蔬果,也进入放翁的笔下,形成大量的蔬果诗句,如在蜀中随处可见的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的丹荔、瀼西新橘、赤梨等水果:
迎马绿杨争拂帽,满街丹荔不论钱。[3](P335)
(《江渎池醉归马上作》)
麴米春香虽可醉,瀼西新橘尚余酸。[3](P154)
(《一病四十日天气遂寒感怀有赋》)
瀼西黄柑霜落爪,溪口赤梨丹染腮。[3](P157)
(《秋晴欲出城以事不果》)
这些可口的蔬果,陶醉了放翁的蜀中生活。在放翁的笔下,还有许多农作物,诸如芋叶、稻花、蕨菜、春荠、黄瓜、翠苣、薏仁、苦笋、姜、龙鹤菜,有枸杞等养生药材,还有四川特产蒙顶山茶:
微风翻翻芋叶白,落日漠漠稻花香。[4](P95)
(《杂咏》四首其三)
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4](P18)
(《食荠》)
黄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盘四月时。[3](P145)
(《新蔬》)
薏实炊明珠,苦笋馔白玉。[3](P313)
(《野饭》)
杯羹最珍慈竹笋,瓶水自养山姜花。[3](P387)
(《初到荣州》)
坐令龙鹤菜,犹愧首阳薇。[3](P300)
(《题龙鹤菜帖》)
雪霁茆堂钟磐清,晨斋枸杞一杯羹。[3](P138)
(《玉笈斋书事》二首其二)
今日蜀州生白发,瓦炉独试雾中茶。[3](P359)
(《九日独试雾中僧所赠茶》)
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巴蜀地区蔬果品种的丰富多样,也透露出了诗人把注意力投放到日常生活中,诗歌充满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流露出其对蔬果自然美味的喜爱。诗人匠心独运,愿赏尽巴蜀自然美景,其中花卉蔬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诗人的生活境况,这种贴近生活,享受着清雅闲适的生活乐趣,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诗人受伤的心灵。
3.动物意象
乾道五年(1169),放翁心之所想南郑前线变成了较荒凉偏僻的夔州,因而离山阴进入巴蜀地界的路上,诗人心情是复杂的:“故应未抵闻猿恨,况是巫山庙里时。”(《闻猿》)[3](P134)听到凄清哀怨的猿啼声,心情更是有苦难言。入蜀后的长年累月,诗人仅担任地方闲官,这明显有悖其激情澎湃的报国之志,因此诗人在巴蜀的生活,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来说都是苦涩的,这段经历均折射到诗歌创造的“动物世界”中。凄凄惨惨戚戚的精神苦涩在巴蜀诗中随处可见,尤以春秋迁徙的“雁”“燕”感叹身世漂泊最为典型:“鱼复城边逢雁飞,白头羁客恨依依”(《秋思》)[3](P153),“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寒食》)[3](P141)。大雁、燕子的秋去春来极容易触发放翁的想象空间,诗人漂泊异乡,归期渺渺,岁月蹉跎最后白发苍苍,总是感觉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而向往游僧生活,思乡之情犹如覆水难收。诗人还通过哀老来表达此时的郁郁寡欢:秋雁知归,“菊蕊残时初把酒,雁行横处更登楼”(《九月三十日登城门东望凄然有感》)[3](P158);江水东流,“蜀江朝暮东南注,我独胡为淹此留”(同上)[3](P158);“雁来不得中原信,抚剑何人识壮心”(《秋思》)[3](P341)。而诗人却淹留于此,浑身阳刚之气而无用武之地,头白菊残,此身要漂泊不定到何时,面对此情此景怎不令诗人登城门东望凄然!此外,年老的骏马、轻薄易碎的秋蝉翼、吐丝不止的春蚕、啼声清绝的捣药鸟、结伴同行的鸥鹭、叫声凄切的鸦啼也被诗人裁剪入诗。如:
老骥嘶鸣常伏枥,寒龟藏缩正支床。[3](P201)
(《遣兴》)
宦情薄似秋婵翼,乡思多于春茧丝。[3](P210)
(《宿武连县驿》)
幽禽似欲嘲衰病,故学禅房杵药声。[3](P357)
(《捣药鸟》)
此意凄凉谁共语,夜阑鸥鹭起沙边。[3](P150)
(《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
由此可见,放翁巴蜀生活是非常不如意的,但是,埋在心底的爱国情怀及作为文人的自信气质相伴诗人一生,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安于现状,不是诗人想要的境界。因此,唯有时常借自勉自励作为消愁手段。
另外,蜀中体格庞大或凶猛的自然动物,对诗人心境造成不少影响,诗人在描写时,常常伴随自信和大言,抗金保国之愿时有出现,如乘风破浪的长鲸、凶残威猛的老虎、奋起而飞的鲲、刚劲的大鹏等:
披云激电从天来,赤手骑鲸不施鞚。[3](P378)
(《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
腾身刺猛虎,至今血溅裘……丈夫等一死,灭贼报国仇。[4](P60)
(《步出万里桥门至江上》)
我如折翼鹏,回尽九万程。[4](P110)
(《中溪》)
放翁还将听鸟、逐鹿、观鱼等作为消愁方式,如“山空鸟自命,林茂鹿相从”《翠围院》[3](P312),“凭栏投饭看鱼队,挟弹惊鸦护雀雏”(《暮春》)[3](P304)。偶然杜鹃又能带给诗人闲情意趣,听见其叫声便赋诗:“劳君树杪丁宁语,似劝饥人食肉糜。”(《闻杜鹃戏作绝句》)[3](P172)
放翁在巴蜀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诗人在南郑的创作“早就经过他有意地毁灭了”[6](P105)。我们无从考证。在幕府解职后,远离了军营的鼓角金戈后的诗人,报国热切的心境中反复夹杂着绝望,时而听到宝剑发出殷殷之鸣:“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宝剑吟》)[3](P272)刀、角、弓、辔、戈、旗、铁马、戎衣等军事意象也时常出现于诗中。报国不成,诗人把对国家与职守的信念付诸日常行动,为百姓多做实事也看作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如劝农有“寄语农家莫游惰,冬闲正要饱钅且犁”(《喜晴》)[3](P271);修浮桥,使两岸民众来往便利,有作《十月一日浮桥成以故事宴客凌云》;在农事悠闲时,组织百姓修堤:“重阜护城高历历,千夫在野筑登登。”(《出城至吕公亭按视修堤》)[3](P274)在诗作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百姓和政事的关心,有意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可惜在很多时候,诗人无奈于其官只是一个空衔,没有具体实际的公事,正如诗作所云:“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登塔》)[3](P222)诗人极度悠闲,多半在酒肆和歌院之中消磨时光,生活是“浪漫”的:在万里桥“豪华行乐地,芳润养花天”(《晓过万里桥》)[3](P420)。行踪也常在芳华楼出现:“夜暖酒波摇烛焰,舞回妆粉铄花光。浮生一笑常难必,此乐它年未易忘。”(《芳华楼夜饮》)[4](P71)酒、羯鼓、银烛、歌舞、歌女的倩影、不间断的豪饮,叠加起来几乎是放翁生活的总和,每每沉醉后等待他的却是心底微微的苦涩。除此之外,诗人也有一些闲适细切的兴致。由于自身的官闲日永的趣味,诗人自我独处或是与文人朋友相聚,都喜欢喝茶,“朱栏碧甃玉色井,自候银瓶试蒙顶”(《睡起试茶》)[3](P317),蒙顶茶是巴蜀特产,加上口感佳,深受诗人喜欢;“洗瓮闲酒,焚香静斫琴”(《病中戏作》)[4](P27),点香静听琴。诗人还下棋、钓鱼、观景、神游,“剑南七月暑未退,明日更携棋簟来”(《华亭院僧房》)[4](P91)。感悟“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夏日湖上》)[3](P320),懂得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自找乐趣,追求宁静心灵,充满人文气息。
另外,放翁还游览蜀中名胜古迹,凭吊古圣贤遗迹。诗人心系报国,时刻想尽可能地施展自身抱负,对历史上曾经与自己有着相同或相近命运遭遇的圣贤名士,表示同情缅怀,时常前往古圣贤遗迹凭吊:怜惜忧国惜民的杜甫、敬重忠贞爱国的张才叔、辅助蜀汉多次北伐的诸葛亮,寻拜萧条破败的禹庙、文韬的伊川故居和武略的张益德祠。这些人文景观都呈现于放翁的笔下:
春风匹马过孤城,欲吊先贤涕已倾。[3](P168)
(《过广安吊张才叔谏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4](P28)
(《病起书怀》)
草蔓青缘壁,苔痕紫满碑。[4](P184)
(《忠州禹庙》)
洛叟经名世,张侯勇冠军。[4](P181)
(《涪州道中》)
浣花溪、望江楼、青羊宫、化成院等蜀中诸多景点成为放翁消遣之地,其中的城楼、亭台、高塔、寺观更是其登临观赏之所。在这些名胜之景诗作中,诗人报国无门,热爱蜀中热土和异于常人的个性跃然纸上:“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绝胜亭》)[4](P115),“闲凭曲槛常忘去,欲下危梯更小留”(《登荔枝楼》)[3](P239),对国家兴亡耿耿于怀;诗人虽然年事已高,憔悴衰老,“我从平地来,忽寄百尺巅,眼力与脚力,初不减少年”(《登太平塔》)[4](P114),但还是老当益壮,体力不输少年;蜀中的化成院,青城山华丽雄伟的丈人观,“黄金篆书扁朱门,夹道巨竹屯苍云”(《丈人观》)[3](P373);岷江左岸的凌云山山顶的大佛寺的大像,那是一座从山顶一直修到山脚的大像,其威武、肃穆、庄严、高大,诗人在《谒凌云大像》《雨中登楼望大像》等诗中有完美的展示。诗人漫无目的地游览名胜古迹,无心插柳柳成荫,在自适中求得暂时的心灵安定,最后,心情舒畅平静多了,发出“老子从来薄宦情,不辞落魄锦官城”(《遣兴》)[4](P50)的豪迈与洒脱,隐藏不住对巴蜀的热爱之情。
除了蜀中的名胜古迹经常被诗人歌咏外,诗人在诗作中还描绘了蜀中的民俗风情。诗人客居巴蜀,交往甚广,与当地的父老乡亲来往密切,道人、蚕农、邻居、老妇以及寺庙主持等都是其来往对象。青城山是诗人常去的地方,诗人与当地道人十分投缘,在饮酒时谈天说地,告知道人希望自身能“五云覆鼎金丹熟,笙鹤飘然戏十洲”(《与青城道人饮酒作》)[4](P44);每当辗转到新地方,诗人向邻居借东西,发现“薪米家可求,借书亦易得”(《初入西州境述怀》)[3](P210);路过农家,看见农家养蚕便与蚕农谈天说地,“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蚕饥待叶归”(《过野人家有感》)[4](P25);夏天在外游玩,碰到突如其来的急雨,诗人只好在农舍躲雨,此时,“父老歌舞看稻苗,杀鸡买酒更相邀”(《急雨》)[3](P316);打猎结束已是黄昏时刻,便投宿民家,老妇打扫干净房舍并邀请其入住,“老姥亦复奇,汛扫邀我驻”(《九月十日如汉州小猎于新都弥牟之间投宿民家》)[4](P116);初夏乘坐轿子游览化成院,当时迎面接见诗人的是一个幽默风趣、胖墩墩的住持,由于接见过于匆忙,和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惹得诗人一场好笑,“肥僧大腰腹,呀喘趋迎官,走疾不得语,坐定汗未干”(《化成院》)[3](P313)。这些诗作多融乐趣于其中。
诗人往来于乡野城镇,穿梭在百姓之中,自然了解当地百姓生活。男女老少大多从事纺织业生产,繁华地区“锦机玉工不知数”(《晚登子城》)[4](P136);普通人家女孩勤苦,是家里的好帮手,生活充满了愉悦,“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浣花女》)[4](P89);田园生活“不信太平元有象,牛羊点点散烟村”(《马上》)[3](P167),一切都是这么平静,诗情画意;春过岳池农家叹“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3](P168);蜀中一些女性喜欢佩戴鲜花,以其作为头饰,“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浣花女》)[4](P89)无论是在节日还是日常活动,夔州人喜唱《竹枝歌》,这留给诗人深刻印象,“《竹枝》声里强追欢”(《高斋小饮戏作》)[3](P394)。歌舞在民俗节日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如在寒食节,社鼓必不可缺,“神林箫鼓晚清悲”,那是调节气氛的好方式。
除了以上所叙必备社鼓的寒食节外,巴蜀地区民俗还有:场面盛大的踏碛,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的重阳节,张灯结彩的上元节,需要钉桃符、放鞭炮以及守岁的除夕,奢侈出游的浣花日,以及还有以粔籹赠人的另外一种寒食民风:
鬼门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3](P140)
(《踏碛》)
但忆社醅挼菊蕊,敢希朝士赐萸枝。[3](P154)
(《夔州重阳》)
鼓动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4](P73)
(《丁酉上元》)
桃符与爆竹,懒复随儿童。不寐非守岁,燕坐夜过中。[4](P164)
(《丁酉除夕》)
犊牛芳草南阳头,家家倾赀事出游。[4](P70)
(《初春出游》)
松阴系马启朱扉,粔籹青红正此时。[3](P142)
(《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
所谓时势造英雄,每个人生存的时代环境,都会对其人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放翁以“六十年间万首诗”名世,堪称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产量最丰的一位诗人。放翁的诗歌不但数量繁多,而且内容广泛,其中十之五六是反映爱国情怀的作品。意象的选择对诗人诗歌中所要呈现的主题及其主观情意至关重要。意象开始于物象,物象的某些特征在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下,刹那间触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诗人又将自身独有的审美情趣及表意趋向带入物象中,赋予物象新的深层内蕴。在巴蜀辗转多地的放翁,心态想法随着漂泊经历的改变而起伏变化,诗言志,歌咏志,不可避免地折射到其巴蜀诗中,造成了其表达情感载体的意象尤为丰富,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7](P78)放翁巴蜀诗中自然、人文意象纷繁,涉及的题材广阔,展现了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呈现出明显阶段性特点,曲折地表露诗人的思想倾向,为全面地分析其在巴蜀的心理流程、情感变化提供了有力参考。但仅铸造原型性意象,不可能满足诗人对自身实质情感的表述,同一意象有不同内蕴,“不同意象隐藏相似情感的情况”[8](P5)在放翁巴蜀诗中的自然、人文意象中比比皆是。
披上战袍,征战疆场,是放翁一生的梦想,但是机会总是和他擦肩而过。于是,诗人只能用诗作表达内心苦闷,用巴蜀的自然人文意象来承载复杂情感。或叹巴蜀山水壮丽的景观,或感思乡哀老,或云叙事吊古,抒发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怀。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说道:“爱国的情绪饱和在放翁的整个生命里,……他看到的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白天清醒的生活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出的。”[9](P171)
蜀道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让诗人诗兴大发,写下意气风发的《瞿塘行》:“四月欲尽五月来,峡中水涨何雄哉!浪花高飞暑路雪,滩石怒转晴天雷。”[3](P134)诗人惊叹瞿塘峡中水涨时的磅礴景象,浩浩不断的浪花,撞击滩石的雄伟壮阔之景,这些本来都是祖国河山难得的好景致。可惜诗人心中有着无限的愁绪,又遇到如此险要的地理形势,逆风惊浪,触动思绪,命运前程实难以预卜,“千艘万舸不敢过,篙工舵师心胆破”[3](P134),“寒风号有声,寒日惨无晖,空房不敢恨,但怀岁暮悲”(《长门怨》)[3](P285),“夕阳明处苍烟合,栖燕归时画角悲”(《望云楼晚兴》)[3](P236)。在“寒风”“寒日”“夕阳”“苍烟”“燕子”“画角”等令人伤心忧思的物象中,我们可以领悟诗人苦闷和惆怅的缘由以及他所营造的沉重氛围。显然,无论是雄奇壮丽还是失落惆怅的自然景观,无论是高大凶猛还是弱小柔顺的动物意象,当它们在特定的时间进入到诗人的笔下,就被披上了情绪色彩,由此转变成诗人对人生短暂的体悟,触发苍茫之感,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悲苦在心中久久难以抚平。
放翁有不少思乡哀老之作,笔者认为这些诗作内蕴并非一般思乡哀老,其中囊括其未能投笔从戎的苦闷,更明白地说,诗人以浓浓的思乡之愁为纽带抒发报国无门的爱国情怀,这才是思乡哀老创作的根源。除了南郑以外的其他巴蜀地方,诗人心情都不是开心,而是悲哀,悲哀自己年过半百,只剩下几根稀稀落落的白发,还要千里奔波去担任小官,因此他时常泪流满面,不知要把满腔热血寄托在何处,“身如巢燕年年客”(《寒食》)[3](P141),“白发凄凉老境催”(《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二首其二)[3](P143),潦倒失意以致白发苍苍。在“山川信美吾庐远,天地无情客鬓衰”(《夔州重阳》)[3](P154)中,诗人眼看国土沦陷,民众受苦受累,自身却远离作战前线,有心杀敌却无能为力。我们知道,在任何时候,机会都只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积极进取的人,放翁终于有机会前往南郑,从夔州到南郑路途遥远,且崇山峻岭。如果是以往的一官半职,诗人心中肯定充满怨言,一边叹老一边叹千里奔波。但是这一回,诗人去南郑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多了几分感慨,在途经三折铺乱山时,诗人“平生爱山每自叹,举世但觉山可玩”[3](P163),写道这辈子最爱的风景就是山,什么风景都比不上山的吸引,所以他觉得“皇天怜之足其愿,著在荒山更何怨”(《饭三折铺铺在乱山中》)[3](P163)。得到了皇天可怜,满足了愿望,所以,哪怕一辈子待在荒山野岭中也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这首诗最后两句,“但令身健能强饭,万里只作游山看”[3](P163),现在身体力行,能吃能走,千里奔波如游山玩水悠哉悠哉,身心压力被抛诸脑后。失意时的“白发凄凉老境催”跟得意时的“万里只作游山看”,联系整个巴蜀时期的思乡哀老诗作,可以推出,心理的年龄比实际的年龄更重要。诗人若总是处于失意的状态,总是被罢官或辗转多地为小官,心态不佳,一照镜子就只会注意到白发,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而容易产生思乡悲老;如果是能够报国杀敌,能做很大的事业,诗人心态也随之好了。可惜在社会矛盾一触即发的南宋统治下,一位爱国者即使英勇无比,愿意为国家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也找不到效死沙场之所。
总的来说,放翁的思想是激昂慷慨的,但平日闲散和感伤交织,促使其精神和心理渐渐变得消沉起来,大把时间挥霍在酒肆歌楼中,没日没夜地沉浸在寻花、醉酒、羯鼓、琵琶、银烛、歌舞、嗜睡的小天地中,这种类型的诗歌比比皆是,乍一看,诗人就是一个游乐无度的浪子和酒鬼形象。然而,放翁终究是放翁,眼前的纵乐又怎能抵得上换军装、骑战马的激动兴奋,“青帘白舫何时发,醉听琵琶兴已阑”,“黄尘颜鬓无人识,青史功名与愿违”(《书怀》二首)[3](P342)。唐安琵琶闻名蜀中,可是酒阑人散,一切皆成过眼云烟,心中永远的战场成了梦幻泡影,曾经多少豪情壮志,如今仅剩空霜了两鬓,那么多的闲适欢乐,终究不过是“欢笑声中的涕泪”[6](P177)。诗人内心是清醒并悲苦的,向往“借我消摇过十年”(《饭昭觉寺抵暮乃归》)[4](P10)的生活;又将自己与朝中同僚比较,悲愤自身境遇,“诗不能工浪得穷,几年衮衮看诸公”(《书怀》)[4](P11);更有对自己现状的清醒认知,“丈夫要为国平胡,俗子岂识吾所寓”(《夜宿二江驿》)[3](P371);报国无门功名不成,闲情放纵导致只能寄希望于后世,“浮沉不是忘经世,后有仁人识此心”(《书叹》)[4](P14);在现实不能如愿就梦里杀敌,清醒没有欢乐就借酒浇愁,悲苦需要在浅酌低唱、轻歌妙舞中压下去,“少日壮心轻玉塞,暮年幽梦堕沧洲”(《芳华楼夜宴》)[4](P49)。
尽管处于乱世,还夹杂着时空的差异,诗人游览古圣贤遗迹时,对曾经流落巴蜀的诗人们是惺惺相惜的。诗人曾几度拜谒杜甫,仰慕杜甫忧国爱国惜民的情怀和天下难得的诗才,哀叹其流落巴蜀时的悲寂处境,“此意凄凉谁共语,夜阑鸥鹭起沙边”(《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3](P150)。白帝城是杜甫当年多次登临之地,如今诗人登上白帝城楼,触景生情,引发知音共鸣,看着江边双双出现的鸥鹭,添上惋惜凄凉之愁,这是在感叹自身命运和报国无门的凄凉。诗人还特别仰慕辅助蜀汉多次带兵北伐的诸葛亮,其精忠大义和积极讨贼复兴的斗争精神给坚持报国的诗人以精神上的感召,诗人对其《出师表》再三阅读,“《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4](P28)。在走访遗迹中,有很多建筑早已物是人非,容易触动诗人感叹世事变迁的敏感神经,如看到的破败萧条的禹庙“草蔓青缘壁,苔痕紫满碑”(《忠州禹庙》)[4](P184)。青草蔓延,绿苔遍布,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完整,面对断壁残垣发出了深深地哀叹,这些都是放翁爱国情怀之所在。
(2)孤芳自赏而自视甚高的心境
无论是报国无门,还是思乡叹老、游乐无度,都展示出诗人的不欢乐状,唯一不凡的只有他必然追求“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二首其一)[3](P191)的雄心,每每被打击之后,就是借自勉自励来自我安慰,自信和大言伴随左右,仍然等待机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游走与感悟相随,赏花与自况关联。《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3](P144)极力叙写烟雨中瞿塘峡口的赤甲山、白盐山之雄伟崔嵬,这些意象气势磅礴,成了诗作中体验生命的原型意象,是诗人超尘脱俗人格和建功立业的象征;不服老,“莫怪衰翁心胆壮,此身元是一枯株”(《风雨中过龙洞阁》)[3](P174),胆大无所畏惧。梅花带着清淡的芳香,高雅不俗,赏梅是诗人最醉心的乐事,诗人用“俗人爱桃李,苦道太疏瘦”(《雪中卧病在告戏作》)[3](P136)衬托梅花的高洁,并以梅花自况,甚至自视甚高,与梅同宗,“与梅同谱又同时,我为评香似更奇”(《荀秀才送蜡梅十枝奇甚》)[3](P301);喝酒赏梅、西郊寻梅、分韵赴梅、再赋梅花等,诗人视梅花为知己,独往寻梅,见之则心情舒畅,认为梅花羞于“市尘”,“嗟余相与颇同调,身客剑南家在剡”(《西郊寻梅》)[3](P225)。
理想计划不能实现,自勉与自伤并存,豪情和失落情绪升降反复,矛盾呈现,爱国激情继续燃烧,内心深处更希望自己能被重用。奋激时,自比兰、竹、炎火、美玉,“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言怀》)[3](P279);诗人从小精通剑术,酒与剑,成为其英雄志士生活中的重要标识和情感载体,诗中常将酒、剑并提,当豪饮大言,“饮罢别君携剑起,试横云海翦长鲸”(《野外剧饮示坐中》)[4](P44);自视甚高,自感文武双全,不愿只作一介书生,“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二首其一)[3](P191);虽然诗人老矣,然而心口热血却没有一毫减退,自比中流砥柱,能横制颓波,“五十未名老,无知衰疾何”,“此身如抵柱,犹足阅颓波”(《五十》)[3](P339);自许报国志,年过半百还能请缨为国杀敌,收复失地:“请书一尺檄,为国平胡羌”(《江上对酒作》)[3](P368);雄心壮志又升起,将之前人生苦闷抛到脑后,以骥自喻,希望杀身扶明堂,誓取燕赵,豪情万丈,自信满满,与之前思乡悲老形象判若两人;利用梦境去实现跃马理想和君臣相合,“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3](P265);自劝自勉时,以宝剑自况,韬光养晦,自信终有所用,“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宝剑吟》)[3](P272);一再展示对朝廷的忠心,在任何险恶环境下都不改变意愿,“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万里桥江上习射》)[4](P63)。这种自勉豁达和自我反思多到无法排遣时,常会尝试追求超脱尘俗的风雅清逸的生活,焚香道室,净化心灵,“道室焚香勤守白,虚窗点《易》静研朱”(《斋居书事》)[4](P33)。
(3)对巴蜀风土人情的一往情深
诗人长期清幽闲散,巴蜀风土人情是诗人排遣心中苦闷的良药。诗人穿行于当地百姓中,体察百姓起居生活,感受当地民俗气氛,自得其乐,对巴蜀风土人情一往情深。
蜀中民风淳朴。诗人与百姓友谊深厚,经常受百姓热情的款待,“薪米家可求,借书亦易得”(《初入西州境述怀》)[3](P210);民众不计较个人得失,诗人向其借东西方便;同时,民众招待客人非常友善,避雨农家,农人倾其所有款待,“杀鸡买酒更相邀”(《急雨》)[3](P316);投宿民家,老妇打扫干净房舍并邀入住,“汛扫邀我驻”(《九月十日如汉州小猎于新都弥牟之间投宿民家》)[4](P116);朋友相聚、客人拜访等,一杯清茶待客,看似淡泊,实是好客的象征,放翁曾获得方外友人所赠茶叶,“瓦炉独试雾中茶”(《九日独试雾中僧所赠茶》)[3](P359),甚为欢喜。作为至情至性之人,诗人从庸常平凡的日常中寻找乐趣,向往其乐融融之盛况。民众为表达结婚生子喜悦的心情,或自己举杯畅饮,或摆下宴席,宴请亲朋好友,以酒为乐,以酒相祝,一同庆贺喜庆之事,这在《岳池农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在农家田园安详之乐的环境中,诗人还看到“小姑画得城中眉……空村相唤看缫丝”,不由感叹“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3](P168)。农家人质朴,以酒待客,酒味虽薄,友谊却十分深厚,与颠沛流离自我相较,诗人从心底里感受到了蜀中民风淳朴。诗人诗句清新,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平实中显深情,自然中露真意,此情无关乎世俗,源于诗人真切的生活体验、精神上的解脱。诗人发之于声,便是语淡情深,更是对当地淳朴民风赞赏向往不已。
巴蜀民俗众多。在人日(正月初七)蹋碛是夔州的习俗,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一:“夔州路大宁监:岁在人日,郡守宴于溪滨,人从守出游,簪花歌舞,团聚而饮,迫暮乃归,谓之踏碛。”[10](P3694)放翁《蹋碛》一诗生动地记录了这千家万家出的热闹场面。本来是热闹非凡场面盛大的传统习俗活动,在诗人的笔下多了几分凝重哀伤,这里也写出了巴人民歌的特点之一:“《竹枝》惨戚云不动。”[3](P140)惨戚得连云都漂浮不动,那是何等悲伤跟凝重。有刘禹锡《竹枝词引》为证:“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即今重庆奉节、湖南常德一带),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11](P197-198)张灯夜游是上元节的主要民俗活动,诗人也跟当地民众一同感受节日的气氛,观看蹴鞠比赛,“突兀毬场锦绣峰”;赛火龙,“灯射冰帘掣火龙”,还会击鼓敲锣助兴,“鼓吹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丁酉上元》)[4](P73),灯火辉煌且日落不休,极为壮观,透露出成都的繁华生活。除夕是一年当中最后一天,也是传统中的重要节日,到处热闹非凡,诗人与家人、乡邻共享新春快乐,其诗也记叙了除夕时情景,“桃符与爆竹,懒复随儿童”(《丁酉除夕》)[4](P164),有挂桃符、燃放爆竹、守岁等民俗活动。“松阴系马启朱扉,粔籹青红正此时”(《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3](P142),“粔籹”是用蜜和米粉熬煎制作而成的食物,它不仅会在寒食节前后作为供品出现,且是美食佳肴,巴蜀民众在日常还以粔籹赠人,此举亦展现当地民风之淳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社日的主要内容为祭祀社神,活动中,社鼓和社酒必不可少,“百谷登场酒满卮”(《社日》)[3](P260),当祭祀完以后,就有击鼓喧闹,纵酒高歌的活动:“神林箫鼓晚清悲……微聋自乐不须医。”社鼓和社酒有营造节日氛围的特殊功能,并且社酒还可以治病。
民俗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成为当地社会、文化和互相交流的一种载体。诗人流连其中,生活充实,弥补了精神上的空虚,心理上得到了极大满足,暂时忘记了报国无门的痛苦。这也正是放翁对巴蜀风土一往情深之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