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双元
(新南维尔州教育部,澳大利亚 悉尼)
于人类来说,月亮是太阳以外最重要的天象,与人类的情感联系也更为密切。世界各民族都有崇拜太阳的文化,这是人类情感的原始情结。太阳让原始人脱离对黑夜与猛兽的恐惧,带来盛开的花朵和饱满的果实,所以,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太阳崇拜的原始礼仪。中国的羲和文化就是日神文化,据研究,山东日照等地一直到1949年以前,还在庙会上举行太阳崇拜的仪式,贵州等地的铜鼓上也有太阳崇拜的符号。
自然神话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提出,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阳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阳崇拜。太阳神话是一切神话的核心。学者何新在《诸神的起源第一卷·华夏上古日神与母神崇拜》(序一)中说道:“太阳神崇拜,乃是远古时代遍及东、西方(包括美洲在内)各大文明区的一种原始宗教形态。本书将证明,在中国上古时代(自新石器时代到早期殷商),曾经存在过日神信仰。虽然这种信仰在商周以后就逐渐沉没于较后起的对天神、地祇、人鬼多神系统的信仰中了,但其痕迹和遗俗却仍然比比皆是。”[1](序一)
但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月亮崇拜却占了上风。中国古代有普遍流行的拜月节,而没有拜日节,或者说没有与拜月节在规模、时空上相当的拜日节。
而且,一般人只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拜满月,其实,不仅有拜满月以许愿祈福的习俗,可见的文献还记载了自唐代始还有拜新月的习俗(不知道是否为阿拉伯国家崇拜“新月”的习俗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唐代吉中孚妻张氏就有《拜新月》词存世:
拜新月
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初(一作“深”)笼桂,虛弓未引弦。
拜新月,拜月妆楼上,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
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花(一作“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人望月长明(一作“望月更长生”)。
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
昔年拜月逞容辉(一作“仪”),如今拜月双泪垂。
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附录《考屑》:《拜新月》曲调,(节)因《拜新月》之民俗而产生。此乃唐人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之风俗,惜不得其详。惟唐诗中尚多及之。[2](P108)
有不少研究者认为,西方文化以太阳崇拜为主体,崇尚阳刚;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以月亮崇拜为主,以阴柔为主。个人认为,这些研究不无道理,但日神文化和月神文化,虽然有品相差异, 但没有高下之分。
朱光潜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说道:“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3](P75)
崇拜月亮,与月亮对视,发生亲切的联系,一定是文明程度比较高的文化。月亮文化相较于太阳文化,好像比较阴柔,但不等于是低阶文明,一定程度上它是高度文明的表征。简单地说,原始人有对黑夜的恐惧,就有对太阳的崇拜;古人有对农作物丰收的期盼,就有对太阳神的祈祷。 但直到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从穴居而群居乡村并逐步迁移到城市,有了夜生活,克服了恐惧,有了诗意和审美,有了抒情的需要,这才有了对月亮的关注和欣赏。
许多文化遗存已经证明,中国文化里最早也应该有很多太阳崇拜的文化仪式,但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特别是经过了多次大规模的删除和改造异己思想,包括对原始神话的篡改和神话的历史化(也就是《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太阳神话和相关的文化孑遗已经逐步隐退(五四以后的太阳崇拜是现代化的一个过程产物),但保留并发展了崇拜月亮的传统文化。
月亮,是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十分牵挂,从儿童时代就开始浸润着月亮的光辉,最早的启蒙诗歌可能就是“床前明月光”。而月亮的意象,情绪指向基本已经确定,月亮代表着宁静高远,月亮远离人间烟火,月亮是圆满自如,月亮象征着亘古不变之情。 哪怕月亮也代表着孤独和忧伤,但那是诗意的孤独、高贵的忧郁。因此,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数量最多的,便是咏叹月亮的诗句。
在这种千年的诗意的浸润中,我们对月亮的审美已经格式化了,所以,当我们阅读到英国大诗人济慈(John Keats)的名作《猫和月亮》(The Cat and the Moon)[4]时,我们对这首诗很不理解,济慈这首诗将猫和月亮混搭,以躁动的猫比喻月亮,我们觉得荒谬而不可接受。
应该如何来理解这一类的英语诗歌呢?我们可以放到后面,在我们大致了解了中英文咏月诗歌的背景差别以后再来阅读这首诗。
以下, 我们简要分析中西方咏月诗歌的一些主要差异及其成因。
一、月亮在东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不一样,所以中英文咏月诗词的篇幅和数量不一样
正如前面说到的,中华民族脱离原始社会以后,太阳崇拜逐渐被月亮崇拜取代。传统历法虽然是阳历与阴历的合体,但是大体上,农事和日常生活安排的节律依据的还是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而定的“月历”。 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腊八、七夕和除夕,这些重要节日,无一例外按照阴历来计算。
咏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重大主题,文人爱月确实是爱你没商量的。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杜甫的今夜鄜州月,从李白的月下独酌到王维的山中望月,从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到林黛玉月下联诗,月亮已经成了中国的文人关注的中心意象,赋予月亮的美名和雅号竟多达100多种。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咏日的诗歌只有数首(可能除了皇上,一般人也不敢咏日),月亮意象出现了80余次。诗人李白,天生是月亮粉,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亮的诗竟高达300多首!《全唐诗》中,仅以八月十五赏月为主题的就有100多首。
英语诗歌也有不少咏叹月亮的文字,但英语咏月诗歌在全部诗歌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一般的英语诗歌选集,如《三十首最好的英语诗歌选》(30GreatPoemsEveryoneShouldKnow)[5]中就没有一首单独咏月的诗歌。但如果选择三十首中国古典诗词名作,无论如何,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和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都不会落选吧。
二、中英文诗歌里对月亮的具象描写和比喻,以及引申出来的意向有很大差别
不仅仅月亮作为描写对象在中英文诗歌中占有的分量比有很大差异,对月亮的形象的描写和联想也有很大差别。
比如中国诗歌中的月亮,基本上是白玉盘、如钩、如舟等具体而比喻贴切的描绘,而且选用的大多是高雅、优美的形象来做比喻。
比如把弯月比作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或者比作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或比作玉钩: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唐〕薛涛《月》)。而满月则常比作“白玉盘”“瑶台镜”,如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诗人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阳关曲·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切合月亮的型质。
但英语的咏月诗歌却好像是一幅幅抽象画,根本不管不顾月亮的基本造型,也没有刻意寻找美好的意象来做比喻。
比如,Emily Dickinson的 “The Moon was but a chin of gold”,把月亮比作金下巴:
The Moon was but a chin of gold,
A night or two ago——
And now she turns her perfect face,
Upon the world below.[6]
又比如,T. E. Hulme在他的诗歌“秋天” (“Autumn”) 中将月亮比喻为农民的红润面孔:
A touch of cold in the autumn night——
I walked abroad,
And saw the ruddy moon lean over a hedge,
Like a red-faced farmer.[6]
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Carl August Sandburg)《天空诗集》 (Sky Poetry) 把月亮比作银纽扣(silver button)、铜的硬币(a copper coin)、青铜徽章(a bronze wafer),还把月亮比作战马饮水的水桶,黄灿灿、滑溜溜:
The Moon is a bucket for suds,yellow and smooth suds.[7]
可见,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可以完全脱离人们目见之形,加以主观发挥,和我们的联想完全不是一个思路。
另外,月亮可以比作女子是很多民族和文化的同感点(虽然也有某些民族把月亮比做男子),但同感未必同情,和我们的审美意识天差地别的是,英语诗人对月亮代表的女子气质的描写,我们会觉得荒诞不经。
譬如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在诗歌《下弦月》(To the Moon)中写道:“(月亮)仿佛一位苍白、瘦削、垂危的少妇,/轻掩着朦胧的面纱,踉踉跄跄移步,/在她萎靡不振的头脑虚弱、迷惘、游移不定的神志引导下,踱出了闺房,/月亮升起在东方黝黑的天边,/形体不辨的白茫茫一片。”
对这种描写,我们无法通感,我们觉得匪夷所思。
三、因为神话体系的不同,诗词中的月神神格不一样
中国古典诗词里,作者对月神嫦娥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同情,也有叹息和责备,同情其“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孤独,叹息其抛下丈夫独自飞升的轻率举动,这一态度来源于中国神话对嫦娥这个角色的定位。
中国神话经过很多的淘汰筛选,经过了净化、纯化,神格很简单。月宫里,主角是月亮女神嫦娥,还有一位只知道不停地干活,不知来历的低端人口吴刚(如果不考虑后期的民间故事的解释),加上个古典宠物小兔子,人物关系和情感都比较简练单纯,即使后来加入了月下老人,一共也就那么几个人物,角色分配及性格特征也十分简明。月神嫦娥的基本神格是美丽、孤独、高洁,因为独吞仙药,抛弃丈夫而必须忍受千年守望之苦。
需要说明,中国神话已经经过神话向历史的转变,删除了怪力乱神,很多神话的原始面貌已经看不清楚,偶尔还有一点保存在野史杂记里没有删除干净的蛛丝马迹,倒可以看到原始的中国神话远比今天留存的要丰富、复杂、好看得多。比如,关于英雄后羿和月神嫦娥的关系,以及是谁出轨或负心,其实古老的故事和今天的故事版本未必相同。因为后羿已经被表彰为为民除害的射日英雄,自然要高大上,因此他和嫦娥的分手原因,进入封建社会以来,流传至今的解释都是说,因为嫦娥偷了后羿的灵药,独自飞升,进入月宫,是嫦娥背弃了后羿,而且受到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惩罚。但以今度古,后羿成了射日英雄以后,就像武松打虎为民除害以后被簇拥着跨马游街一样,免不了有潘金莲这样的女子爱上英雄;后羿也是男人,而且是原始时代有血性有野性的男人,很可能是后羿先出轨,出轨以后还要把责任推卸给女子。我这里并不是信口开河,我们可以看一看没有删除干净的蛛丝马迹:
屈原在《天问》中说:大羿成为射日英雄后,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暧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一气之下就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天问》之七:“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大意是:上帝指派夷羿下凡,帮助夏民消除灾祸。夷羿为什么要射死河伯,并娶他的雒嫔为妃?
如果不相信这一条,还可以再看一条野史,据古籍《墉城集仙录》记载:“吴姮娥,羿妻也,羿司射卫黄帝之宫,入宫得琼药之丹,以与姮娥服,飞入月宫,为月中之官。”
这里并没有说是嫦娥偷了灵药,而是后羿故意让她吃了药飞入月宫,也许后羿就是为了支开嫦娥,找到一种药,让嫦娥服下,找出个天方夜谭的故事来掩盖事实。封建时代,男尊女卑,一切故事都由男人编织。后来的民间故事还不过瘾,让嫦娥一个女子住在这么大的广寒宫实在是太奢侈了,因此又派驻一个月下老人进月宫,而且把月宫打造成了普天下男女婚姻的登记所,好比是一个四合院变成了居委会办公室,这就是更加后期,更加不像神话的神话了。如果神话没有被修订,也许中国的神话面貌就完全不是今天这样的干净和合理(合封建社会的伦理),而不合理才是神话的生命力所在。
西方神话来源比较多,神格也比较真实而复杂,主要是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故事面目。比如,西方神话的神性和人性有很多相同处,宙斯就喜欢幽会和偷情。而我们的玉皇大帝就不一样,很规整,干干净净,规规矩矩,没有到处风流留情,也不劳王母娘娘处处监视。当然,玉皇大帝是后起的神灵,是封建社会后期的故事。
中国的嫦娥也很早就定格为清心寡欲、独守广寒宫的好女子。
而西方神话中的月神塞勒涅(Selene)则是一个饱满的、热情的女子, 既有灵感,也喜欢人间生活。她敢作敢为,喜欢上俊美的恩底弥翁(Endymion),就每天晚上去看望这位年轻的情郎,而且为他生了五十个孩子。
如果嫦娥天天晚上去看望吴刚,一定被认为太过分,也不可能让她继续住在广寒宫。
因此,英语诗歌里以月亮作为背景的画面不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悲苦与守望,而是月下寻欢,优雅的诗歌变成了世俗的金瓶梅似的小说。
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Hymn to the Moon". Montagu (1689—1762) 算比较清淡的了,写的是月下偷情,月亮伴随她寻找情人的踪迹。(1)Thou silver deity of secret night,Direct my footsteps through the woodland shade;Thou conscious witness of unknown delight,the Lover's guardian,and the Muse's aid!By thy pale beams I solitary rove,to thee my tender grief confide;Serenely sweet you gild the silent grove,my friend,my goddess,and my guide. E'en thee,fair queen,from thy amazing height,the charms of young Endymion drew;Veil'd with the mantle of concealing night;with all thy greatness and thy coldness too.
中国诗词中的月亮是明净的、忧伤的,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个高冷的没有世俗欲望的美女形象,因此,我们对王尔德《莎乐美》描写月亮的诗句就更加无法接受了:“今晚的月亮的样子好奇怪。你看她的样子不是很怪吗?她好像一个疯女人,在到处找着情郎,她完全赤身裸体。她在霄汉之间脱得赤条条的。那些云彩想去遮盖她的裸体,可是她不愿意。她好像一个喝醉了的女人摇摇晃晃地在云里穿过……”[8]
把月亮比作一个疯狂的充满情欲的游荡的女子,这在中国诗歌里绝对是冒犯天条的。而除了诗歌,西方文学中其他题材也有不少对月亮不恭的描写。
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月之愁》(2)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月之愁》中译本,1989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月之愁》是波德莱尔《恶之花》中一首较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梦幻诗。写道:“像一位美人倚着层层云褥,心神恍惚,用轻柔的手,在入睡前抚着起伏的双乳。她憔悴无力,在一片柔软的雪崩,那缎子般的背上,不禁阵阵昏迷;你的眼光掠过这片白色的幻梦,看它像繁花万朵直上天际。”[9]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把月亮比作女子,尚情有可原,但与色情相连,就无法接受了。我能想到的是有一首1949年以前的小学课本里,有一首写月亮的儿歌:
月亮嫂嫂,河里洗澡,星星偷看,嫂嫂烦恼。闹得星星眨眼睛,一朵白云过江心。
这里写月亮倒映在河里,比作嫂嫂在河里洗澡(民间故事里的嫂嫂有时与色情相关),这种比喻已经是突破底线了,但依然是好色而不淫。而且还是比较健康的。
我们的广寒宫是如此寂寞,又如此干净,换一个角度,按照西方神话观念,或按照现代西方人的理解,那可就是两码事了:嫦娥是正当盛年的少妇,而且没有了婚姻的拘束,又日日夜夜处在苦闷之中;吴刚是一个强健的樵夫,每天都不停地砍树,那身上的肌肉一定十分健美;还有可以作为搭讪,引出男女话题的小兔子。既没有狗仔队,也没有针孔摄像机,没有任何世俗的约束,按照正常的情节发展,应当是一出中国的查泰莱夫人的故事。
但是中国人永远不会担心他们会在这旷世隔膜的地方发展出惊世恋情。中国人对月亮的解读和西方人完全不一样,连想都不敢想这么想,他们把月宫当作一个琉璃般纯净的世界。若有一闪念的怀疑,一定会马上说“罪过,罪过”,因为它折射出的是自己内心的肮脏。
佛教传入中国后,观月还有了另一层含义,佛教徒的观月往往是发明本性,直证真如本性。因此,月亮的神格有更高的提升。总之,在中国文化中,观月不仅仅是欣赏自然景观,还带有追寻宇宙奥秘,印证宗教感悟的特殊含义。
所以,是神话的源头差异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英文诗歌中月神神格的巨大差异。
四、联想方式不一样,审美趣味不一样,意境不一样
中国诗歌里,月亮有比较固定的象征含义,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审美趣味。月亮是纯洁的象征,是纯情的象征,是坚守与坚贞的象征,也有孤独和思念的时候,但绝没有色情的时候。我们中国古典诗歌写月亮是不敢亵渎的,不敢调笑的,月亮代表纯洁、恒定、永远等美好的意向,甚至是:月光菩萨。而英语诗歌的表达要自由得多,任性得多,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学趣味和审美风格。我们可以分别做一些比较。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咏月的诗词基本上是抒情为主,没有见过什么诙谐体。而流传下来的第一首咏月英文诗ManintheMoon是中世纪的,有意思的是,不是抒情类,而是调笑类,由于历史久远,中古英语也要翻译成现代英语才能理解,所以背景故事已经比较模糊,只能大致看出来是调笑同情月亮里的人物,是一个可笑的农夫型的人物。(3)The Man in the Moon stands and strides.On his boat fork he bears his burden.It's a wonder that he hasn't slid down; in fear,lest he fall,he shudders and shakes.When the frost freezes,he has to abide a chill; the thorns are keen to tear his hat.No one in the world knows,when he sits,what he wears (unless it's in the hedge).Where do you think this man has gone?He's set one foot in front of another;for whatever height he reaches,I've not seen this man shaken;he is the slowest man that was ever born.
西方文学评论认为,这首诗是英语本土幽默的发轫之作。('Man in the Moon' is an often overlooked specimen of England's native humour in literary form. )
我们的传统,月亮在天上人间,但那是个高雅的场所,是不可以搞笑的,但英语最早的咏月诗篇却是诙谐体。
在中国诗文里,月亮是永恒的象征,是时间的见证,是爱情的见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诗人感叹宇宙的无限和人生的短暂,油然升起对道和永恒之境的追求。
诗人莎士比亚,也有不少描写月亮的作品,却有些“另类”,有些“亵渎神明”。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两句对白:
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
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10]
中国古典诗歌的月亮代表的是“恒定”, 而这里的月亮代表的是“无定”。
中文诗歌里,望月而宁静,而英语诗歌里,月光却带来疯狂的潮动。我们不妨回头看一首济慈的名诗《猫和月亮》(TheCatandtheMoon),再做一点简单的分析。
《猫和月亮》(TheCatandtheMoon) 马永波译作如下:“那猫儿走来走去,那月亮如陀螺旋转,月亮最近的亲戚,那匍匐的猫,向上仰望。黑猫米纳娄舍盯着月亮,因为,当他漫游嚎叫,天空中纯净的冷光,搅扰了他的兽性之血。米纳娄舍在草间奔跑, 抬起他纤巧的脚。你跳舞吗,米纳娄舍,跳舞吗?两个近亲遇到一起,还有什么比跳舞更好?也许月亮厌倦了,那一套宫廷时尚,会学习一种新的舞步。米纳娄舍在草间潜行,从一处到另一处月照之地,头上神圣的月亮,已换了新的月相。米纳娄舍可知否,他的瞳仁将变了又变,从圆到缺,从缺到圆,周而复始?米纳娄舍在草间潜行, 孤独、傲慢、聪明,向变化着的月亮抬起,他变化着的眼睛。”[11]
这首诗歌为什么可以把宁静的月亮和躁动不安的黑猫放在一起描写呢,不少描写和比喻都比较费解。但如果我们联系异域神话来分层解读,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比如这首诗把猫称作月亮的至亲,the nearest kin of the moon,因为猫在古埃及被当作神膜拜,猫神巴斯特被认为是月亮和女性的神,月亮被认为可以化身为猫或长着猫的头。
Black Minnaloushe stared at the moon,for,wander and wail as he would (黑猫米纳娄舍盯着月亮,他漫游嚎叫),The pure cold light in the sky,Troubled his animal blood (天空中纯净的冷光,搅扰了他的兽性之血).
西方文化中,月亮不总是宁静的化身,有的时候,月亮反倒是刺激潮动的源头。英语中Lunacy、Lunatic等意指疯狂的字语源均来自月相Lunar。月亮的阴晴圆缺影响地球的潮汐涨退甚至生物周期,故此古代西方人相信月亮拥有使人疯狂的魔力,因此还有月圆时狼人、巫婆出现等传说。
Minnaloushe runs in the grass,lifting his delicate feet.(米纳娄舍在草间奔跑,抬起他纤巧的脚)Do you dance,Minnaloushe,do you dance? When two close kindred meet.(你跳舞吗,米纳娄舍,跳舞吗? 两个近亲遇到一起。)
猫与月亮都有柔美、纤巧的一面。猫常常代指妖媚的女子,现在的时装秀依然把模特儿的步子称为猫步。
And that from round to crescent,from crescent to round they range?Minnaloushe creeps through the grass,alone,important and wise,and lifts to the changing moon,his changing eyes.(从圆到缺,从缺到圆,周而复始?米纳娄舍在草间潜行孤独、傲慢、聪明,向变化着的月亮抬起、他变化着的眼睛。)
这一段描写的依据是,猫的眼睛是根据光线的强弱调节瞳孔大小的,犹如月相之变化。
综合以上的分析,大致可以看到,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西方神话的暗示,将黑猫和白月融为一体描写,猫就是月亮,月亮就是猫,颠覆了我们的理解,但符合西方读者的联想,这就是因为神话背景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
不少专家指出,中西方文学抒情手段有异,西方抒情比较直接、热烈,中国诗歌委婉含蓄而多联想。中国诗人对月亮保持着敬而远之的超然态度,中文诗歌里,月亮可亲近但不可亵渎,可远慕而不可近交。但英文诗歌却可以提直接视之为情人,呼之为爱人。比如Aware(by D.H. Lawrence):
See in the sky before me,a woman I did not know
I loved,but there she goes and her beauty hurts my heart;
I follow her down the night,begging her not to depart.[6]
在我面前的天空中看到一个我不认识的女人
我爱过,但她走了,她的美丽伤害了我的心。
我跟着她过夜,恳求她不要离开。
五、东西方咏月诗词的相同之处
其实,中西方文化中的月亮意象并不总是那么对立的,它们也有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
中国文人笔下的月亮有人性,也通人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行”(〔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宋〕吕本中《采桑子》)。这样的诗句俯拾皆是。
西方文学中,也有不少诗人把月亮视作人类的精神依托,将月亮视作伴侣、朋友、知己或是一个精神上依托的对象。如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就将月亮比作“爱人”、“情人”和“红颜知己”,赋予了月亮亲切可信的意象。
这种兴致从古至今,绵绵不绝。 比如,鲍勃图克《月亮,我的朋友》(Myfriend,theMoon):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It sneaks itdown through the trees,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And colour dance cool winds below.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6]
我大致翻译如下:
吾见明月圆,今夜乘兴至。人间找伴侣,天上无相嬉。树隙悄然下,月光伴微风。乘寒翩然舞,余光照我身。
月亮是孤独的,夜空的月亮总是让人充满柔情,激起孤独的人与月亮对话的愿望,也往往与绝望的爱情相关。“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商隐《嫦娥》),都是这种意境的表达。
而这样相同的情感和表达在英语诗歌里也有不少。 如菲利普·西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Sonnet 31 from Astrophil and Stella:“迈步,多么艰难,月亮,你在天空上爬行”,“啊,月亮,你迈着悲伤的步子,徘徊于天空”。(7)With how sad steps,O moon,thou climb'st the skies;How silently,and with how wan a face.正如有关分析家指出的,Sidney在隔空谈话,addressing someone or something absent,和李白把酒问青天一样,与月亮对话,就是与心里思念的人对话。席德尼回想起他与佩内洛普·里奇的情仇爱恨,佩内洛普·里奇本可以是他的妻子,但他愚蠢地拒绝了她,于是心里充满了绝望之情,借对月抒怀来表达他的悔恨和思念。[6]
后期的英语的咏月诗歌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象征是坚定而无望的。虽无望而坚守,和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形成了西方浪漫抒情的传统,最著名的如济慈的《当你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