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充闾
新嫁娘词
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作者简介】
王建 (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 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颇富生活情趣的哲理小诗。可供读者赏析的意蕴很多,姑且以“一个形象、两番事理、三点启示”概之。
新嫁娘的形象是十分鲜明的。古代女子出嫁,第三日(俗称“过三朝”) 开始下厨房做饭、炒菜、调羹。这个新娘很聪慧,当她动手给公婆调羹、做饭时,涌上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婆婆难侍候”“新媳妇难当”。那该怎么办呢?她想出了一个妙招,“先遣小姑尝”。尝什么?“羹汤”。“羹”,最早见于《诗经》,《烈祖》篇有“亦有和羹,既戒既平”之句。调羹要求五味调和,因而尤见身手功夫,绝对不容忽视。诗中写尽了新娘的聪明练达、细心周到,饶有趣味。
诗的题旨讲述了两番事理。一是就诗论诗,状写新娘从容应对面临的严峻考验;二是以第一层面为能指,寄寓一些世事人生道理。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就此解释说:“虽是调笑之作,其中却含着许多大道理。”“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太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一般青年人初涉世路,投身社会集体,都有一个如何把握上司、同事的习性,摸索、适应周围环境的问题,从这里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大体有三点:第一,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先导。从前新媳妇过门,总要面临两项考验,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前者看姿容仪态,后者看身手技能。乍入厨房,非同小可,无疑都想显露一番身手,赢得全家人称赞。但是,仅有良好愿望未必就能办成好事。这就进入了第二个启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键是要把握准公婆的“食性”,然后“如法炮制”——这是调查研究的核心所在。第三,要摸清底细,向谁讨教?可以是丈夫,可以直接向公婆请示,不过,最理想的对象还是小姑,因为小姑自小就同母亲在一起,无疑是最熟悉“姑食性”的,而且也是婆婆最为信任的角色,说话有分量;加之,同是青年女性,交谈也十分方便。
全诗直白叙述,没有描写、铺排,反复咀嚼,自能得其佳妙。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予以高度评价,许之以“一字不可移易”。