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特级教师)
高考阅读真题是高考命题专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称《考试大纲》)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下称《课程标准》)命制的高质量阅读理解试题。但是,很多一线教师没有很好地再利用高考阅读真题。他们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往往只是将其当作普通的练习题让学生做,之后再评讲。部分教师评讲时至多从解题技巧和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型用法方面进行点拨,没有从《课程标准》理念方面去探究。这样的处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忽略对文章的主题意义进行解读,没有教学生从主题角度去解读文本,导致学生不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抓不住文本的中心。二是忽略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没有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导致学生不能深度把握阅读材料,缺乏育人意识。三是忽略解读文章的写作手法,没有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文学艺术,导致学生缺乏语用知识。所以,高三阶段再利用高考阅读真题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如何科学地、有效地再利用高考阅读真题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据此,笔者进行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考阅读真题再利用的实践,以解决当前教学中处理高考阅读真题存在的问题。
内容型教学法是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考阅读真题再利用的重要依据。内容型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法,将语言、内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整合为一体。CBI 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JoAnn Crandall 教授在2019 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上指出进行内容型教学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主题(theme-based)的教学,另一种是项目式(project)教学。本文选取第一种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文本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文化和作者态度,阅读教学的实质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体验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获得阅读技能,提升思维能力。
据此,笔者认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考阅读真题再利用就是从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等角度将高考阅读真题作为教学材料进行二次使用,以期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真题文本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是教学主线,语言是获取文本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手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真题文本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解读,让学生既能得到语言能力的训练,又能受到文化意识的熏陶,同时,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均能得到提升。这样处理高考阅读真题能赋予其新的生命。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考阅读真题再利用可以围绕主题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主题(Why)、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How)进行展开,具体从语篇的主题、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和文章的写作手法等三个角度解读。下面以2019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阅读B篇(下称本文)为例,加以说明。
本文是记叙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本文第一段我们可以得知,时间是today—speech day,地点是Canaan Elementary’s second grade in Patchogue,N.Y.,人物是the 8-year-old boy,事件是Speech(或下文所说的second-grade presidential campaign project),事件的结果:八岁的男孩现在信心满怀,爱上了演讲(With shining dark eyes,he seems like the kind of kid who would enjoy public speaking)。后面几段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基于以上解读,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梳理、概括、整合文章信息的活动:
【活动1】Fill in the table below.
(注释:带有下划线的部分为学生填写的内容。下同。)
【活动2】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归纳文本的中心思想,比如本文的中心思想可以这样归纳:The passage tells readers how a teacher teaches his students to learn to build language skills and self-confidence.
Q2: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A.Christ and His Speech
B.Whaley and His Student Christ
C.A Great Teacher’s Search to Build Self-Confidence
D.A Great Joker’s Progress in Public Speech
(Suggested answer:C)
本文记叙了Canaan 小学二年级教师Thomas Whaley通过发起一项总统竞选演讲活动,帮助孩子们训练语言技能、建立自信,看到自己的优点。第一个活动以填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六个问题(5W+1H)为主要线索,找出“总统竞选演讲项目”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然后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从这些线索的各个要素中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让学生根据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标题。这样环环相扣,由粗到细,由多到精,由低级到高级,概括文章的主题。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接收到的不是碎片化的信息,而是整体的概念。这两个活动包含了信息的收集梳理、信息的概括整合,属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学习理解层次。
可能有的教师进行到这一步就到此为止了,但进行到这里还没有进入“主题意义”范围,只停留在浅层内容上。《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主题语境和语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在进行了以上两个活动之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本文的主题语境为“人与自我”,主题群为“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主题内容为“学校生活”。教师可以以“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passage?”(Q3)和“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Q4)等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中。
情感态度包括写作意图和价值取向。从情感态度的角度解读文本是指在明确文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文本具体内容,把握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通过其语言或行为领会其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记叙文的文本解读中,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领会文本人物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文本人物进行评价,最后引导学生推测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样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1.解读人物的情感态度
Whaley 和Chris 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跳读的方法抓住这两位人物的言行,从字里行间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
(1)先理清Chris 的情感变化。第三段记叙的是三年前Chris 的表现情况。文章提到:when called upon to read,Chris would excuse himself to go to the bathroom(当Whaley让Chris 阅读时,他总会以上厕所为借口而逃脱)。教师针对Chris 这一举动,可以这样设问:“Why would Chris excuse himself to go to the bathroom when asked upon to read three years ago?”(Q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下文的“It takes a lot for any student,”Whaley explains,“especially for a student who is learning English as their new language,to feel confident enough to say,‘I don’t know,but I want to know.’”推测Chris 那时缺乏自信。然后教师针对第一段第三句的信息,问学生“What do you see from the‘shining dark eyes’?”(Q6)并引导学生根据该句后半部分的“would enjoy public speaking”推测Chris 现在充满自信了。
通过梳理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图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Chris 的情感态度变化。
【活动3】Fill in the graph to find out the changes of Chris’s feelings.
(2)理清Whaley 的情感变化。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帮助学生理清Whaley 的情感变化。
Q7:Why did the answer break Whaley’s heart?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文推断出答案:“Because no students thought they could ever be a president.”
Q8:What can you infer from the fact that no students thought they could be a president?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推断出答案:“They did not feel confident.”
Q9:What did Whaley decide to do when he found his students did not feel confident?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五段推断出答案:He decided to carry out the second-grade presidential campaign project.
Q10:What does Whaley do when he finds his student Chris is in difficulty speaking in public?
从第二段里不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His teacher,Thomas Whaley,is next to him,whispering support.
Q11:Why does Whaley invite the rest of the class to praise Chris in spite of Chris’s stumbles?
由于问题链本身具有逻辑性,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很可能回答“To help Chris see his own strength.”或者“To inspire Chris with confidence.”
2.评价Whaley 的品格
对Whaley 的情感态度进行梳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What do you think of Whaley?”(Q12)的问题让学生评价Whaley。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只用一个形容词来评价,要让学生用一组符合逻辑的句子来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下面是笔者的一名学生对Whaley 的评价。
I think Whaley is a great teacher because when he found his students did not feel confident,he carried out a second-grade presidential campaign project,which helps students bolster confidence.And when his students are in need of help,he gives them an immediate hand to help them out.Even his student makes mistakes,he will praise him and ask the rest of the class to praise him.
3.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读了这篇短文后,学生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增强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础,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这是文化意识目标。作为教师,每节课都要为之努力。针对本文,教师可以设计“As a teacher,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passage? And what as a student?”(Q13)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作为教师,我们从文本学到了Whaley 老师的育人观。从“Whaley says the project is about more than just learning to read and speak in public.He wants these kids to learn to boast(夸耀)about themselves.”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放在首位,在教书的同时,更在育人。在当前重分数、轻育人的背景下,这篇高考短文的选择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作为学生,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更要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切事情成功的首要条件。正如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所说:“一个人事业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这里所说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是较强的自信心。
4.挖掘写作目的
有了以上环节的支撑,教师可以设计“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Q14)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Suggested answer:The author writes the passage is to introduce a great teacher who makes the non-native English students acquire not only more abilities to read and speak in public but also more self-confidence.)
无论是理清人物的情感变化,还是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以及挖掘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是推理判断的问题,这无疑在训练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还熏陶了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个过程就是落实英语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写作手法包括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课程标准》指出:“语用知识指在特定语境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对本文的再利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为了表达其中心思想和情感态度所运用的手法。
本文采取的是今昔对比写法。第一段和第二段记叙今天总统竞选演讲日上Chris 的演讲非常成功的情况。第三段记叙Whaley 老师回忆三年前Chris 缺乏自信的情况。第四段记叙Chris 经历的问题是所有英语学习者共同存在的问题。第五段和第六段说明为什么开展总统竞选演讲。因此,教师可以设计“How is the passage developed?”(Q15)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写作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It is developed by comparison.
为了让学生领会今昔对比的写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形式、文本内容方面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主题意义。从时间方面,今天与三年前,作者运用现在时态与过去时态作对比。作者还运用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对比,将Chris 用英语表达时的困难与Whaley 老师对待学生那颗爱心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读者。从心理方面,将Chris三年前没有自信心的表现与今天有自信心的表现进行对比。这一系列关于Chris 有无自信心的变化,凸显Whaley老师教学方法的成功,使得本文主题丰满,意义深刻。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用表格对这些对比进行梳理。
Fill in the table to understand the comparison.
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具有较高文学含量的词汇、短语或句子,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鉴赏力。比如,joker,不能只停留在引导学生猜测词义的表层理解上,更要从凸显主题意义的角度挖掘作者的独具匠心的写作用意,“joker”一词道出了Chris 由毫无信心的胆怯者成为会讲笑话的演讲者的成功秘密——教师Whaley 给予Chris的自信心。对“With shining dark eyes”的状态描写,教师不能只对“shining”作语法分析,更要引导学生从比喻的角度,理解“闪烁光辉的眼神”背后是“自信”的光辉,是照亮人生的光辉。对“trip”一词的处理,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猜词的层面上,要引导学生运用语篇知识去分析句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处理直接引语的时候,重点放在“should”的重复与省略号的运用上,引导学生通过“重复”和“省略”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语用目的。
《课程标准》提出的主题语境理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依据。包括高考阅读真题在内的任何文本都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由此,教师再利用高考阅读真题时,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从语篇的中心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写作意图、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以主题意义为引导,挖掘文本内涵,全面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新一轮教改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