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幼年》版本批评

2020-11-17 22:18
郭沫若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光华文集郭沫若

李 玲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我的幼年》是郭沫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自传性散文,从1929年的初版本发行到1992年的全集本问世,《我的幼年》在出版过程中先后出现众多版本,其中作者郭沫若亲自参与修改五次。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郭沫若自传性散文研究相对忽视,因此,梳理《我的幼年》版本变迁情况,分析版本修改内容及原因,窥探郭沫若思想变化,鉴定版本优劣,意义尤为重要。

一、《我的幼年》的写作及版本谱系

1927年3月,郭沫若作长篇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即后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通缉。1928年,郭沫若及家人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逃往日本。1929年4月,《我的幼年》初版本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这是郭沫若流亡日本时期所作,生计所迫和怀旧情绪是郭沫若流亡期间进行自传写作的主要原因。

流亡日本后,郭沫若需要通过自传写作赚取稿酬支撑全家生计。1932年,郭沫若在致信现代书局叶灵凤的信件中谈到《创造十年》的稿酬:“稿费同是一千五百元,以三个月内缴清……我现在手里有一部长篇小说《同志爱》……你们肯出一千五百元现金购买,我可以卖给你们。”①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140页。在另一份标注8月29日致信叶灵凤的信件中,郭沫若再次问到稿酬问题:“你们如于三个月内将一千五百元交足,每月分交五百元,我便在十一月准定交稿……如仍照从前不爽快,那就不能说定。”②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140页。郭沫若也曾向友人埋怨:“光华书局由他们自己开来的账已经欠我二、三千元,现代书局也欠我数十元,但我至今一个钱也没有收到。同时家中的开支却并不能停顿起来,一个月至少也得一百五十元。”③李怡、蔡震编:《郭沫若评说九十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原本每月寄来的生活费自然也断绝了,在这般境况下,郭沫若开始了自传写作,才勉强将一家人“饿死的威胁免掉了”①谢子元:《生存压迫与现代作家自传创作——以郭沫若、郁达夫为例》,《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怀旧情绪是郭沫若创作《我的幼年》系列自传文体的另一原因。“我写这篇文章,不过是作为轻减我记忆的负担的一种工具而已。”②郭沫若:《自然底追怀》,1934年3月4日上海《时事新报·星期学灯》,第70期。郭沫若以政治流亡者身份蛰居日本,在对现实的无奈和不安中感受到祖国在现代列强面前遭受的欺凌,他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以平复当下突变的生存环境对自身造成的精神伤害。《我的幼年》便是在这种种契机下创作了出来。

《我的幼年》于1929年4月出版发行。1929年1月,光华书局在《申报》上对新书作出宣传:“本局已出之文艺创作丛书……早已脍炙人口,为读者所欢迎。现复搜集名家创作数十种,继续印行,在排印中者有下列:《我的幼年》——郭沫若……”③见于1929年1月11日《申报》第5版。出版前一个月,光华书局又单独对《我的幼年》进行宣传:“这是郭沫若先生的一部自叙传,也是郭先生的一部最近的文艺作品。书印不多,请预约!”④见于1929年3月16日《申报》第5版。《我的幼年》出版后,光华书局发行4000册,称为初版本。初版本面世后,评价很多。《看郭沫若的〈我的幼年〉》一文批评《我的幼年》“并非革命的文学,而又‘杂乱而平凡’。”⑤时间太郎:《看郭沫若的〈我的幼年〉》,《群众月刊》,1929年第4期。《读郭沫若先生〈我的幼年〉后》一文既肯定作品文字“未经美化”、“是历史方面的文章”,但也对《后话》内容进行讽刺:“豹子下凡的人,还是小民,那我们不知是什么了。……受洋大人保护的人没有饭吃,那灾城的民众,恐怕早已饿死了。”⑥邹文海:《读郭沫若先生〈我的幼年〉后》,《消夏周刊》,1929年第5期。《介绍批评与讨论》一文肯定了《我的幼年》体裁“在新文学运动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赞扬“作者叙事的才能是不容磨灭的”,批评了那些眼红作品销路好而“揎揎袖子,想攻击”的作家和刊物。⑦《介绍批评与讨论》,《金屋月刊》,1930年第1卷第8期。这些评价皆可从侧面说明《我的幼年》出版后在社会上获得了极大反响。

1931年,上海文艺书局印行了《我的幼年》,称为文艺本。文艺本以初版本为底本进行修改,改动18处。由于此书出版时,郭沫若身居日本,因此文本修改应为书局编辑所为。文艺本发行了4000册,封面以繁密树叶等景物为背景,富意境美。

因《我的幼年》出版后即遭国民党当局的查禁,1933年3月,上海光华书局将国民党当局所指文本中的“不当”之处删减,并将书名改为《幼年时代》后重新发行,该版本称为光华修订本。1933年3月4日、11日、18日,书局对修订本进行广告宣传,并附上“特别赠品”和“特别优待券”等福利,以吸引读者购买。⑧分别见于1933年3月4日《申报》分类广告专栏,第4版;1933年3月11日《申报》分类广告专栏,第4版;1933年3月18日《申报》第2卷第3号04版。光华修订本以初版本为底本,除文本2处删减和变换书名外,其余不作任何改动。

1940年,上海合众书店出版《童年时代》,此版本称合众本。合众本以光华修订本为底本,除文本修改22处外,还将《前言》删除。1937年郭沫若已从日本回国并担任国民政府第三厅厅长,因此合众本应是征得郭沫若的意见后进行修改。合众本将书名改为《童年时代》后重新发行,也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查禁。

1942年8月,重庆作家书屋出版《童年时代》,此版本称作家书屋本。作家书屋本以合众本为底本,同时参考了光华修订本,修改约131处。在封面设计上,作家书屋本将直线边框改为花边边框,看起来更简约大方。作家书屋本《童年时代》发行了7000册,销量颇为不错。

1947年,上海海燕书店将书名《童年时代》改为《我的童年》,并对文本进行修改,同年4月出版《少年时代》,为《沫若自传》第1卷。《少年时代》共收文4篇,除《我的童年》外,还收录《反正前后》《黑猫》《初出夔门》,皆为自传性文章。此版本称为海燕本。海燕本以作家书屋本为底本,修改约267处,郭沫若亲自参与修改,并为《少年时代》写了《序》。海燕本附有《序》的完整手稿照片、郭沫若少年时期照片一张、圣母像两张,同时补充了原版《前言》。至此,《我的童年》得以恢复完整。自海燕本始,《我的童年》书名开始固定了下来。海燕本问世后,销量十分不错,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

1952年,为响应政治工作、配合文学“大跃进”及建国十周年文学成果巡礼,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将“五四”以来重要现代作家作品出版成集。1958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沫若文集》第6卷,《我的童年》和《反正前后》《黑猫》《初出夔门》被收录在内,该版本称为文集本。文集本以海燕本为底本共修改约680处,由于是新时代语境下的出版物,文集本在排版上由直排变为横排,增加注释32条,繁简字之间做出了调整,附郭沫若照片一张、《序》手稿照片之一页。文集本问世后,市场反响十分不错,1958年印行了25000册,且之后出版的各版本,都据文集本出版。

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沫若选集》第3卷,收录《我的童年》《北伐途次》《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脱离蒋介石之后》和《洪波曲》五篇文章。此版本称为选集本。选集本以文集本为底本,文本修改约131处,删除了郭沫若照、《序》手稿照等副文本。

1992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一卷,该卷收录了《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猫》和《初出夔门》四篇传记。该版本称为全集本。全集本在文集本的基础上修改文本约130处,另新增注释108条,并附有六张与郭沫若有关的照片。

从初版本《我的幼年》出版到全集本《我的童年》问世,《我的幼年》共产生九个主要版本。其中,郭沫若亲自参与了五个版本的修改,即合众本、作家书屋本、海燕本、文集本、选集本。通过版本比较特别是对郭沫若亲自参与修改的版本内容变化进行重点分析,辨析文学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下发生的改变,不仅可以窥探出时代大环境的变迁,并且有助于分析作者郭沫若在时代环境影响下文学思想观发生的变化。

二、文艺本、光华修订本、合众本的修改

从初版本《我的幼年》到文艺本、光华修订本、合众本,文本改动数量虽较少,但都有受国内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做出的明显删改痕迹。

(一)文艺本的修改

1931年,上海文艺书局印行了《我的幼年》,称为文艺本。文艺本以初版本为底本,修改的18处皆为字词上的变动,但其中一些改动并不能使语句通顺,反而出现了语病,因此文艺本对内容的严谨度不如初版本。文艺本出版时,郭沫若流亡在日本,由此可推断文艺本的修改出自书局编辑所为。

但有一处修改值得注意,即初版本《后话》中“革命今已成功,小民无处吃饭”在文艺本中改为“革命今已成功,……”。推翻封建的革命已经成功,名义上走向统一的社会实际上被白色恐怖笼罩着,国民党当局对文化领域的管制日益增强,文人的生存环境艰难,因此该句表现了对国民党当局的极大不满。《我的幼年》于1929年4月出版,同年9月,国民党便以该书系普罗文艺刊物为罪名对其查禁,在《中央日报》上刊登《社会局查获反动刊物〈我的幼年〉九本》一文:“……发现曾经中央密令查禁之《我的幼年》多本”、“前往检查,计于中央书局查获一本,新时代书店查获八本……”。①见于1929年9月6日《中央日报》第7版。但《我的幼年》一出版就在市场上获得较大反响,为使作品得以继续刊行,必须通过当局出版审查制度,将“小民无处吃饭”改以省略号代替,是作品得以继续刊行的条件。

(二)光华修订本的修改

1933年3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幼年时代》,在《说明》中交代了《幼年时代》原名《我的幼年》,由于上海特别市党部指出正文第二十页与《后话》中各有一处存在不妥表述,须暂停出版,因此书局将两处“不妥”删除,且变更书名作《幼年时代》。此版本称为光华修订本。以初版本为底本,光华修订本仅修改了《说明》中提及的2处“不妥”,其余内容与初版本无异。

其中一处修改在第20页对“我”母亲人生经历的阐述:

总之我母亲是与忧患俱来的人,从小时候起便受着灾难;听说我们川南现在是讨赤最力之乡,大约因为我一人的关系,恐怕又已经“赤化”了九族吧?管他妈的!牙齿总有要牙齿偿还的时候!(初版本)

光华修订本将此段删除,但在原删除处保留着空白。

另一处修改在《后话》中:

革命今已成功,小民无处吃饭。(初版本)

……………………………(光华修订本)

30年代,国民党当局加强对文化界的管制,图书必须通过审查才能出版发行,若作品题材或内容犯了忌,将遭到查禁,更甚者会连累出版社和书店。国民党当局认为这2处文字有映射当局之意,书局不得不将其删改,又将书名改为《幼年时代》,才得以重新发行。遗憾的是,光华修订本于1933年出版后,1934年2月再次被查禁,但并未给予任何“罪名”。

(三)合众本的修改

1940年,上海合众书店出版《童年时代》,此版本为合众本。合众本以光华修订本为底本进行修改,除文本改动22处外,还将《前言》删除,书名也再次发生变化。

在文本改动方面,22处皆为字词修改。如“鬼怪”改为“鬼神”、“西岸南走”改成“西南岸走”、“沉着默”改成“沉默着”等。1940年,郭沫若已回到国内,因此合众本应征得郭沫若的修订意见。40年代仍是文言、方言与白话混用时期,有些词语不难看作是四川方言,合众本将其修改,是作者意识到方言与白话文间的差异,修改目的是使文本语言更符合读者的阅读接受。

合众本将《前言》删除,其中重要原因是受国内特殊环境的影响。4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前言》中如“黑暗的石炭的坑底”等词暗藏了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抨击。回国后出任国民政府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积极开展抗战文艺运动,国内抗战联合阵线虽暂时建立起来,但内部斗争复杂尖锐,随时面临破裂的风险,为保护联合战线,作为政府成员的郭沫若不得不主动修改旧作,把对国民党当局的讥讽修改得更隐晦或直接剔除,这也使合众本获得顺利出版的机会。

三、作家书屋本的修改

1942年,重庆作家书屋出版《童年时代》。作家书屋本在合众本基础上再将《后话》删除,同时参考光华修订本,文本修改约131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字词修改

为尽快发表作品以获得稿费而“急就章”导致文本在语用方面不够完善,回国后的郭沫若开始对文艺工作进行补充修改,作家书屋本中对字词的修改,意使文本语言更严谨准确。这方面的修改有110余处,如“绥山就是峨眉山”改为“绥山就是峨眉山的第二峰”、“掌着”改为“拿着”、“给些注意”改为“给些主意”等,无论是字词的增删、转换或纠错,都提高了语言使用规范和表意准确度。

2.句段修改

句段方面的修改共3处,皆为句段删减。作者创作《我的幼年》初版本时间是1928年,在三处删减中谈到的“一二年前的所谓革命”指北伐战争,“革命党人”指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及国民革命主力军。“固守着有产阶级的阵营”、“成为反革命派的前驱”、“讨赤反共”、“一个个都成为法西斯蒂”等皆包含对国民党当局残酷专制的强烈讽刺。将三处句段删去,一个原因在于使作品通过严格管制的图书审查制度,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保护抗战统一战线,在那样政治敏感的时期,需要稳定国民党当局的情绪,鼓励共同抗日。文本中讽刺话语一旦被查禁,就可能被当局知晓,从而激化政治矛盾,不利于维护两党一致抗战的局面。

3.时间、数字的修改

这方面的修改共4处。其中一处是“行五的我们父亲”改为“行三的我们父亲”,在《郭沫若年谱长编》第一卷中记载了关于郭父的基本信息,“父亲郭朝沛(1853-1939),行三,字膏如。”①林甘泉、蔡震:《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页。《德音录·先考膏如府君行述》一文也有记载,“先考膏如府君讳朝沛,先王父秀山公之第三子也。”②郭沫若:《德音录·先考膏如府君行述》,《沙湾文史》,1987年6月,第3期。作家书屋本的修改是作者经过考证后对文本历史做出的真实还原。

在作家书屋本中,文本在遣词造句方面更符合白话文的要求,也加强了自传散文的纪实性,同时,从作者的修改痕迹中我们可以洞察到40年代国内环境的风云变化。

四、海燕本的修改

1947年,上海海燕书店出版《少年时代》,《我的童年》被收录在内,此版本称为海燕本。海燕本以作家书屋本为底本,修改约267处,主要是对字词句的斟酌,目的提高文本语言艺术性。

1.词语修改

对词语的修改约184处。其中,增删字词的修改约93处。如“他被官兵捉着了”补充了“有一次”、“开了他的愁容”改为“展开了他的愁容”、“当成得意门生的光景”改为“当成得意门生在看待”,更换后语句表意更清晰。词语同义转换的修改约91 处。如“吃酒”改为“喝酒”、“记不的确”改为“记不准确”、“破钱”改为“破费”等,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在表述上更为正式。

2.句段修改

对句段的修改约19处。如:

“‘啊,是八儿死了吗?是八儿死了吗?赶快把帐子给他下了,赶快把帐子给他下了。’”(作家书屋本)

“‘啊,八儿死了吗?八儿死了吗?赶快把帐子给他下了,免得他打进枉(网)死城去。’”(海燕本)

海燕本中解释了赶快“下帐子”这一着急举动的原因。人死亡时要“下帐子”是一种地域性的民间习俗,读者若非来自作者家乡,在文本阅读时就会产生疑惑。海燕本既保留了母亲悲痛的心境,也向读者解释了母亲要求赶快“下帐子”的原因。同时,这种略带喜剧性的手法使文本故事情节的发展层次表现得更鲜明,作者将琐碎的生活事件夸张化,化解了自传中常用的平铺直叙手法,更吸引读者眼球。这与作者考虑到市场销路的因素有关,郭沫若写自传的部分原因是为了生计,因此在尊重历史前提下需要考虑文本的可读性。

另外,海燕本对人称代词的运用进行了规范,如“你”、“我”、“他(她、它)”与“你们”、“我们”、“他(她、它)们”之间的改动,目的使人称代词的指向性更明朗,更符合使用规范。

相比起先前各版本,海燕本在文本语言艺术性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在保证自传作品纪实性的同时,文本也获得了更多的表达力量。

五、文集本的修改

1958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沫若文集》第6卷,《我的童年》被收录在内。相比新中国成立前各版本,文集本的文本内容变化较大,既有艺术上的完善,又有作者为适应新的语言规范和意识形态做出的文本修改。文集本在海燕本基础上修改约680处,同时增加注释31条①主要包括文中涉及到的方言(6条)、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人物(12条)、历史事件或传说(1条)、书名及出处(3条)、名词释义或外文翻译(9条)等的解释或说明。等副文本。文本改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字词修改

这方面的修改约384处,其中字词删减约178处,词语增加或调整约206处。如“冥钱也有效力”改为“做贿赂的冥钱既有效力”,中国鬼文化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民间信仰,鬼文化通俗,易被民众接受。尽管鬼文化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但沙湾地处边缘,受主流思想控制程度薄弱,鬼文化的传播相对自由。②李怡、蔡震编:《郭沫若评说九十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342-343页。文集本对“冥钱”加以“做贿赂”这一具体修饰语,更能凸显百姓对烧冥钱的作用的虔信。再如:

那时留美热已经渐渐在蔓延了,我对于欧、美不消说起了很大的憧憬。(海燕本)

那时留学外国热在蔓延,我对于欧、美不消说起了很大的憧憬。(文集本)

1957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等文件,认为党内外存在右翼分子,强调批判修正主义,开展整风运动,要求各机关、各高校和各党报都要积极准备反击右派分子的进攻。③林甘泉、蔡震:《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618-1619页。为避免被划入“右派分子”,许多作家将旧作中带有“亲右”的词语或替换或删除。文集本中作者将“留美热”改为“留学外国热”,应该包含了这个政治因素。

2.句子修改

对句子调整、增删的修改约54处。如:

这样的经产妇,产状就略略有点异常是可以无疑的。(海燕本)

这样,产状就略略有点异常是可以无碍的,事实可以证明我的两手那时还很守规矩。(文集本)

巴蜀地区受墨家侠义文化影响较大,加上沙湾镇本身被称作“土匪的巢穴”①郭沫若:《我的童年》,《沫若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页。,祖父是江湖中人,儿时的玩伴后来成为土匪头领,加上早期家塾对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及大哥的影响,为郭沫若播下了反专制反权威的种子。离家求学后,郭沫若在学堂中带头反对教员高压、参加爱国运动、接受革命民主思想洗礼等,使郭沫若更坚定地为争取自由民主作斗争。文集本中补充“我的两手那时还很守规矩”,一方面指“我”出生时因为双手守规矩避免了母亲难产,更多方面是与“我”接触到旧社会黑暗面和受科学民主思想洗礼后产生的反抗性格作对比。

我那时候真是隐隐的佩服她,她好像就有读心术的能力的一样。

就这样淡淡的几句话,却和那淡淡的月光一样,在我的心中印着一个不能消灭的痕迹。(海燕本)

我隐隐地佩服她,她好像读破了我的心。

——八弟,你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我不知道,是不是叫“王师什么”呢?因为她有两位小弟弟,一位叫王师轼,另一位叫王师辙,是说要学习苏轼和苏辙。

——对了,我叫王师韫。

——是谢道韫的韫啦。

——你猜对了。

就这样淡淡的几句话,却和那淡淡的月光一样,在我的心中印着一个不能磨灭的痕迹。(文集本)

巴蜀的自然风光在郭沫若的成长中赋予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加上受古代浪漫主义诗人与现代启蒙的熏陶,郭沫若养成了热情奔放、积极浪漫的个性气质。这种个性自然也体现在创作中,文集本补充的对话内容,表现了郭沫若通过交流后加深了对五嫂的好感,将五嫂的温柔比作“淡淡的月光”,彰显作者“心中印着一个不能磨灭的痕迹”的浪漫情怀。

3.人物、数字、时间的修改

这方面的修改有6处。如:

我是生在阴历九月尾上的,日期是二十一还是二十七,我现在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是午时生的。(海燕本)

我是生在阴历九月尾上,日期是二十七。我是午时生的。(文集本)

郭沫若生于1892年,阴历九月二十七即公历11月16日,这是至今关于郭沫若传记、年谱及研究文章一直沿用的生辰日期。在《五十年简谱》②《五十年简谱》刊载于《中苏文化》半月刊,1941年11月第9卷第2、3期合刊。中也提及了郭沫若的生辰:“民纪前二十年(光绪十八壬辰、西纪一八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阴历九月二十七日)午时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③秦川:《郭沫若生平之谜——郭沫若青少年时代生平和作品研究的若干问题(二),《郭沫若学刊》,2007年第4期。但武继平所著的《郭沫若留日十年》一书中记录的郭沫若生辰有所不同:郭开贞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入学志愿书与履历书上亲笔写着“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生”(书中附两份文书照片)。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九即1892年11月18日。1962年6月,日本学者小峰王亲将自己编写的《郭沫若年谱》④《郭沫若年谱》作为日本《政法大学教养部研究报告》第七号于1963年6月刊印。寄给郭沫若进行校正,郭沫若对年谱中记载的生辰进行了修改,将“(一八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改为“十一月十七日(阴历九月二十一日)。”但一八九二年公历十一月十七日与阴历九月二十一日是相矛盾的。由以上资料得知,郭沫若的生辰出现了三种日期:11月16日、11月17日、11月18日。我们当下很难判断哪个日期是最真实的,相对客观的解释便是郭沫若对于自己准确的生辰日期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记忆,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与郭沫若东渡日本后在生活上使用不同纪年的社会环境有关。⑤蔡震:《郭沫若生平文献史料考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

4.增加人物形象和场面描写

这方面的修改约28处。如:

那位发才复额的姑娘便是我们的五嫂了。(海燕本)

那位发才复额的姑娘便是我们的五嫂了。照样是小巧的面庞,双颊晕红,双眉微颦,眼仁漆黑;只是人是长高了。但那细长的身裁,高矮适中。城里人的穿着是比较入时的,因此,新五嫂的确为家中带来了新的气氛。(文集本)

“传记体裁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它只能以极其精炼的笔墨,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大体轮廓,表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①张积玉:《郭沫若传记文学研究述评》,《郭沫若研究第5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43页。文集本中,郭沫若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刻画了五嫂的样貌,使一个温柔明媚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增强了文本语言的艺术表达,使文本“不雕琢不装饰”而有“内在的显示”的“自然美”。②傅正乾:《试论郭沫若的传记文学》,《郭沫若创作论稿》,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页。

5.词语同义转换

对词语同义替换,使汉字搭配规范化。这方面的修改约176处。如字词方面的替换:“打救”改为“搭救”、“运命”改为“命运”、“想头”改为“念头”等。词语搭配的替换:“和他究竟”改为“和他计较”、“积展起来”改为“积累起来”、“吃了不少辛苦”改为“吃了不少苦头”、“不能消灭的痕迹”改为“不能磨灭的痕迹”,“答应得不的确”改为“答应得不明确”等。

作家的语言习惯往往与成长环境等因素有关,受母语方言的影响,作家携带的地区语言习惯既表现在口头交流上,也表现在创作层面上。郭沫若22岁后才真正离开四川,可以说郭沫若的语言系统已与巴蜀浑融一体。在白话语体不够规范的时期,郭沫若在创作中多少会不自觉带上巴蜀方言或口语化的表述。后来郭沫若对作品进行修改时,会重新斟酌原先的用语及搭配,既是努力贴近新时期语言规范要求,也是提高文本语言艺术的表现。

文集本《我的童年》是新时期下的产物,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文集本的修改也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政府要职,由于政治身份的变化,郭沫若的文艺思想从主张表现自我转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后,作家纷纷对旧作“再创作”,以表示对十七年文学创作方向的积极响应,为迎合新的意识形态做出靠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文艺界提出了要求,郭沫若对毛泽东的钦佩不乏个人崇拜的色彩,因此更要保持自觉不去触碰意识形态红线的政治觉悟。在十七年文艺路线的倡导下,作家作品集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为维护国内社会统治阶级合法性做出的关于意识形态上的修改;二是为规范汉语使用,建构民族共同体而进行的文本语言修改,包括文言方言转为普通话、增加注释、语句润色等。文集本的修改更多属于第二种原因,即顺应50年代国内对汉语规范化的要求做出的文本改动。

从总体来看,文集本的语言流畅性、表意丰富性都得到了极大完善,文本表达趋于成熟;减少了方言和口语化表达,符合新时期汉语规范要求和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对细节补充和人物、场面的描写也充满更多表达力量,文本艺术性得到提升;对历史做了真实性考证和修改,增强了自传文本的纪实性。即使后来出现了全集本,但许多学者在研究时依然选择习用文集本。

六、选集本、全集本的修改

1960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沫若选集》第三卷,《我的童年》被收录其中,该版本称为选集本。选集本以文集本为底本,除删去文集本附有的作者照片、手迹、《出版说明》和《序》等副文本外,选集本在文本内容上修改约131处。其中,2处将“阬”改为“坑”,1 处“擎”改为“攀”,1 处“也遭了斥退”中“也”改为“他”,剩下约127处修改皆为“像”改“象”,其余内容与文集本相同,不作改动。可以说选集本是在文集本基础上进行少量字词修改后形成的一个新版本。

1992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一卷,《我的童年》收录在内,该版本称全集本。全集本以文集本为底本,文本修改约130处。其中,1处“朴作教训”改为“扑作教训”,1处“今文《尚书》”改为“《今文尚书》”,1处“过度”改为“过渡”,剩下约 127 处皆为“像”改为“象”,其余内容与文集本相同,不作改动。另外,全集本在文集本基础上新增注释109条③在全集本140条注释中,包括文中涉及到的方言(8条)、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人物(62条)、历史事件或传说(4条)、书名及出处(35条)、名词释义或外文翻译(14条),另外还增加了地名(10条)、时间(2条)、参考初版本进行修改或对版本变更情况进行说明(5条)等的解释或说明。蔡震:《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34-35页。,并附上与郭沫若相关照片6张等副文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文学作品的注释活动出现过三个高潮,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二次发生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①金宏宇等:《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6-208、204页。全集本的注释活动属于第二次注释高潮的产物。相比文集本,全集本的注释更加丰富详细:新增2条方言、50条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人物、3条历史事件或传说、32条书名及出处、5条名词释义或外文翻译,另外,额外增加10条地名、2条时间及5条版本修改的参考情况。现代文学中正文本的连续性保证不被文中某一细节所干扰,就要将文本需要解释或补充的部分放在注释,使正文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另外,注释解决了读者对时代、地域、外文等造成的文本理解障碍,是对文本进行最细致的阐释,对正文本的意义生成提供特定的历史场所与阅读引导②金宏宇等:《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6-208、204页。。因此,注释作为一种重要的副文本参与了文本结构,助推了文本阐释和意义生成,是文学文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全集本的出现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原因大多来自对《文学编》的批评,一是批评“全集不全”,二是批评有部分作品因非文学和学术的原因被删除而未能编入全集本。③在全集本140条注释中,包括文中涉及到的方言(8条)、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人物(62条)、历史事件或传说(4条)、书名及出处(35条)、名词释义或外文翻译(14条),另外还增加了地名(10条)、时间(2条)、参考初版本进行修改或对版本变更情况进行说明(5条)等的解释或说明。蔡震:《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34-35页。全集本既要“保留原来的集名”,又要“按时间编次”,且要以学科分编,在作品的编排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因此,全集本面世后,并未得到多数学者的青睐。

通过对《我的幼年》众多版本对比研究,发现文集本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文本艺术方面都变得更加完善。文集本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话语场域下做出的文本修改,但比起郭沫若其他作品,文集本的文本改动大多集中于为符合新时期汉语规范化而作出的语言修改,因郭沫若的政治性思想变化而作出的政治话语修改在文集本中的体现并不突出。同时,文集本提升了文本艺术性,使文本表达趋于成熟,对历史的真实性考证使它更具自传文体应有的纪实性。因此,文集本《我的童年》应为“善本”。

猜你喜欢
光华文集郭沫若
中国想象力:以自我成就众我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汉城文集》简介
点亮生命的光华
郭沫若佚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