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不论是在写作上,还是在回答问题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语言不简练、语病较多的现象。虽然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是问题的根源却是教师的教学,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语文课堂抓好学生的语言训练,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定能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的“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字。这里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口才,即口语表达能力),“文字”包括书面语言(文才,即作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重点。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是重点。抓好小学语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序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很有必要,笔者在具体教学实际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教学设计上突出语言训练的重点。教师在语言训练课的教学设计上,要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多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语言适应性比较快,以多练习的方式强化语言教学,学生能够很及时地掌握语言的特征和技巧。教师在语法上再进行一定的引导和纠正,便会取得较好的语言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训练的机会,营造良好的课堂语言训练环境,再对学生加强指导训练,让教学设计侧重语言训练。如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虽然以学生自读解决问题为主,但教学设计还是要突出学生朗读课文时语言的训练,通过朗读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技巧和文字水平,提高语言实践性。
语言表达上改变答非所问的现状。答非所问是让师生最为尴尬的现状之一,加之教师教学表达语言能力高,学生实际表达语言能力低,教师运用语言能力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低,这种“两高两低”的耗时低效、劳而少功的教学情况,会严重影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要彻底解决学生回答问题词不达意、答非所问、问而不答的问题,彻底改变教师语文教学满堂灌和教师复杂化分析教学问题的现象,教师必须加强语文教学的语言课例研究,将着重点放在语言教学设计方案的整合上,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在形式多样的对话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不懈地思考、研究、探索语言教学创新的方法,才能使语言教学的优质效能得到最大化的释放,这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研究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教学实施中强调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读写的方法,自觉地理解语言,行云流水地修饰和运用语言,以求更好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当学生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时,学生就自然学会了理解语言文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学会了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究文章语言的方法,能达到语言理论指导语言再实践的高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巩固了语言,从而形成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朗读训练时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加强对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对于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要学好语言,必须在记忆上下功夫。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和记忆能力强的优势,让学生多抄写并分类整理名言警句,并养成经常翻阅书籍、喜爱阅读的好习惯,以加强记忆。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教师随时随机督促检查,让学生互背,教师抽查背,当堂记诵,以强化学生记忆效果,使学生掌握语言特征。教师要教会学生怎么背文章,即无论文章多长,要一句一句地背,连句背,一段一段地背,连段背,才能成篇地背诵下来。最后,教师还要把阅读课上成真正的阅读指导课,变烦琐多余的分析为扎实具体地指导,促使学生爱上阅读,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美句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逐渐增加阅读量。多朗读,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把握和拿捏程度,读的次数越多,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越透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自然地积累了语言,而且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总结回顾时侧重语言运用的积累。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或同一单元同一类课文时,教师要对其中的相似之处和相同之处进行总结回顾,要重点通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单元小结”“习作训练”等版块教学,抓好语言运用的训练,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回顾小结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是学生逐渐汇集语言、消化语言,以取得水滴石穿、一滴水聚焦阳光的效果的过程。在回顾内容时,教师应让学生整体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扩大积累语言材料的范围,增强语言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甚至是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教师要抓住语言教学的特点,以语言训练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始终,还要不断进行教法的实践创新,争取让语文课堂充满语言表达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