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晴艳 田启波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家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控制住疫情,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5 月28 日,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7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291 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995例,我国疫情已经基本处于可控状态。
疫情防控仍需继续,但经济的复苏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丁任重等,2020)[1]。疫情期间,工人复工、工业企业复产推迟,部分企业停工倒闭,导致制造业在短期内生产规模缩小,生产活动萎缩。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非制造业也受到疫情的冲击,人们的出行活动受到限制,旅游业、电影市场损失严重,有聚集性和接触性的餐饮业受到巨大影响(郑江淮等,2020)[2]。在疫情爆发严重的2020 年2 月份,我国综合PMI①产出指数为28.9%,成为近两年的低谷,其中,制造业PMI 指数为35.7%,非制造业PMI 指数为29.6%。说明我国经济产出在2月份受到停摆式影响,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剧烈冲击,但由于我国疫情防控得当,从3 月份起我国生产经营活动有序恢复,综合PMI产出指数、制造业PMI指数和非制造业指数都稳步上升,到4 月份,综合PMI 产出指数为53.4%,制造业PMI 指数为50.8%,非制造业PMI指数为53.2%,均达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②。
疫情期间,我国投资、消费、出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产业发展受到冲击,经济整体上出现了短期的下滑。目前,企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进行,但欧美国家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全球产业链受阻,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黄群慧,2020)[3]。5 月22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发布的《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今年的GDP 增速具体目标。在此背景下,从投资、消费、出口的宏观经济视角和产业发展的中观经济角度去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我国疫情后经济的增长点和未来趋势,为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宏观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新冠肺炎疫情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比如投资放缓、消费需求下降和进出口贸易收缩等。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2020 年5 月22 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无新增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迎来首次零新增,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但疫情在短期内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较大,长期影响还无法确定。通过研究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情况大致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短期影响,并发现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向从长期来看可以恢复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情况,出现平稳向好的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速及其三个产业构成指数在2020 年2 月均急速下跌至负增长。1—2 月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同比下降24.5%,其中,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25.6%,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28.2%,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23%。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在各行业中,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下降31.5%、30.3%和16.3%。但3 月和4 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额增长都出现了回升,降幅出现收窄。1—4 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同比下降10.3%,降幅比1—2 月份收窄14.2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5.4%、16%和7.8%,降幅比1—2 月份分别收窄20.2个百分点、12.2个百分点和15.2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下降11.8%、18.8%和3.3%,降幅分别比1—2月份收窄18.5、12.7和13个百分点。
疫情在短期内对投资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相对而言对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尤其对制造业投资影响最大。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行业复工复产,投资受到的短期冲击逐步缩小,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恢复较快,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恢复良好。长期来看,投资活力将进一步激发,投资有望逐步恢复向好,我国投资仍将持续平稳增长。
从图2可知,在疫情最严重时期的2020年2月份,我国的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大幅下降,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下降20.5%,其中,餐饮收入累计下降43.1%,商品零售累计下降17.6%。3 月和4 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零售累计增长都出现了小幅回升,但1—3 月份,餐饮收入累计仍下降为44.3%,到4 月份才出现回升。1—4 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下降16.2%,商品零售累计下降13.1%,餐饮收入累计下降41.2%,降幅分别比1—2 月份收窄了4.3、4.5和1.9个百分点。
图1 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第一、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情况
疫情对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餐饮行业作为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到较大影响,1—3 月份,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销售累计增长率出现小幅回升时,餐饮收入累计增长依旧出现下降。但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和复工复产的推进,消费行业出现小幅回升,长期来看,消费习惯的改变将催生出一些新型的消费行业,消费规模将稳步回升(刘世锦等,2020)[4]。
从图3 可以看出,2020 年的1—2 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累计增长率降至-11%,其中出口总值累计增长率急速下降至-17.2%,进口总值累计增长为-4%。1—3 月份,我国出口明显改善,出口总值累计增长率止跌回升至-13.3%,比1—2 月份收窄3.9 个百分点;进口总值累计增长为-2.9%,收窄1.1 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累计增长-8.5%,收窄2.5 个百分点。但在1—4 月份,出口继续改善,出口总值累计增长-9%,但进口总值累计同比下降至-6%,比1—3月份下降了3.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累计增长-7.6%。
图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餐饮收入、商品零售累计增长情况
图3 进出口总值以及出口、进口总值累计增长情况
在我国疫情严重时期,对出口产生的冲击比较严重(张亚璟,2020)[5],而对进口相关的内需影响不大。3 月份欧美疫情爆发后,对卫生洁具、生活用品等产品的需求增加,我国出口情况得到改善,而同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带动进口需求回升。4月份,我国基本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内需大多能够自给自足,加上国外疫情严重,对进口实行管制,进口状况出现回落。长期来看,主要欧美国家将逐渐开始复工复产,海外进出口产业链的需求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将逐步恢复。
首先,能优化教学情境。幼儿的情感体验是比较具体的、单纯的、直接的,并且对情境有很强的依赖性。[5]创设教学情境是幼儿教学中常用且重要的教学形式,知识蕴含于情境中,在玩中学,借助角色共情进行学习,信息技术通过创设趣味性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疫情对我国产业经济运行态势、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结构带来比较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产业经济发展(刘志彪,2020)[6]。通过从中观经济视角研究疫情对工业和服务业以及对交通运输业和能源行业的影响,发现我国产业发展受到疫情的短期冲击,长期来看我国产业经济将出现稳步发展的趋势。
从图 4 可以看出,2017 年 2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和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速③呈现出比较平稳的增长,但疫情出现后,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和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速在2020年2月出现悬崖式下降,1—2 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下降13.5%,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下降13%。此后,出现较小幅度的稳定回升,其中,工业增加值较服务业生产指数回升快。1—4 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下降4.9%,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下降9.9%,降幅分别比1—2月份收窄了8.6和3.1个百分点。
疫情使得大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复工延迟、生产萎缩,导致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增速同比负增长。随着对疫情的积极防控,工业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但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无法复工营业,因此,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较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增速恢复得快。长期来看,此次疫情将对许多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将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积极影响(王永贵、高佳,2020)[7]。
图4 工业增加值及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增长情况
从图5可知,我国铁路、民航客运量同比增长率在疫情爆发之前一直是稳步前进,但在2020年2月国家政策限制人员流动导致交通运输活动骤减,分别降至-87.2%和-84.5%。在3月和4月疫情防控好转后,铁路、民航客运量同比增长率的降幅得到收窄。4 月份,铁路客运量同比下降63.5%,降幅收窄23.7个百分点,民航客运量同比下降68.5%,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是疫情防控的重点领域,人们出行受限、物流中断,企业推迟复工、学校开学延迟导致交通运输行业在短期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交通运输业也是各行业复工复产的“先行官”和重要保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好,交通运输企业复工达产,公共交通逐渐恢复(智艳、罗长远,2020)[8]。因此,长期来看,交通运输市场可以恢复疫情发生之前的活力,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图5 铁路和民航客运量同比增长情况
从图6可知,我国原油加工量产量、发电量累计增长率在2020 年2 月份开始打破了往年波动增长的状态,呈现大幅下降,其中火力发电量累计增长率也出现大幅下降,但太阳能发电量累计增长仍保持稳定。1—2 月份,原油加工量产量累计同比下跌3.8%,总体发电量累计同比下跌5%,其中,火力发电量累计同比下降8.9%,太阳能发电量累计增长12%。1—3 月份,原油加工量产量累计增长率仍小幅下降至-4.6%,发电量累计增长率小幅回升至-6.8%。在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的4 月份,原油加工量产量累计下降3.4%,发电量累计下降5%,比1—2 月份分别收窄了0.4 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火力发电量累计下降5.9%,太阳能发电量累计增长10.1%。
在疫情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大幅下降,尤其是石油需求下降明显,随着复工复产,我国对于发电量的需求回升,但火力发电量回升较慢,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保持稳定。长期来看,我国能源市场将会较快复苏,但可再生能源表现出的优势将推动未来能源行业转向低碳能源。
根据5 月22 日发布的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新增财政赤字规模1万亿元,将今年的财政赤字率提到3.6%以上,比上年赤字率目标提高0.8个百分点以上。同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并全部转给地方政府用于抗疫类投资,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资,这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加快基层卫生防疫建设。并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其中大部分将用基建投资,比如加快推进国家已规划的重大工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预计减税2.5万亿元,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用,给企业提供优惠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使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等,同时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和政府政策的推进落实,市场平稳回升,有效投资需求将持续释放,我国投资将逐步回归平稳常态。
图6 能源产量累计增长情况
疫情时期有特殊的刺激消费政策,政策支持生活服务业发展,扩大居民消费,比如许多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来刺激线下消费。鼓励网络购物、网上服务和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创新,抓住网红、电商带货的风口,带动线上消费。支持5G 应用场景,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等,释放消费潜力,形成消费增量,比如长沙、佛山等地制定奖励补贴政策来刺激汽车消费需求的回升。加大对教育、培训、养老、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购买和提供,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快各地景区、博物馆等有序恢复营业,鼓励大力发展数字文旅,扩大数字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促进文化旅游消费。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自2020 年3 月20日起,将瓷制卫生器具等1084 项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3%,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等380项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9%。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可以降低外贸企业经营成本,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对受疫情影响大且有实力的外贸公司可以协商贷款的再延期。加大并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为进出口企业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同时降低费率。支持各类外贸企业与国际性的电商平台合作,指导建设跨境电商园区,高效对接供需,实现产业集聚、功能集成,支持企业完善海外仓的配套服务,培育和发展自主跨境电商平台。
疫情造成企业生产活动萎缩,严重冲击产业发展的供应链,国家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我国将原定于2020 年6 月前到期的为抗击疫情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全部延长到2020 年年底,比如下调增值税税率、企业养老保险费率,免征中小微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的单位部分。中小工业企业不但受到精准帮扶,而且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链协同也使得中小微工业企业生产恢复。对于受疫情冲击最直接的服务业,减免民航发展基金和港口建设费,并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和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增强能源系统储备调节能力,扩大可再生能源行业规模,保障能源供应。
我国投资、消费、出口受到疫情的冲击,需求减弱,企业运转压力大导致用工需求减少,但受疫情的影响,劳动力出门就业意愿不高,同时出现企业招工难的情况。我国在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推进各项保就业的措施,重点关注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群体,比如国家和各地政府帮助重点企业的招用工,解决用工需求,针对农民工返岗复工存在的困难,推动低风险地区的农民工分批次有序返岗。对于市场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情况,推进线上就业服务,通过互联网技能培训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为解决应届毕业生造成的就业压力,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事业单位招聘,增加医疗和社会服务等基层岗位招聘人数。引导企业利用新媒体进行招聘与面试,或推迟面试与录取时间,并鼓励年轻人利用移动互联网渠道灵活就业与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我国宏观经济与中观经济在疫情期间受到不同的影响,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从中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从宏观和中观的视角分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领域,其中,制造业是唯一具有生产属性的领域,是重要的经济衡量指标。疫情在短期内对传统制造业的投资意愿产生负面冲击,中小企业现金流趋紧。但受疫情催生企业自动化需求的影响,医疗、通信、软件信息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投资增速显著增加,具有核心技术的机器人企业、半导体领域等的高端制造业实现国产化率的提升。数字化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显示出强大的无接触性、时间和空间优势。国家对5G 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基建”投资力度加大,并积极补齐生态环保、脱贫攻坚、养老及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物资保障等薄弱领域的短板。受疫情影响,房地产短期交易量迅速下降,资金回笼压力大,但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房地产投资的长期趋势不会发生变动。
疫情期间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出现优胜劣汰,聚集性、接触性、流动性和非必需消费都受到影响,使得新消费习惯、健康消费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比如智能餐厅、智慧超市、非接触外卖等自助消费,储备包含口罩等在内的医疗救助箱。同时,网络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办公、互联网医疗等“云生活”普及,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力量增强,线上线下消费有机结合,传统的线下业态将进行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未来的消费将不断和科技进行融合,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品牌的创新,而且包括商业模式、技术手段的变革。
2020 年1—4 月份,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3.92 万亿元,同比累计增长0.5%,占外贸总值的43.2%。4月份,民营企业出口占比51.7%,占我国出口首次超过一半。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灵活、可变通,可以适时调整生产计划。疫情期间,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资源与外商匹配供需资源,抓住欧美国家停工停产、生活消费品短缺的情况,民营企业可以较快改变生产方案来进行生产和产品出口。同时,国家和政府实行了许多关于民营企业减税降费的财政政策,并给予通关和检验检疫便利来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民营企业出口在疫情期间尚且能够逆势增长,随着国内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东盟和“一带一路”市场的开拓,民营企业在未来进出口贸易中将发挥更强的主体作用。
疫情对产业发展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巨大影响,产业结构性的矛盾暴露,加速了我国承接中高端产业,并向东盟及其他低收入国家转移中低端产业。疫情期间,低端制造业、餐饮业等传统工业和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招工困难、复产艰难,零售、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因租金、客户流失和物流原因导致损失惨重。为此,传统产业开始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变革来应对疫情,比如工业互联网、无人化工厂等新型工业的兴起,智能化自助餐厅、网上零售、在线教育等新型服务业规模的扩大。疫情期间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减少,空气污染减轻,低排放能源成为关注重点。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已经低于燃煤发电价格,使得可再生能源的经济竞争力不断上升。国家对可再生能源领域进行大量投资,推动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行业是疫情防控的重点之一,受到较大影响,但同时也是疫情应对的重要保障,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并加快定制公交、智慧物流、通用航空等新型交通运输的发展。
疫情期间,5G、互联网医疗等技术成为多学科远程会诊的支持与保障,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使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从而污染减少。数字经济依靠互联网传播市场信息,其便捷性可以使得生产成本降低、消费效用提高。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如数字化农业、数字化制造业和数字化服务业,将赋能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效率。产业链数字化将有利于及时协调和保障上、中、下游的供给与需求,提高产业链的综合效益。这些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高度融合将有利于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实现经济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共同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表示经济扩张,低于50%则表示经济收缩。
②文中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③服务业生产指数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中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以上年为基期,仅涵盖服务业中的市场性活动,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速指以上年同期为100,累计服务业生产指数相对于上年同期的同比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