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道而来

2020-11-17 06:46张志龙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20年40期
关键词:苦旅余秋雨散文诗

张志龙

请了一周假去银川看病,沿途我却看了一路的风景。去的时候我只带了一本书,回来的时候书里夹了几页散文诗。

海伦·凯勒说:“在所有的感官中,我相信视觉一定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的确,看过桃花的人才能从春风中听出粉色的羞赧;看过竹林的人才能在阳光里摸到竹叶的淡然;看过日落的人才能从晚风中品出晚霞的韵味。创作往往都是从发现开始的。

你有一双美丽的眸子,不用它去发现美好,多可惜啊!季节行色匆匆,我们也行色匆匆。以前我也总以匆忙为借口而不去观察,所以每当写作时便继续从“古老”的材料中挑拣啃过无数遍的“骨头”,这样凑字数往往最艰难。然而,从家里走到学校,从校门口走到教室,一路风景,却鲜有几人留意。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这样说:“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对于散文诗,我觉得“无法看见”的,应该就是意境了吧!

散文诗是有“诗韵”的,这里的“韵”并非“押韵”,而是其内在的格律、基调,而这些就是用肉眼不能看见的。比如“喜鹊”,不用心灵感受,无非是只黑白相间的鸟;比如“黄河”,不用心灵聆听,无非是一涌浊浪;又如“白雪”,不用心灵感受,无非就是冬天的降水。所以,世界之彩,多于其表;世界之美,尽在其内。

处在群山环绕的小城里久了,猛然闯入一马平川的平原便多了一份震撼。一路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自由。沿途有“风车”发电机,有太阳能发电板,见到这些从未见过的“大玩意”,我不禁想:要放在我的家乡,估计也“种”不下几个。当然,这都是建在荒山野岭的。在无边无际的广阔之中,灵魂的畅想便有了放飞之地,每一朵云,每一方土都能引起止不住的写作欲望,那是一种灵魂与自然的无缝契合。于是从最后一段车程开始,在宾馆、在医院等候区、在公交车上我都在写,因为灵感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我怕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了。

相较于“母亲河”与“白雪”,“喜鹊”可能带给我更大的震撼。“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这样写道。我觉得喜鹊是孤独的。在外面我见得最多的就是喜鹊了,几乎随处可见,却都不是成群结队,也没有哪两只相依为伴。当然,我不能以此一隅而妄论整个世界,“孤独”是我与它对视的结果。我还和妈妈就关于“为什么喜鹊都从乡下飞来了城里,这似乎不合情理”展开了讨论,最终得出了一个“残忍”的答案:农人几年前有一股下药捕杀鸟类的热潮,而看到同伴死的多了,农村的东西它们都不敢吃了,当然也不敢再待在农村了。细细想来的确如此,这几年回老家,无论春夏都没见着几只鸟影,就连小时候见过的好多其他的野生动物也没有几种了。于是乎我心里出现了一个自己一直不愿意相信的事实:一个关于农村的两面性——在人的眼中,那里的一切健康美好,绿色纯洁;在一些动物眼中,那里的所有丑陋污浊,遍地毒药。虽说我不愿相信,但我还是把它写进了“喜鹊”几千年的“追随”中。

很喜欢泰戈尔《飞鸟集》里的一句话:“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一段遥远的旅程,我从远方带来了一组散文诗。如果某个午后你读到了这组散文诗,如果你也和我一样,那么这一句也送给你,愿你背着沉重的行囊泅渡过岸后也依然向前!

【评点】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了出行的缘由,接着作者便用洋洋洒洒的文字阐述了自己对写作、自然等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有的源于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有的则源于残酷的社会现实;这些问题看似毫无关联,其实最后都回归心灵,因为无论是观察世界还是敬畏自然,都需要心灵的体悟与关怀。作者这样的笔法,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名言引用不多,却都恰如其分地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亦给读者留下了恰当的思考空间。

李新平

【相关链接】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文化苦旅》大约是余秋雨在读书理论之中引发的对祖国山河的一种向往,其中所表现的历史沧桑感,对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身世忧患感源于一种生命的感喟,生命是如此博大,生命又是如此多舛;生命是如此轰轰烈烈,生命又是如此寂寞难奈。余秋雨散文有一种穿不透生命秘密的茫然感,又有一种看透生命的虚无感。人生在世不免向往轰轰烈烈,但回头发现历史一切皆枉然。微小的生命可能留下深刻的启示,偉大的生命也可能留下无尽的遗憾。生命等待启示,历史正在诉说,余秋雨的散文便是设置了这样一种生命的历史空间。

猜你喜欢
苦旅余秋雨散文诗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余秋雨投其所好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余秋雨投其所好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散文诗创作需要突破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
读书实践收获(3)
提起散文诗,我总难免悲壮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