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红
摘 要: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能力,一方面由于教学方法不尽合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那么,针对该问题,就需要教师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如融入信息技术、读写结合、创造阅读情境等,以此点燃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开展阅读教学提供有利条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化 教学方法 阅读能力
新课改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够吸收更多的教学元素,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优化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有些教师没有及时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与当前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从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阅读教学的素材仅限于课本,这也会限制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新的教学理念加入其中,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创建有利条件。
2.能够满足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意识一直是推动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够将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势必会改变课堂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好的阅读体验感。并且,教師需要加入一些与学生互动的内容,这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积极性较差
由于阅读教学欠缺激励性和生动性,导致多数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较差。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有些教师坚持使用传统的方法,以教材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这会让学生的阅读视野局限在课本范围内,不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方式不够新颖,而教师又不愿主动寻求变化,使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
2.互动环节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生生、师生互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有些课堂中,互动环节比较少。而且教师也没有重视互动教学的作用,仅将其作为一项“任务”,这就使互动没有产生实际的促进效果,反而成为限制教学进度的因素。
三、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加入信息技术元素,展开阅读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帮手,一方面可以给语文课堂带来新鲜的元素,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给阅读带来更多的素材,对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起到补充的作用,有利于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阅读教学中,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梅兰芳蓄须》时,该篇课文讲述了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故事,在课文中很多地方可以体现出梅兰芳先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将其表现出来,同时可以加入更多的课外资料进行补充。
首先,教师给学生播放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的精彩片段,电影描述了梅兰芳先生因不满日本对中国的肆意侵略,决定不再登台表演,这就与该篇课文的内容相吻合。所以,在观看完电影片段后,学生既对梅先生不再演出感到惋惜,同时也对日本侵略者深感痛恨。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问你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什么?如果想要全面了解梅兰芳先生的志向,可以读读这篇课文。”这就将学生引入到阅读中。
由于课文中主要描述了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实际情况,却没有对该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详细描述,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再结合课文中的“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问梅兰芳先生为什么只有8年时间蓄须呢?”根据资料可以知道,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共计8年的时间,这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整篇课文分为五个段落,如拒绝登台、卖房度日、香港拒演等,教师带领学生对每个阶段进行品读,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教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挑选出每个阶段中可以表现梅先生情感的语句,如“他宁可卖房度日,也绝不在……”,“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等,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品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体会到梅兰芳先生为什么蓄须呢?”这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该说,写作包含着阅读,阅读促进了写作。这说明两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想要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可以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加以思考,利用写作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进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比如,教学《在天晴了的时候》时,该篇课文是戴望舒描写风景的诗歌,课文包含了多个拟人化的语句,这就能让学生学习拟人的写作手法,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展开阅读教学。
首先,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生字、生词,然后帮助学生解释生字、生词的含义,使学生可以顺畅地朗读课文。接着要求每个学生划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由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品读,如“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不再胆怯的小白菊”等,再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问泥路真的可以炫耀吗?小白菊真的会胆怯吗?”这会让学生陷入思考。再者,教师可以告知学生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让学生运用该手法,仿写一段描述风景的语句,如“我看着白云,白云也在瞅着我,我对着它笑,它用微风拍了拍我的脸蛋”等。这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提升写作能力。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课文,提升阅读能力。
3.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环境是影响学生阅读情绪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处于安静的环境中,就会产生较好的阅读感受,当学生处于嘈杂的环境时,会让学生心情浮躁,不利于阅读的开展。所以,教师可以从阅读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触动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阅读情景,为提升阅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明白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而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常常会受到母亲的无私关怀,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进而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将描述作者母亲外貌、动作、神态的词语或语句标出来,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述自己的母亲呢?体现了母亲的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对这些词语、语句理解,了解“母亲”的性格特点,如不辞辛苦、母子情深等。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寻自己与母亲沟通的点点滴滴,细致思考母亲对自己做出了哪些关爱的行为,并将这些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接着,教师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母亲”当作生活中的母亲,怀揣着对母亲的感恩和惭愧之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这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继而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现在有没有觉得自己的母亲很伟大呢?那么你们应该怎么回报呢?”这时让学生回顾课文中作者给母亲买水果罐头的情节,思考自己可以为母亲做哪些事。最后,教师让学生回家实践自己的想法,如帮母亲洗衣服、给母亲削水果等,这就提高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不过,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充足,教学方式的不尽合理,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读写结合等元素融入教学中,这样既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又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使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爱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法探微》,《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年第2期。
[2] 任万强《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年第7期。
[3] 赵怡婷《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