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0-11-17 06:43孙福全
创新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保障措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摘 要:在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应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创新体系为基础,富民强国为宗旨。坚持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建设三位一体,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战略重点;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8-1-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8.001

当前,我国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单纯以GDP为评价指标,而是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新发展理念、依靠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标志是发展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谋划好科技创新发展对于加快我国发展转型,以及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需求

世界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大大增加,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需求,洞见科技创新未来发展大趋势,有助于我们抓住战略机遇的窗口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1.1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继续在广度和深度拓展并重塑世界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是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继续在广度和深度拓展,由政治、经济、科技和文明格局之变引发世界秩序之变(见图1)。

一是政治格局之变。世界政治格局向多元化发展,二十国集团和金砖五国集团的出现表明发展中大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提升。世界权力中心逐渐向东方转移,全球治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二是经济格局之变。世界经济重心逐渐东移,东西方经济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按汇率法计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所占比重接近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未来10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将接近世界总量一半[1]。三是科技格局之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2]。全球创新版图发生显著变化,东西方科技力量对比向东方倾斜。中国的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三方专利已居世界首位。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增加、热点论文及高被引论文均升至世界第二位。四是文明格局之变。兴盛了500年的西方文明在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时遇到严峻挑战,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吸收营养变得更加有生命力。五是世界秩序之变。冷战结束以后,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旧的均势被打破,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然而,随着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的世界秩序正在重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的世界秩序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如今随着地位的提升,必然要求调整并在重构世界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基辛格指出:“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建立世界秩序。要建立真正的世界秩序,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保持自身价值的同时,还需要有一种全球性、结构性和法理性的文化,这就是超越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视角和理想的世界观[3]。”

1.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后发国家和地区带来难得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当前,全球科学发展正在寻求新的突破方向,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演进,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构成的新技术体系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技术群体性突破和颠覆式创新成为新时代特征。第一,从科学革命的趋势看,20世纪初发生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这次科学革命一直延续至今,科学发展呈现出融合化、平台化等新特征,交叉边缘学科和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是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领域,但短期内难以发生新的重大科学革命。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缩短差距的机会,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第二,从技术革命的趋势看,新一轮技术革命向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为主导并与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等深度融合的方向加速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其他技术领域更加紧密融合,新兴技术呈现出群体性跃升态势,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赶超带来“窗口机遇期”。第三,从产业变革的趋势看,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融合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计算以及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将导致产业发生颠覆性变革,带来难以预期的新产业、新业态,部分产业创新进入无人区。这对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1.3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意味着提高社会发展质量,解决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好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提高科技发展质量,改善科技供给结构,培育形成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科技企业、科技人才,更好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经济、社会和科技發展质量必然要求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国际化水平,突破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制约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公益性技术,突破制约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原创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要求科技创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由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由世界制造中心向世界创新中心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既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学科齐全和产业技术体系完整优势、庞大的人才队伍优势,又要补齐我国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不健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缺乏、高层次人才短缺等短板。

2 厘清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经历了从“依靠、面向”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演进,对于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进入新时期,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发生历史性、格局性变化,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清晰阐明科技发展的动力、核心、基础和宗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指导,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创新能力提升、突出创新体系完善、突出创新生态营造、突出以人为本、突出改革创新,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1 自主创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论断,提升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的能力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坚持自主创新,就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实现“五位一体”发展和落实新发展理念中的引领作用,把创新驱动和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更加有机结合起来,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把科技创新的支撑功能与引领功能更加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功能;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与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更加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强调自力更生,创造更多的先发优势。

2.2 提高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

国家之间科技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高低,因此,科技发展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和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做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彻底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确保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加强民生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托优势创新单元整合全国科技力量提高战略科技能力,满足国家战略和安全需要。三是提高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在若干战略领域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四是提高各个创新主体的能力以及体系化、集成化创新能力,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3 完善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基础

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不再是个别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竞争,而是创新体系的竞争。国家创新体系是决定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加强科技创新,保障科技安全,必须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4]。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要以国家實验室建设为抓手加强战略科技创新,以高校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体加强科学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创新,以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园区为主体加强区域创新,以军民一体化科技平台为主体加强科技军民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4 富民强国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宗旨使命

富民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更多、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让人民过上富足安康的美好生活,它体现了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国就是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中期目标,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为长远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它体现科技的战略使命。富民与强国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两大宗旨,富民是强国的基础,强国是富民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科技创新发展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上要兼顾两者的平衡。

3 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重点

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创新能力建设是核心,能力的提升需要持续积累和内生动力。创新体系建设是基础,无论是创新主体之间缺乏联系互动,还是创新要素之间缺乏衔接匹配,都会导致创新的碎片化和低效率。创新生态建设是保障,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创新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创新生态的竞争,没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就会缺乏创新创业的活力。科技创新应坚持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建设“三位一体”,三者在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共同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和高质量发展(见图3)。

3.1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抢抓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以原始创新和占领科技制高点为导向,选择若干重大科技问题和前沿技术问题开展探索性研究。健全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具备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对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实行更大幅度优惠的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支持基础研究主要是中央政府在科技领域的事权,但具备条件的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粤港澳,以及成渝等建设全球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地区要逐步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形成几个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若干前沿领域开展挑战性研发,探索建立挑战性研发项目形成机制和评价机制,争取在“科技无人区”有更多突破[5]。

3.2 按照“四个面向”要求,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域由国家主导建立一批国家实验室,对已经批准和正在建设的国家实验室要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创性、综合性研究。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储备。采用政府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攻克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甚至产业安全,且无法找到替代来源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加大对民生科技的支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对民生改善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支撑能力,补齐民生科技短板。根据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按照轻重缓急有序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3.3 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直接影响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提升,要以提高整体效能为重点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一是培育世界一流创新主体。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下,建设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立足培养本土人才,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人才,更加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二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产学研用金介之间的有机联系互动,以及资金、信息、数据、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利用大数据驱动创新,充分运用众包、众筹、众创、众享等创新模式。三是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建立军民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四是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创新增长极和增长带,在有条件的区域推进创新一体化,以区域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4 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和提升科技国际化水平

坚定不移深化科技对外开放,提升科技国际化水平,在扩大和深化开放中培育竞争优势和先发优势,在保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前提下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开放。积极引进国外名校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同时鼓励我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赴海外发展。二是推进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按照对等原则有序推进科技计划对外开放,中国境内所有企业均可申请国家科技计划,提高科研经费中用于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的比例。三是深化人才交流合作。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置一定比例流动岗位以在全球招聘科研人员,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四是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建设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把与俄罗斯和欧洲的科技合作放在优先位置,深化中欧创新对话,加强中欧创新战略对接和广领域、多层次中欧科技合作。致力维护中美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中美民间科技交流合作。五是实施“一带一路”科技行动计划。落实“一带一路”行动方案,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

3.5 系统优化创新生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以优化创新生态为保障,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创新链配置服务链,建立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化示范应用全链条的服务。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轴融合中西文化精髓。培育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挑战权威、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二是深化科教融合。引导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转变,建立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三是加强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加大科普投入,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崇尚创新和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四是净化学风作风,发展负责任的科技,提高学术不端和违反科研伦理行为的违规违法成本。

4 强化科技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创新主体活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举国体制。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领域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和创新治理转变。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真正实施分类评价,强化专业化评估机构的评估主体地位。三是建立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的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主体融通创新,形成创新生态链。四是完善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激励机制。增加对科研机构特别是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比例,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开展科研创造良好环境。扩大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权,探索与我国现阶段相适应的薪酬制度,提高科研人员待遇。

4.2 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国家科技计划是弥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失灵、引导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亟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优化。一是加大对民生科技的支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对民生改善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支撑能力。这次新冠疫情应对充分运用在线医疗、中医药介入、网络教育等多种科技手段,既突显了科技在应对疫情和民生改善中的重要性,也对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科技提出了重大需求,包括民生科技项目研发、民生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科技人才培养等。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要突出民生科技导向,加强各类计划之间的统筹协调,逐步提高民生科技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例。二是加大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力度,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要在国家技术评价和预测的基础上梳理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兴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并列出优先次序,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给予重点支持,重点突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且没有替代来源的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同时,要统筹考虑当前和未来需要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既要补齐发展短板,更要强化自身特色优势,支撑产业结构协调化和高端化发展。三是加大支持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力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大幅增加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巴斯德模式)投入,力争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10%以上。四是加大支持战略科技力量的力度,满足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需求。围绕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所需的战略技术、战略产品、战略产业再设置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幅提高稳定支持的比例。同时,充分调动地方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支持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4.3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技政策体系

隨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的变化,科技政策体系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进行相应调整。一是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确保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投入重点向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战略科技、民生科技倾斜。二是完善鼓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并完善研发投入税收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对创新产品消费给与个人所得税抵扣或补贴。三是深化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对科技中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实行金融服务全覆盖,彻底解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四是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国货采购政策。政府优先采购国货,对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采取国民待遇原则。

參考文献:

[1] 高祖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N].学习时报,2019-01-21.

[2] 习近平.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EB/OL].(2019-06-07)[2020-06-05].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6/t20190608_132172.shtml.

[3] (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 王志刚.加强自主创新强化科技安全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强大科技支撑[N].人民日报,2020-04-15(11).

[5] 孙福全.国外科技战略规划(计划)的新动向值得关注[J].科技中国,2020(6):9-11.

Abstract: In the critical period that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phas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hould regar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core,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system as the foundation, and making people prosperous and country strong as the destinatio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system and innovation ecology as a trinity, deepen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mechanism,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s, and establish a policy system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at adapts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ic focus; guarantee measures

猜你喜欢
保障措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