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轮复习时,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解题方法,但往往没有建立起二轮复习与高考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在二轮复习中,应多研究全国卷的高考真题,从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历史知识和史实,以此为基点,紧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适时、适量、适度地使学生了解课外内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最重要的资源,对教材的复习是学生完整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和有效备考的第一步。现行教材虽然都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但不同版本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编写侧重点不尽相同,以致部分师生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固步自封,以本地使用的历史教材为教学备考的唯一标准和素材来源,既不关注其他版本教材对同一历史问题的表述,也不关注历史研究的前沿信息,致使备考预期与高考现实脱节,如经济重心南移、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关系等内容,人民版对此只字未提,而高考却频频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已然成为高考的高频考点,但部分教师对此熟视无睹;第二种是以多多益善为标准,希望将各个版本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一网打尽,认为这样备考万无一失,但这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将教学变为了“教教材”,而非《课程标准》提倡的“用教材教”,备考效率自然会大打折扣。
现在的高考要求学生依据试题提供的新材料自主建立历史新情境,让学生独立运用核心素养解决历史新问题,甚至要求通过以史为鉴的方法研判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较好的训练学生的办法是引导学生阅读高考试题中提到的史书。
表1 全国卷材料出处汇总
高考试题常考的史书主要有两类,即二十四史和某段时期的通史,这些是历史教师和学生最应该阅读和研究的书籍,但对大部分师生而言,不可能有大量时间阅读浩如烟海的史书和专业著作。因此,研究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史书能帮助师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增强历史学科的能力。
例1.(2019·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朝廷制作的“皮币”,定价40万钱一张,诸侯王需要耗费大量的租税才能买一张白鹿“皮币”,这一做法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因此C项正确。
教师可以通过高考试题补齐教材遗漏点,既可以主动补充,也可以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寻找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此题可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用的“推恩令”,实际上,“皮币”政策与“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等经济手段共同构成了打击割据势力的“组合拳”。通过对本题的分析,将言简意赅的教材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和深挖,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建立起历史新情景,使学生加深对高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景解决历史新问题的直观感受。
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及其对哲学理论的理解存在很多局限,在备考中,部分学生对哲学的概念无法真正理解,如理学,其为儒家思想哲学化、思辨化的产物。教师若亦步亦趋地用政治学科思维向学生讲解相关哲学问题,既有越俎代庖之嫌,又有班门弄斧之苦。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扬长避短,利用高考试题将问题化繁为简。众所周知,高考试题是命题专家以《课程标准》为命题原则,精雕细琢、反复斟酌而成,会兼顾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学生的现实,力求公平、公正。如果教师能巧妙借助这些经典试题,则可大大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水到渠成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题,提高学习效率。
例2.(2019·全国卷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程颢是理学的开创者,结合“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诗句可知,人们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诗中认为人们对四季美妙风光的兴致和感受都有相同之处,将万物的理与人做类比,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人可以“格物”而“致知”,故选B项。
二轮复习常常采用专题的形式升华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如本题的相关专题是“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对于历史过程本身,学生一般能熟练掌握,但传统文化涉及众多历史概念,且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对其掌握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二轮复习时,应准确地运用唯物主义加以解释,还可通过介绍与儒家大师的主张密切联系的故事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用好高考试题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高屋建瓴地从命题人的角度研究和领悟高考试题,教师应设法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如让学生改编历史试题等。学生深度参与命题可使其对即将到来的各种考试既忐忑焦虑,又有些许期盼,这正是最佳的备考状态。笔者并不轻易推荐学生改编高考选择题,因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相关史料储备也可能存在不足,研究高考和对高考试题的“度”的把握也可能不够深入,改编试题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更是在知识、能力和技巧等方面存在很多欠缺之处,若轻率改编,很可能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将学生的备考引入歧途。笔者认为,比较实用的办法是用高考材料题为题干,以高考标准答案为正确选项,以易错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为干扰项,使学生在创作、解答和相互质疑的过程中,获得必备知识、必备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水平。
例3.(改编自2019·全国卷Ⅰ·41)通过分析表2得出的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正确的是 ( )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A.20世纪70年代,美国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导致产量下降
B.日本优先发展重工业,20世纪70年代产量增长迅猛
C.戈尔巴乔夫改革出现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量放缓
D.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产量快速增长
【解析】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干扰选项中,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出现了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采取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产量增长迅猛,其当时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选项中只有中国的内容正确,故正确答案是D项。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增加了“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考核目标,突出学科考查特色,体现历史学科的思辨性、人文性及对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备考而言,教师应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引导学生多浏览新闻报刊,注意积累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第二,做好相应的练习,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点和方法;第三,把握当今高考的顶层设计意图,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如此,方可提高二轮复习实效,为学生备战高考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