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淳艺
充电宝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缘何体积小了,容量大了,合格率却持续偏低。一言蔽之,不是技术不达标,而是缺乏责任心。充电宝乱象丛生,关键在于缺乏强有力标准,一些厂家无视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希望有关部门加快决策步伐,加强对充电宝规范和约束,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
近几年,充电宝产品体积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容量越来越大,这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近年来的检测数据显示,充电宝的合格率偏低,问题集中在涉及安全性的指标。市场监管总局最新一期网售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中,对天猫等12家电商平台的61批次充电宝产品进行检验。经检验,25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发现率为41.0%。
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充电宝已经非常普及,成为许多人出门必备物品。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透露,近年来充电宝市场每年都以20%左右速度增长,去年产量估计有八、九亿个。然而,在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充电宝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不仅不能满足消费者正常给手机充电的功能,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央视记者在梳理充电宝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后发现,四成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过充电,而这个项目恰恰是考核充电宝核心部件电芯的关键性安全指标。一些黑心企业生产充电宝时使用劣质电芯,很容易在充电时出现热失控,导致温度急剧飙升,产品冒烟起火。近年来在飞机、火车、以及居民家中,充电宝自燃甚至发生爆炸的事件时有发生。去年5月16日早上10点多,广州地铁3号线沥滘站内,一名乘客发现充电宝冒烟后扔到地上,工作人员准备灭火时,充电宝发生爆燃,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按理说,经过多年发展,充电宝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缘何现在体积小了,容量大了,合格率却持续偏低。一言蔽之,不是技术不达标,而是责任心不强。如今,一些充电宝虚标容量成为公开的秘密,标称一万毫安,往往充不了两次就没电了。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生产者为了节约成本,打价格战,故意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有的充电宝电芯外壳打开后,里面倒出来的竟然都是沙子,糊弄消费者的用意可见一斑。有的压根就没有过充保护装置,一旦充电时间过长,很可能会发生燃烧、爆炸。
充电宝乱象丛生,關键在于缺乏强有力的标准。2014年12月,《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发布,一度被媒体误读为“首个移动电源国标”。但该标准只是针对锂离子电池,属于元器件标准,不是移动电源标准。2018年7月1日,我国首部移动电源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便携式数字设备用移动电源通用规范》正式实施。不过,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标属于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力,约束效果有限。一些厂家依旧我行我素,无视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
我国《标准化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当充电宝频频变身“充电爆”、“移动炸弹”时,是时候出台相应的强制性标准,禁止不合格产品生产销售了。近年来,陆续有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建议将充电宝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范围。前不久,国家认监委专门就此向社会征求意见。希望有关部门加快决策步伐,加强对充电宝的规范和约束,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