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是教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基础文化与专业理论及技能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首先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是课堂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围绕这些核心要素,着重从学习环境创设、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策略选取等方面,阐述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0-0025-05
【作者简介】陈金国,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7)职教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课堂是教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基础文化与专业理论及技能的主渠道。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在于学生学习是否主动、有效,课堂是否有活力。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师生教学行为、学习环境、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质量正是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重点围绕学习环境、教师角色和教学策略等核心要素,阐述职业学校如何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一、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不只是指学习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积极氛围,其与价值观念、课堂规则、认知心理、行为方式等组织文化相伴相生,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一)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环境
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环境以师生人格平等、心理相容、精神自由为主要特征。由于部分中职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环境对于提升中职课堂教学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人格平等、行动有力、情绪高涨、思维灵敏,他们不再害怕出错、被批评、被嘲笑,会愉快而又自由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中职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要在班级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设平等、公正的班级氛围和舆论;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进步与发展的思想,准确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与学习成果,包容他们的不当课堂行为,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见解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些措施能促进学生树立自信、重拾希望、爱上学习。
(二)协作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共同体,所有学生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话交流,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与素养的动态生成。因此,中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与能力、性别及性格等,将全班学生组建成几个协作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中职教师应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生成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成果,以此实现同学之间的共学、共享与共进。
(三)差别化学习环境
差别化的学习环境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差异,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与发展。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传统教学中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使基础好的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基础弱的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节奏也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这是导致当前中职课堂教学質量不高的因素之一。因此,每当开始新的学习任务时,教师都应当认真分析学生在态度、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基础情况,据此确定差别化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能够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其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教师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目标范围内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和问题,通过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适时搭建脚手架助力学生学习,使全体学生逐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四)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知识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获取新知识,他们可以进行重复学习、延展学习直至突破学习困难,以此策动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这样的环境能突破传统的单一化评价、终结性评价,便于开展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使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果,杜绝教与学的脱节。中职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活动贴近真实世界和学生生活经验,从而使原来机械的职教课堂变得直观有效和生动有趣,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更为便利,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发布线上学习资源,开展线上作业布置,创设学习情境进行随堂测试、课堂提问、交流展示、在线评价等多种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更具活力。
二、重塑有为的教师角色
有为的教师角色是实现有效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获得进步与发展,取决于教师的角色扮演是否成功。
(一)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知识权威的角色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坚持“学生中心”的观点,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面对中职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实困境,教师能否组织学生有效地参加教学活动,决定了中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中职教师应当善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以促使学生及时获得学习的帮助;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性、探究性和产出性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展示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元认知能力等。
(二)学生学习的支持者
教师要转变价值主导的角色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面对在以往的学习中学习兴趣和愿望一直难以得到满足、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灌输的中职学生们,教师要改变“教师中心”的思维习惯,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当自觉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支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作为,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某个方面问题产生的兴趣因势利导,直到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与方法路径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教师要转变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职业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要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然而中职学生长期以来已形成了被动接受式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常常显得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在诸如探究任务或研究内容的设定、学习活动计划的制订、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学习结果的处理等方面,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此外,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学习的瓶颈,教师可以在各个小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出的问题,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直至完全解决。因此,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丰富外,还要以学生为重,知道学生会产生哪些困难以及要问哪些问题,及时给予引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四)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要转变尊长者角色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于部分中职学生长期难以有成功、愉悦的学习体验,因此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与学生们一起参与操作、探究、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尊长,而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学习团队中的一员。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充分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乐于同教师一起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此外,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中职教师应当注意到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我教你学,而应当将课堂教学场景设计成一个让学生有表达欲、创造欲、学习欲的“道场”。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潜能得到充分激发,生命活力得以充分绽放。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是中职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针,以下介绍遵循这一方针的几种典型策略。
(一)基于活动体验,在做中学
职业教育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关注认知与行动兼容的多维度,即知识、技能等行动知识的积累与职业能力的提升并重。做中学是一种操作活动与自身思维相互统一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基于活动体验,在做中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提升中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性策略。这种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寓学习于“做中体验、问中悟理、答中生智、评中集成”。采用这种策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计活动。这样的活动应使学习者能够动手做,包括“亲手做”和“通过计算机做”等方式。通过“做中体验”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先学。体验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根据已确定的教学目标,注意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参加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兴趣,促进其精神成长。二是提出问题。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向导,通过阅读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可以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学生做中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体验经历,同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搭建脚手架,以适切的问题引导他们“问中悟理”,实现以学定教。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难易适度,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扩大可探索的余地,促進教学的广泛生成。要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研究与思考逐步深入。三是组织交流。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尽量不要求学生抢答、齐答,要运用信息技术让所有学生都有思考、回答的机会,促进思维的互动与升华,以此实现“答中生智”。做中学并不排斥接受学习,当学生确实无法解决某个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及时讲解,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实现以教导学。四是点评总结。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在学生开展做中学的同时,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应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对做中学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梳理,以此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实现“评中集成”。
(二)基于任务驱动,在探中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通过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力。任务驱动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法,它以探索完成确定的任务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对于无学习兴趣、低学习动机的许多中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能力与品格,最终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这种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寓学习于“境中激学、探中悟学、研中活学”。采取这种策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创设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其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为接下来的任务探究奠定基础,以此实现“境中激学”。二是确定任务。教师在已创设的情境中,选择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所蕴含的问题作为任务,要求学生探究完成。三是探究任务。在探究任务完成的进程中,学生不断激活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在解决当前问题中产生“同化”或“顺应”,以此实现先学后教、“探中悟学”。在此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是由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案,教师按照“以学定教”的方针,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对学生遇到的难点进行及时讲解,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下去,实现“以教导学”。四是研讨交流。在学生探究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应倡导学生之间开展研讨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进行相互补充,使学生的原有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课堂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以此实现“研中活学”。与此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任务完成情况的效果评价,一方面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与技能、能力与品格等方面的进步进行评价。
(三)基于项目引导,在产中学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产生某个项目产品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鼓励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成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项目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的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教学策略,已经在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样,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其关键在于确定用来有效组织和推进学习活动的某个真实项目,并形成项目实施方案、产生项目产品。项目教学具有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对于激发中职学生应对挑战的愿望、培养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寓学习于“析中导学、产中创学、展中互学、评中辨学”。采取这种策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项目内容。教师通过驱动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学习项目,引导学生领悟项目的目的和意义、项目产品的评价标准等。项目内容的难易程度应遵循“以学定教”的方针,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完成的可能性而定。二是开展项目分析。学生初次涉及项目,教师应当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得出该项目完成的总体思路与方法,实现“析中导学”。三是制订项目计划。项目分析只能给项目实施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和程序框架,要想使项目得以实施,各学习小组还必须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计划应包括学习目标与内容、实施步骤、任务分工、评价方案等,经教师审定后方可实施。项目分析与项目计划是学生实施项目并在其中实现先学后教的基础。四是实施项目计划。学生团队与个人按照项目计划确定的时间、流程、步骤、分工,依据团队工作规范实施项目的各项任务,对项目实施的阶段性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根据需要调整计划,最终完成项目。在实施项目直至形成产品的过程中,学生创新学习方式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线上专业资讯、线下咨询同伴、反复试验调整等途径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实现“产中创学”。五是展示交流成果。项目实施成果指在完成项目时产生的作品、产品或设计报告。围绕同一个驱动性问题,各个小组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成果,每一个成果都蕴含着学生的学习投入,因此需要展示交流。各小组代表面向全班学生汇报项目计划与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作品等,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思维再次得到碰撞和升华,实现“展中互学”。六是开展成果评价。根据各小组展示交流的项目实施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好的项目作品评价标准,进行组间讨论、辩论,评判作品得分、特点。开展成果评價是培养学生质量意识、竞合精神、元认知能力的需要,是辨别产品质量与学习效果的需要,因此开展成果评价可以实现“评中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