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林
(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1)
焦虑症患者大多存在难以入睡、容易惊醒、易做噩梦等睡眠性障碍,而睡眠质量越差,患者的焦虑症状和社会功能损害程度便越严重,以此形成恶性循环[1]。笔者意在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展示如下。
笔者选取2015年9月~2016年7月本科收治的焦虑症患者67例,其中2例24小时出院,实际65例作为研究对象,焦虑状态者15例,广泛性焦虑障碍45例,惊恐障碍(间歇发作性焦虑)2例,其他混合性焦虑障碍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3版(CCMD-3)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对焦虑症的诊断原则[2],无其他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其中男性33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47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3)与观察组(n=32),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同时进行接受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①支持性心理治疗:护理人员可在查房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疗法,患者主诉时耐心聆听,以科学的角度为其解答内心的困惑,鼓励患者充分表达情感或发泄情绪,以此改变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②健康教育:焦虑症患者多数存在多疑、敏感、犹豫不决、自信心不足、顽固、过于追求完美的性格以及失眠造成的过度焦虑和担心。而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目的在于帮助其能够认识了解焦虑症的病因、临床症状、发病原理和失眠的特征,使患者在看待失眠的问题上,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和心理,不刻意控制情感和情绪,更容易进入睡眠。③设置生活任务:在患者的日间生活中增加一些家居训练,使患者喜欢上收拾家务,培养其家庭观念和意识,可从其中获得一些成就感,重获自信。鼓励患者适当做一些体育锻炼和运动,分散注意力,增强疲劳感,促使晚间睡眠。④音乐放松疗法:入睡前,护理人员通过背景音乐治疗体系,为患者播放带有催眠性质的音乐和引导语,施行放松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跟随引导语逐渐进入睡眠环境,心理状态逐渐趋于平静,以此使患者能够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合理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向其传授一些缓解或改善焦虑的方法。
采用199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BuysseDJ等编制的睡眠质量自评量表(PSQI)评定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3],以睡眠质量、入眠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4个因子评分为主,PSQI总分为各因子得分之和,分数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为数据处理依据,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t检验,P<0.05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
由表1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SQI总得分也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各项睡眠因子得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各项睡眠因子得分对比(±s,分)
组别 n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 PSQI总分对照组 33 0.82±0.34 1.20±0.48 0.68±0.28 1.02±0.35 3.70±1.95观察组 32 0.62±0.41 0.66±0.32 0.97±0.74 0.82±0.42 2.68±1.79 t 2.1435 5.3194 2.1018 2.0882 2.1950 P 0.03 0.00 0.03 0.04 0.03
焦虑症是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4],是一类常见的心理障碍,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等类型,它是一种较为痛苦的情绪体验,病情严重者表现社会功能受损,发病时甚至危害社会,患者也会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备感痛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变[5],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等的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使得人们精神异常紧绷,加上工作和思想压力大从而引发焦虑症。焦虑症患者通常伴有睡眠障碍,最明显的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加上失眠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以此反复,睡眠质量根本得不到改善,故治愈焦虑症的关键在于缓解患者的失眠状态。本研究中采取的心理护理以心理支持为主,结合健康教育、应急处理及行为治疗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心理特质,帮助其了解疾病的形成发展,纠正患者对焦虑症的错误认知,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使其能够从消极心理转变为积极心态,从而减少焦虑、抑郁症状,以此改善睡眠质量。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PSQI总分及各项影响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心理护理是能够增进患者睡眠质量的。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是具有一定积极影响的,真正实现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入睡,故笔者在此提倡临床可进一步探究心理护理对焦虑症其他症状的改善情况,再行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