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革命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2020-11-17 02:19黄晓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文化自信初中历史

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本文依托初中历史教学,以文化自信教学为例,将革命文化渗透至日常教学过程中,深化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底蕴,对中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与熏陶,从而深刻领悟革命文化的精粹。

关键词:初中历史 革命文化 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新时代的中学生是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统编版历史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因此,培养中学生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文化自信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各个环节中,如何让革命文化触及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形成文化自信的精气神,从而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亟须解决和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在时空观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时空观念是历史教与学的基础所在,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就是时空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实置于历史发展的时空维度里去认识、理解,学生才会对历史产生“立体感”。

学习革命文化离不开时空观念的构建,以《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例,分析在时空观念中是如何渗透“文化自信”的。根据新《课标》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教学要求,即“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笔者明确了本课学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导入环节,通过开国大典纪录片提出问题“短片中大多数人物属于哪个政党及这个政党建立的时间”,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中。在学习探究环节,通过“时代的选择”“道路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三个篇章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笔者借助思维导图、年代尺、图表,通过颜色、符号等元素将历史时间、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使学生建立起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脉络。

在“道路的选择”这一小节,笔者运用图表、史料等方式,使学生通过填表、观看视频,分析近代中国各阶层采用不同方式救国救民,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进而理解1921年是全新时代的开端;在“人民的选择”这一小节,笔者通过历史图片、史料,分析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解读从1922年初到1923年2月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敌人。在这一课最后,笔者通过思维导图再次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史实有效整合和串联,进一步使学生对其有了明确的时空观念。

總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曲折与辉煌的历史。革命文化作为这段历史的文化沉淀,记录了中国革命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再现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伟业,展示了充满神奇的史诗篇章。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可以引导中学生更有效地认识这一段伟大历史,教育广大中学生牢记历史、激发斗志,增强文化自信。

二、在史料研读中引导学生理性感悟革命文化

史料是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关键。要形成对革命文化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随着中学生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们要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引导中学生加深对革命人物、革命文化等历史的了解和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对革命文化的理性理解和文化认同,提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所以我们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例说明如何从史料研读中渗透“文化自信”的。

材料一: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毛泽东)

材料二: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封的将帅中,中将以上的共254人,其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数字看长征》)

以上两则文字材料都是为了得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而精选的史料。历史课堂上,对于重要的结论性知识,教师不仅要呈现结论,也要引导学生从史料(事实)的基础上来论证,培养中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当学生学习了长征原因,长征路线、遵义会议、三大主力部队会师等历史内容后,笔者展示经典史料,与学生解读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一是毛泽东对其的评价,历史记录中有没有我们这样的长征?没有。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向沿途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从中国的近现代史发展来看,长征的胜利为挽救中华民族储备了有生力量。同时材料二也论证了长征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参加长征的首次受封的中将以上人数比例占到87%之多,通过材料研读引导学生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我上到山上感到气也喘不上来。山顶空气稀薄,不能讲话,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聂荣臻元帅回忆录》)

材料四: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红军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材料五: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埃德加·斯诺)

三、在家国情怀中引导学生认同继承革命文化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自古便有,不只是说之,更多是行之。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而抗战家书中所展现的至情至义的民族大爱,我们称之为家国情怀。笔者在《抗日战争的胜利》课例里,就是以左权将军抗日家书为切入点,为学生打开尘封的抗战记忆,引发对战争的反思和人性的思考,为学习抗战胜利的史实奠定基础,通过呈现一则则生动形象的图片和材料,一方面梳理全民族抗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另一方面引领学生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和整个国家的抗日浪潮。

以小见大的抗战家书旨在通过抗日将领的切身感受折射整个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充分表现了积极主动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的一个细节。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例中,通过讲述工农红军的长征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先烈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笔者在此环节设置了“讲好长征故事 弘扬长征精神”的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以不同方式演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等长征故事,引导学生走进革命历史,进而更好地明白今天中国的自信从何而来。其实中国革命历史中的每一个革命故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振奋学生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这一课中,通过史实材料和教师讲述的方式呈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经过,归纳整理井冈山会师的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一独特的革命道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最终引领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挫折和失败,不屈不挠,善于总结经验,及时调整自身状态并获取成功。

四、在现实结合中引导学生亲身实践革命文化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无论历经了怎样的磨难,历经了多少次危机,中华文明顽强的火种依然熊熊燃烧,不曾熄灭。历史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结合现实热点问题,让中学生更加深刻体会中华民族顽强不息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文化自信心、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让他们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

全民抗击疫情是一堂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让每一位中国人民切身感受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让每一位中華儿女接受了一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神洗礼。在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例中,我们可以通过全民族抗击疫情这一点来引导中学生学习全民族抗战,通过中学生感同身受的抗“疫”,来感受全民族抗战,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我们从中看到社会从上到下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都投入了抗战,不仅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各界人士众志成城,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中学生通过感受亲身经历的新冠疫情,体会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体会全民战“疫”中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不论是专家、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还是环卫工人、菜农、学生,更有海外同胞都在为战胜疫情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发一分热的精神,他们虽没有豪言壮举,却在默默地雪中送炭,他们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此角度出发,再去看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同抗敌,是否可以让中学生真切感受到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呢?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面对文化多元绽放,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学历史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新时代中学生的脉搏,通过音频、视频、三维影像等信息技术多维度、全方位挖掘和展现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将革命文化与科技手段高效结合,以新方式新手段讲清楚革命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使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革命文化不断绽放时代的光芒,持续提升革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培养中学生文化自信,逐步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2]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3] 陈晋《中国道路与文化自信》,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一般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JCJYC 19111236。黄晓玉,1984年生,男,中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文化自信初中历史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