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萍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然而,目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课外阅读氛围不浓、课外书数量少、课外阅读评价滞后等问题较为严重。那么如何改变当前的这些不良因素呢?如何让农村孩子的假期生活充满“书香”?我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了:阅读兴趣是提高孩子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
一、 多管齐下,激发兴趣
(一) 巧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爱听的故事不要说听一遍,哪怕听上十遍,孩子也会听得津津有味。老师讲完故事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阅读的魅力和快乐。
(二) 榜样激励,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喜欢模仿,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这是人类的共有的天性。
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前,要不失时机地通过榜样示范来激发阅读兴趣。首先教师经常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与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其次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等,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激发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 授之以渔,激活兴趣
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了课外阅读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方法不当。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教给以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兴趣。
(一) 阅读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在时空上的延续,但是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课外阅读方法绝大部分在课内阅读中习得,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 组织形式的指导
阅读的方式可以是个体与群体阅读,而组织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 安排不同水平的学生同读。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达到以强带弱,共同提高的目的。
2. 规定阅读目标。阅读目标一经确定,教师也较容易掌握和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的种种状况或问题。这样做可以通过第一手的资料了解到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阅读状态,使教师的引导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阅读目标自选。阅读目标自选的最大好处是充分发扬民主,调动每个学生阅读的潜能,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的阅读状态,教师也容易通过此种阅读了解学生的喜好,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 建立机制,深化兴趣
课外阅读兴趣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并保证不出现相反方向的反复,因此必须要建立激励、评价与监督机制,不断强化兴趣的养成。
(一) 家长监督
家长的支持,對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励他们不断探索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织了家长学校,着重在取得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家长的指导。希望家长在家里起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二) 落实检查制度,使课外阅读持之以恒
1. 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分享阅读收获,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方式,带来思考。
2. 检查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能有效提高读书效率,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能让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的方向。有助于产生新的思考,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农村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