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艺术”部分的内容在高考中很少涉及,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其属于“鸡肋”性质的内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是,从2016年以来的全国卷看,“艺术”部分的内容有成为高频考点的趋势,下表是对其考查情况的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前言部分增加了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内容,而对艺术的学习正是践行美育的重要方式。因此,今后高考中继续对其进行考查的可能性很高,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研究高考真题可以为教师的复习备考指明方向,通过对近几年相关高考试题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考对“艺术”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笔者试结合高考真题对其进行具体说明。
这是一种很传统的考查方式,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清楚相关知识点的背景、特点、影响等内容。
例1.(2019·全国卷Ⅰ·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解析】该题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故正确选项为D项。A项是浪漫主义的特征,B项是现实主义的特征,C项是新古典主义的特征。
【思路点拨】该题的考查方式最为传统,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地方,尤其是本题所设计的选项。选项并没有直接点明艺术流派,而是给出了各艺术流派的特征,这提高了试题的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变式试题的运用。
例2.(2016·全国卷Ⅲ·34)图1—图4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
图1
图2
图3
图4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解析】这4幅作品分别属于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的作品,其与近代以来美术流派的演变历程相吻合,故该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A,C两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错误;现代主义是反传统、反理性的,故B项错误。
【思路点拨】虽然该题也是考查学生是否了解近代西方各美术流派,但其考查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该题题干内容不多,但其容量很大,包括教材中所提到的四种美术流派。解答该题不仅需要准确了解各美术流派的特点,还需要具备知识整合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该题运用的材料很普通,但其材料的组织与问题的设计却很有新意,这一点对教师充分利用有限资料命制试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例3.(2017·全国卷Ⅲ·24)图5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图5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据图5所示字形的变化可知,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转变适应了使用方便这一要求,故正确选项为A项。书写材料的不同与字形的变化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没有提到简化字形这一内容,故C项错误;“书同文”的推行发生在秦朝,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该题的考查方式比较传统,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汉字字体演变的原因,解答该题需运用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在讲解汉字的发展历程时,难以讲全每一次字体演变的原因,但原因都有其相似之处,如教师会提到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适应书写方便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该题中字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趋势有一致之处,故原因极有可能与其相似。在二轮复习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有些试题中,考查的重点并不是所给艺术作品本身的特征,而是将其作为构建新情境的一种材料,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所给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时代背景或蕴含的重要价值。
例4.(2017·全国卷Ⅲ·31)图6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
图6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国家有组织地在广大工农群众中开展识字运动,积极地扫除文盲。题中所给的作品反映了这一背景,结合作品本身的特点,可得出C项为正确选项。文人画重视表现神蕴意趣,诗书画结合,故A项错误;同时期西方现代主义盛行,故B项错误;D项是浪漫主义的特征,故错误。
【思路点拨】艺术作品都具有时代性,受限于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艺术作品与流派的了解程度有限,仅仅根据题干中所给的作品可能不足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需要结合题干中的其他线索,如时间、作者、作品的名称等,进一步了解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再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判断。
例5.(2019·全国卷Ⅲ·31)图7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图7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解析】该题没有考查题中所给画作本身的特点,它主要作为一种素材存在。准确解答该题需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时间“1953年”与画作名称《数他劳动强》等线索。画作是在强调劳动的价值,再结合时间,可以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画作没有写意、诗书画结合等文人画的特征,故A项错误;1953年我国还未进入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于1956年正式提出,故C项错误。
【思路点拨】高考试题往往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重要领导人的讲话精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的变化都有可能体现在高考试题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该题便通过一幅艺术作品考查了这一点,艺术作品本身与美育有联系,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由于这些特点,它是命题人所喜爱的命题素材。教师不仅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方面的内容,在编制相关试题时,也应提升自身对该内容的敏感性。
基于对高考真题的分析,笔者对二轮复习中如何复习“艺术”部分的内容有如下想法: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学生虽然已经了解了教材中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流派特征、兴起原因、演变历程等基础知识,但对其理解的程度还不够。因此,在二轮复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变”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变”要变情境,如每一种艺术都有相关的评论性材料,在编制考查其特征的试题时,应尽量多设置新情境,改变外延,加强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变”还要变选项的表述,如例1中的选项,这可以有效地应对上述第一种类型的试题。
第二,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重视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对艺术的考查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本身,还要有背景意识,教师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的精神、《考试大纲》的变化等,挖掘艺术作品的附加价值,加大对上述内容的复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